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番紅
【關鍵詞】 真理;客觀性;絕對性;相對性;實踐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8—0086—02
1963年,毛澤東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痹谶@段自問自答中,毛澤東以簡明曉暢的文字提出了什么是真理以及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兩個重要命題。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真理概念是認識論的一個核心范疇,教師要通過這個知識點的講授,引領學生自覺堅持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原理,反對主觀主義、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傾向,使其牢固樹立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和根本標準的馬克思主義真理觀。
一、真理觀的理論淵源與講授策略
1. 非馬克思主義真理觀代表性論點。第一,符合論的真理觀。以休謨?yōu)榇淼膶W者認為,真理是觀念與主體感覺的一致。第二,融貫論的真理觀。以斯賓諾莎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能夠自圓其說,沒有自相矛盾的命題體系就是真理。第三,冗余論的真理觀。以蘭姆賽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真理就是斷定一陳述為真完全等價于斷定該陳述本身。第四,約定論的真理觀。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真理就是事先約定了同意、接受或贊成該觀點的陳述。第五,社會構造論的真理觀。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真理由社會過程所構造而附著歷史和文化特質。第六,實用主義的真理觀。以詹姆士為代表的學者基于工具主義維度認為,能帶來具體利益或者滿意效果就是真理。
以上思想家們關于真理的闡釋和表述,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的影響,都不能揭示真理的科學本質,所以稱之為非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
2. 真理觀的教學模式策略選擇。教學模式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具象化教學理論,不同的教學內容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模式。
第一,教學模式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邏輯。東西方國家都非常重視教學模式研究。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長期致力于探求“學而知之”的教學模式,而《中庸》則將教學活動歸結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五大要領。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1632年發(fā)表的《大教學論》被認為是探討現代教學論的經典著作。1972年,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教學模式》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系統(tǒng)的教學論誕生。新中國成立以來,教學管理人員積極探索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
第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關于真理觀的教學模式選擇策略。改革開放40年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繼經歷了從“1985方案”到“1998方案”再到“2005方案”等三次大的課程改革。新時代,為了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改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等各種因素,采用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擷取生動鮮活的事例,靈活搭配諸如實踐型、啟發(fā)型、討論型、專題型、互動型、立體型、問題鏈型等多維度、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以啟迪學生思維,增強教學吸引力,著力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科學規(guī)定性
1. 真理的內涵界定。人類的認識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獲取真理,并用以指導實踐,服務于人類福祉。
第一,真理的意蘊?!冬F代漢語詞典》中真理的釋義指向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在主體意識中的正確反映,而道理是指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或情理。真理是永恒的,道理是相對的。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相一致的哲學范疇,是最純真的道理。
第二,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首要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堅持從認識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高度上揭示真理范疇的科學本質,并指出主體、中介和客體構成了實踐結構的三項基本要素。實踐作為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性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的特點。一般來說,實踐主要包括物質生產實踐、社會交往實踐和科學實驗實踐等三種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產生的基礎、來源和動力,實踐彰顯了認識的最終目的和價值歸宿。
2. 真理的本質屬性。
第一,真理的客觀性屬性。真理蘊含著不以主體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真理是一元的、具體的,也是無階級性的,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從真理內容的客觀性來看,真理作為主觀表征的思想形式,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主體對客體本質和規(guī)律的正確揭示,實現思維與存在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一致性。從真理的檢驗標準來看,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什么天才人物的決斷,從根本上還是來源于實踐檢驗的結果,體現為真理檢驗實踐標準的客觀性。列寧指出:“認為我們的感覺是外部世界的映像;承認客觀真理;堅持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這都是一回事。”從真理形式的主觀性來看,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我們只崇敬真理,自由的、無限的、不分國界的真理,毫無種族歧視或偏見的真理?!边@就指出了真理形式的主觀性要求人們意識到真理同它所反映或認識的客觀對象之間的區(qū)別和聯系,而不能把真理思想內容的客觀性等同于客觀對象的客觀性。
第二,真理的絕對性屬性。恩格斯指出:“對自然界的一切真實的認識,都是對永恒的東西、對無限的東西的認識,因而本質上是絕對的?!笨梢姡胬淼慕^對性體現為正確認識的確定性和無條件性,這是真理問題上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從內容上來看,任何真理都蘊含著不以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內容。如歐幾里得幾何學認為,平面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從人類認識的本性和能力上來看,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認識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認識之物。
第三,真理的相對性屬性。真理的相對性體現為主體對客體及其規(guī)律的認識具有近似性、條件性和有限性。從認識的廣度來看,真理性認識只是對客觀事物局部的正確認識。如勾股定理當且僅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從認識的深度來看,真理性認識只是對特定事物一定程度和層次的有限的、局部性和近似正確的反映,具有相對性,只是相對真理。列寧指出:“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繪整個自然界、它的‘直接的總體,人只能通過創(chuàng)立抽象、概念、規(guī)律、科學的世界圖景等等永遠地接近于這一點?!?/p>
3.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原理。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fā)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fā)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笨梢姡胬淼谋举|屬性表明,真理的內容既是客觀的又是具體的,呈現為發(fā)展的狀態(tài),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真理之間是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的,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
三、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觀
1. 真理和謬誤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真理是主體借助于中介對于客體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而謬誤則是主體對客體及其規(guī)律的錯誤表達或虛幻反映,二者截然不同。當然,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具有統(tǒng)一性。列寧認為,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說得‘過火……加以夸大,把它運用到實際適用的范圍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謬絕倫的地步,而且在這種情形下,甚至必然會變成荒謬絕倫的東西?!笨梢姡鳛閺氐椎奈ㄎ镏髁x者必須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牢固樹立為真理而奮斗終生的崇高信念和遠大理想。
2.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和根本的標準。真理的檢驗標準是指依據什么尺子來判定或衡量真理性認識的正確與否。對此,在人類思想發(fā)展史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檢驗真理標準的觀點或理論。第一,以圣人或權威意見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有學者認為,諸如孔子、亞里士多德等圣賢的權威意見是判斷真理的唯一準繩。第二,以多數人意見或感覺為檢驗真理的標準。以貝克萊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集體知覺是實在性地驗證真理的根本依據。第三,以實際效用為檢驗真理的標準。以杜威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實用主義的有用觀就是檢驗真理的最高標準。
以上觀點或思想都只是在思維或意識領域內繞圈子,以主觀臆想作為真理的檢驗標準,這樣就容易混淆真理與謬誤的根本界限。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可見,無論是從真理的本質來看,還是從實踐的特點來看,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和根本的標準,邏輯證明只是實踐標準的重要補充。簡而言之,凡是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得到實踐的證實以及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認識才是真理。
3. 反對主觀主義、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等錯誤觀點。改革開放40年來,持續(xù)演繹的中國奇跡不僅意味著物質財富的豐富積累,而且反映了民族精神的重塑,這得益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條重要經驗。新時代,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必須繼續(xù)秉持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性的唯一標準的科學真理觀,反對主觀主義、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等錯誤認識。同時,要著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在促進真理性認識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取得決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