柳昔武
摘 要: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堅持立德樹人,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社會,網絡成為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之一。而網絡具有虛擬化、廣泛性的特點,為高校德育建設工作者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給高校德育建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兼具相應的挑戰(zhàn)。如何轉變發(fā)展思路,積極應對成為高校德育建設應深入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時代;德育;發(fā)展思路
網絡時代的到來改變了當代社會的生活和思維方式,成為高校大學生的重要生活內容。網絡以其特有的特點正在逐步改變著德育教育的傳統(tǒng)模式,而高校德育建設在網絡時代也面臨著諸多的機遇。
一、網絡時代高校德育面臨的機遇
目前高校網絡使用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通過網絡對大學生開展德育工作相比以往也有著較大的變化。結合網絡時代的特征,高校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機遇如下:
(一)高校德育建設的方式多樣化
網絡教育作為一種載體,具備傳播的便捷性、互動性。能夠承載大量高校德育資源與信息,主客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反饋更加方便快捷,改變了過去信息單一流向的弊端,實現(xiàn)了信息交流與傳播的交互性和雙向性。
傳統(tǒng)德育教育的方式大都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形式,教育者作為德育建設中的主體,也被動的導致了受教育者的積極主動性不能完全被發(fā)揮出來。而網絡時代的到來,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他們主動性、積極性逐步增強,個人的自我表達意愿日漸提升, 德育教育的主客體的積極性被更大程度的激發(fā)出來。
(二)高校德育建設的內容多元性
高校德育建設的教育對象是當代青年大學生,他們具有著廣泛的知識儲備和敏銳的洞察能力。而高校德育建設關乎著培育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尋找適合青年學生特點的德育教育內容,增強吸引力是為實現(xiàn)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網絡具有信息量大的優(yōu)越性,信息更新及時,高校學生作為受教育主體相比傳統(tǒng)的方式具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性。高校德育借助網絡教育平臺,具有著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更加多元的教育內容,更加及時的教育信息,教育內容不再拘泥于時空的限制。高校德育建設的內容多元化已成為明顯趨勢。
(三)高校德育建設的針對性時效性增強
網絡具有及時性,學生不再拘泥于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來接收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借助自身的優(yōu)越性,有著超大存儲空間和實時傳播途徑,高校大學生可以超越空間,根據(jù)自己意愿接收德育教育內容。高校德育教育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教育課題,教育針對性得到提升。
同時網絡具有共享性的特征,不同的德育教育理念、先進的教育思路及經驗做法可以很便捷的在網絡上實現(xiàn)互相交流。受教育對象,可以更加及時有效的接收教育內容。這樣的特點改變了傳統(tǒng)灌輸式、面對面的教育模式,德育教育的時效性顯著增強。
二、網絡時代給高校德育建設帶來的挑戰(zhàn)
網絡時代給高校德育建設帶來了眾多的機遇,同時作為一把雙刃劍,也給高校德育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
(一)網絡時代給高校德育建設機制提出了新挑戰(zhàn)
網絡以其特有的開放性、實時性贏得了高校大學生的普遍青睞。同時也給高校德育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相比較網絡被廣泛使用之前,傳統(tǒng)的高校德育建設機制主要是線下講授為主,加之受教育者接收信息量較小,教育形式也相對單一。網絡時代中,受教育者對接收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在網絡時代德育教育中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方式,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德育建設機制。尤其在加強網絡監(jiān)管方面,需要進一步凈化網絡環(huán)境,積極運用優(yōu)越資源的同時,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德育建設機制。
(二)網絡時代高校青年學生價值觀念受到沖擊
網絡信息豐富、信息更新及時。同時網絡的虛擬化特征,高校大學生受到更多信息沖擊的同時可以更加自主的在公共平臺上發(fā)表言論。但網絡信息傳播無序性及網絡虛擬開放性制約德育平臺幵發(fā)與利用的進度與深度,錯綜復雜形態(tài)社會大環(huán)境日益繁雜。高校青年學生價值觀念以及理想信念會不自由的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三)網絡時代給傳統(tǒng)教育方式帶來新挑戰(zhàn)
傳統(tǒng)教育方式多為單方面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高校教師大多采取課堂講授、報告宣講等形式進行,場所局限于課堂和校園,實踐體驗等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在網絡時代,網絡的交互性、主體性特征使得網絡也成為高校德育建設的重要陣地,高校學生從網絡上掌握的信息量和實時程度要比在傳統(tǒng)課堂上接收的更快,因此對傳統(tǒng)教育方式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對教育方法的要求也更高。
網絡時代,對高校的德育建設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作為新時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轉變工作形式,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效果。
三、網絡時代,高校德育的應對策略
面對網絡新時代,高校德育應該積極轉變策略,努力營造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的德育教育策略。
(一)積極轉變思維方式,重視網絡對德育建設的重要作用
當前面臨網絡社會,高校德育建設面臨諸多的挑戰(zhàn)和機遇,也在當下時代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由于網絡時代的帶來,德育建設也要不斷更新自身的建設機制,探索新的發(fā)展道路。作為高校教育者,首先要積極應對的是轉變思維方式,積極接納網絡作為影響高校教育的關鍵因素。
(二)拓展高校德育工作方式,提升德育教育吸引力
網絡時代,高校學生面臨豐富海量的信息和多變的信息接收形式,為提升教育效果,增強教育吸引力,務必要拓展高校德育工作方式,轉變傳統(tǒng)較單一的教育方式。結合網絡優(yōu)越性和高校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德育活動。借助網絡平臺優(yōu)勢,拓展教育手段,開展慕課、精品課程等,同時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需求進行調研,創(chuàng)造符合學生品味的活動形式。
(三)豐富德育工作內容,強化德育教育時代感
網絡時代中,給高校德育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豐富多彩又復雜多樣的信息涌進高校大學生視野中,他們由于缺乏相對理性的辨別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引導,對理想信念造成沖擊。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升網絡技能的同時,應走進學生之中,探尋學生的實時動態(tài),總結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貼合有吸引力的教育方式納入教學內容。讓德育教育課堂時尚化、現(xiàn)代化,增強高校學生趣
味性。
(四)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者隊伍素質,增強教育效果
作為高校德育建設的主體,高校德育工作者是推動高校德育建設的主要力量。在網絡新的形勢下,要適應新的潮流,不斷加強高校德育工作者隊伍的素質建設,提升隊伍建設的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加強德育教育工作者網絡技能培訓,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鼓勵教育者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開展教育。增強網絡德育意識,掌握、運用網絡技術知識,采取“網上”+“網下”的方法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提升教育能力。
網絡時代,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給高校德育教育方式、內容和有效性都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面臨新的形勢,高校德育教育者若想增強教育效果必須不斷轉變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式,拓展教育內容,增強德育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邢亞希.高校網絡德育研究[D].河北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06.
[2]李海燕.基于網絡媒介的高校輔導員德育工作新思路[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張鴻燕.網絡環(huán)境與高校德育發(fā)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彥杰.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與職業(yè),2008(12).
[5]徐晶.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鹽城師范學院學艮(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
[6]李萍.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