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素花
摘要:《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必修課,立足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案例教學法為主。案例教學法起源于上世紀初美國的哈佛大學,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并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和專業(yè),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對案例教學法進行應用研究,可以更好地促進《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職業(yè)道德與法律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6-0194-02
一、案例教學法的概念
在國外研究中,案例教學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的“產婆術”,即蘇格拉底問答法就是案例教學法的雛形。現(xiàn)代意義的案例教學法始于1870年的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法傳入我國,并被廣泛應用,對我國的教育改革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對于案例教學法的概念,由于學者們的研究領域及實施過程不同,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是指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對呈現(xiàn)的典型案例進行討論分析,歸納總結,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功能
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案例教學法很好地應用于《職業(yè)道德與法律》這門課程,就要呈現(xiàn)學生感興趣的案例。在實際上課過程中,教師會選擇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或者是最近在網上流行的、學生關注比較多的案例,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
2.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
案例教學法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課堂的進行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當教師呈現(xiàn)案例時,學生要分組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教師會要求每組選出代表對自己小組的結論進行闡述。這樣,整個課堂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會主動交流,氣氛比較活躍,加強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改變了以往課堂上教師滿堂灌的現(xiàn)狀,學生在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合作的能力。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針對具體的案例提出自己的觀點,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性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最終提高其綜合素質。
4.有利于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把案例教學法應用到《職業(yè)道德與法律》這門課中,可以讓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與實際案例聯(lián)系起來。比如在講《預防一般違法行為》時,可以給學生呈現(xiàn)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違法行為,讓學生分析、討論,通過案例給自己敲響警鐘,達到思政課的教學目的。
三、案例教學法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1.教育性原則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堵殬I(yè)道德與法律》作為一門思政課更應具有教育性,通過上課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講《愛崗敬業(yè) 立足崗位成才》時,可以為學生呈現(xiàn)修腳大師陸琴的案例,既可以讓學生學習陸琴自尊、自強、自愛的精神,又能夠改變學生對服務行業(yè)的偏見,使他們逐漸樹立“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職業(yè)態(tài)度,更深入地理解愛崗敬業(yè)的意義,為將來就業(yè)做好心理準備。
2.真實性原則
采用案例教學法時選擇的案例必須是真實的,真實的案例對學生具有說服力,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在講《避免誤入犯罪歧途》時,就可以給學生呈現(xiàn)高校校園貸的案例,我們學校某系的學生就因校園貸被逮捕。學生聽到這樣的案例感同身受,比其他泛泛的案例更能深入人心。
3.時效性原則
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新事物特別感興趣,再加上互聯(lián)網時代,學生人手一部手機,可以隨時隨地快速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采用案例教學法時應當選取典型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最近發(fā)生的事情,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
四、案例教學法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的應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1.存在的問題
(1)優(yōu)質案例資源缺乏。案例教學法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就傳入我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用到的優(yōu)質案例比較缺乏。教師使用的案例或不具有真實性,或者相對落后,缺乏典型性和實效性,不能與當前的時事熱點或學生們感興趣的事件相聯(lián)系,案例與現(xiàn)實生活相脫節(jié),很難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2)部分教師綜合素質不高。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而言,案例教學法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在實施案例教學法時,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更要組織、引導好學生。比如教師要思考如何呈現(xiàn)案例,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討論,如何作出評價,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3)學生課堂配合不夠。在傳統(tǒng)的教學法中,課堂上學生習慣了被動聽課,自己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在實施案例教學法時,部分學生對教師提供的案例知識儲備不充分,或者是對教師呈現(xiàn)的案例不感興趣,在討論、分析的環(huán)節(jié)就會比較沉悶、不活躍。學生不積極參與案例,教學法就無法順利進行下去,勢必會影響上課效果。
2.采取的對策
(1)完善案例資源庫。案例教學實施的前提條件是要為學生呈現(xiàn)合適的案例。在網絡比較發(fā)達的信息化社會下,有經驗的教師可以對自己和學生的教學和生活實踐加工整理,編寫較高質量的案例,通過上傳到網絡形成優(yōu)秀案例資源庫,讓更多的思政課教師共享教育資源。案例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案例資源庫這個平臺,相互學習、揚長避短、共同進步、共同提高,使教學質量上到一個新臺階。
(2)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案例教學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上要想使案例教學法順利進行,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具備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教師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課堂掌控能力等;教師要不斷學習教育技術,豐富案例內容;教師逐漸向雙師型教師轉變。
(3)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案例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一是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看書,多搜集資料,并且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案例對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分類整理,為以后實施案例教學法奠定基礎。二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案例教學中要多從正面鼓勵、引導學生,重新樹立他們對學習的信心,特別是要鼓勵在小組討論中很少發(fā)言的學生,調動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積極性。
五、結語
總之,案例教學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已經成為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采用的方法,更新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又關注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使教師和學生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但是,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課中實施案例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另外,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從最初到發(fā)展完善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只要我們不懈努力,案例教學一定會日益發(fā)展和完善,在政治課中發(fā)揮它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傅強,楊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9):68.
[2]孫晗.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2):205.
[3]史麗榮.案例教學法在中職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8).
[4]趙甜甜.案例教學法在中職學校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研究[D].魯東大學,201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