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峰 余芳婷
日常生活中,大自然所給予的溫情無處不在。我們每天吃的喝的這些食物,哪一樣不是豐饒的土地饋贈于我們的寶物?可是,往往越是日常、越是常見的事物,也越容易被人們所忽視。很多家庭對孩子們的飲食教育甚少關心,只給提供了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卻很少向孩子展示真實世界的自然和美好。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如果不知道飯桌上的食物從何而來,不了解鮮活的生命如何孕育,自然對食物和生活缺少了那么一些熱愛珍惜和敬畏感恩之心。
因此,建立良好的食物和健康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幫助小朋友們從小關注自身飲食和身邊事物,感知周遭的生活氣息,從而對世界保有熱情,建立完整人格。在我國,針對兒童飲食行為的專門教育起步較晚,幫助孩子們了解食物和營養(yǎng)知識、培養(yǎng)科學飲食習慣迫在眉睫。
而繪本在兒童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被譽為“日本繪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在其著作《如何給孩子讀繪本》的開篇即提出繪本是“噴涌而出的語言的世界”。繪本的創(chuàng)作和閱讀都應該是激發(fā)想象力的過程,如果能夠在豐富有趣的故事里,讓孩子們充分領略到生活之美和生活之樂,徜徉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世界中,何嘗不是一種審美上的享受呢?
這套《給孩子的食育繪本》,就是特意寫給孩子的,也是專門為“食育”而生的。和市面上大多數(shù)只著重營養(yǎng)知識科普、兒童自我認知,且以引進版本為主的“食育”繪本不同,《給孩子的食育繪本》系列源自一個熱愛美食的“吃貨”作者記憶深處的美好童年,作者孫悅以快樂和趣味之心,以敬畏和感恩之情,編織出六個具有別樣情致的食物故事,其中蘊含著飛揚的想象力和無限的童真,深得孩子歡心。同時搭配上繪者張鵬富有靈性、百變卻同樣令人驚艷的畫工,將中國的飲食文化妙趣橫生地演繹在六個故事當中。
無論是堅持追求自我價值的綠豆姑娘、一心夢想飛檐走壁的地瓜大俠、素養(yǎng)深厚的餡餅先生、腳踏實地的饅頭、不甘平凡的龍須面、還是溫柔善良有愛心的豆腐,這些主角全都是孩子們熟悉的家常食物。家喻戶曉的它們可能在許多人看來并不起眼,卻蘊含著日常生活里瑣碎而真實的幸福感。作者在奇趣歡樂的故事里賦予了食物精神和內(nèi)涵,通過它們傳遞愛與生活的真諦,滿滿都是中國味兒。從這些食物的身上,我們還可以學到堅韌、勇敢、內(nèi)斂、謙虛、包容、善良等諸多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理趣盎然。
《給孩子的食育繪本》系列中的每個故事,都滲透著文字作者孫悅的巧思和功底,充滿童真的遣詞造句,字里行間富有韻律美,讀起來暢快淋漓,每每讓大人都會跟著會心一笑,更不用說天真爛漫的小讀者們了。地瓜為了追尋像蜘蛛一樣飛檐走壁的大俠夢,義無反顧的探索,變身“拔絲地瓜”達成心愿;在智者長壽面的鼓勵下,龍須面歷經(jīng)黯淡卻耐心等待,最終走向“人生巔峰”;一顆小黃豆永遠念念不忘小蚯蚓給予過它一個擁抱,是那樣暖暖的軟軟的,蛻變成豆腐之后的它,也用實際行動向世界回報以同樣的溫暖擁抱。在具體的刻畫方面也有許多小細節(jié),比如在《百變龍須面》中,當龍須面經(jīng)過漫長的等待終于被母親做得香噴噴登上飯桌時,作者這樣寫道:“龍須面被挑起來,又被吧嗒親了一口。它害羞而激動得在筷子上直發(fā)抖。”那種微妙的心情躍然紙上,細細品味又讓人覺得天真有趣。
閱讀圖畫書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教育和灌輸給孩子既有的觀念,單純的說教枯燥乏味,而是應該在潛移默化中聯(lián)絡孩子的日常感受,最終達到寓教于樂。這也是這套“食育”繪本與眾不同的地方,它著眼于食物個體的故事,從食物的視角展開故事的脈絡,幫助小讀者們投入到無拘無束的想象世界中,塑造對于食物的文學和藝術感知,其中蘊藏著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價值觀念、處世之道、生活哲學和生命智慧,令孩子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