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健
【摘 要】淮劇又名江淮戲,是中國江蘇省江淮地區(qū)的地方戲劇,主要流行于鹽城、淮安、泰州、揚州等地?;磩∷胤Q能時、能古、能文、能武,表演層次十分豐富。
【關鍵詞】淮?。谎莩?;特點;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035-01
淮劇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清代中葉,在江蘇鹽城、阜寧、淮安、清江市一帶流行著一種“門嘆調”。這種說唱藝術是由農(nóng)民號子和田歌發(fā)展而成的,它以竹板擊節(jié),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后來,“門嘆調”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并受到徽戲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起來,形成了淮劇的雛形。淮劇受徽戲和京戲影響,演出時因演員需扎靠、打把子,故又稱“靠把戲”。淮劇的唱腔也相應受到了徽戲的影響,創(chuàng)造了一種叫做“靠把調”的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聯(lián)綴結構,未采用管弦樂器伴奏。
一、淮劇表演藝術特色
從唱法表演上來講,淮劇有西路淮劇與東路淮劇之分,西路淮劇主要流行于淮安和寶應地區(qū),其表演唱法以“老淮調”為主調,表演上略顯生硬;東路淮劇則以鹽阜地區(qū)為主要發(fā)源地,其表演唱法以“自由調”為主調,表演相對靈活。在表演上,由于淮劇曾與徽戲、京劇同臺演出,所以吸收了很多這兩個劇種的表演程式,比如說淮劇在武打方面受徽戲影響較深,一些諸如耍盤子、?;鹆餍?、耍手帕、踩木球等雜技與“劈叉”“倒立”“烏龍攪”等動作都是從徽戲吸收而來。但淮劇與徽戲、京劇不同的是它同時保持了民間小戲的說唱藝術特點,尤其是以唱功見長。
淮劇的各種曲調一共100多個,均有完整的“起、落板”與“丟、接板”的結構形式。它的唱腔音樂主要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主?;磩∏逖b戲《楊乃武與小白菜》,選用“悲調”作為人物的音樂基調,定位清晰,淮韻極佳。在淮劇音樂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程式里,凡遇悲切傷感的情節(jié),必用“悲調”。這首通稱為“拉悲調”樣式的“悲調”,沒有更多華彩的旋律,不刻意追求富麗的色彩,而是讓其在盡情自由的抒發(fā)中,強化其藝術表現(xiàn)的嚴謹性和唱腔本體的內在意蘊。面對酷刑的無情重壓,為情所困的楊乃武與畢秀姑于監(jiān)房相遇,互敘衷腸,一段深情的“悲調”由此而生。在這里,梁偉平用最易煽情的顫音、擻腔,和著上下起伏不定的凄楚旋律予以激情傾訴,似哀告,似吶喊,將一個受著嚴酷傷害的靈魂,一個想從昔日寧靜的生活回憶中尋得一絲慰藉的楊乃武勾畫得生動而逼真。充滿悲怨的曲調,抒發(fā)了楊乃武難以排遣的怨恨之情。曲牌中間段落的“平板”,幾乎是在同一個平行樂句上的反復或延展,有的則是對“悲調”唱腔素材作各種各樣的濃縮。這段多為平靜模仿型的上下對句,似為人物間心靈的對話。梁偉平此刻時斷時續(xù)、苦味十足的詠唱,又猶如一聲驚雷,讓我們聽到了楊乃武那顆受傷的心在顫抖,于是贊嘆他唱出了人物抑壓在心中的激憤、痛苦、悲切和絕望。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以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為主,打擊樂器則以扁暴、蘇鑼、鐃鈸、堂鼓等為主。
二、淮劇人物塑造藝術特色
淮劇創(chuàng)作中的人物塑造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同時塑造幾個互相映襯的人物形象。這個特點的獲得,一方面源自于創(chuàng)作觀念的轉變,一部作品可以塑造一個或者同時塑造幾個人物形象,人物之間既可以互相襯托、互相作用、互相依賴,展示生活的豐富多彩和錯綜復雜,人物之間也可以獨立行事,也可以有獨立的思想和行動邏輯,以展示人物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得益于劇作家對戲曲藝術形式的自如掌握和運用,如果沒有戲曲創(chuàng)作的實踐和一定的積累,也難以實現(xiàn)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淮劇《奇婚記》以豪邁而又悲壯、細膩而又清新的眾多人物形象給人耳目一新的審美感受。作品中眾多人物形象的確立與塑造并非刻意杜撰,它首先來自客觀的現(xiàn)實存在,而人物進入戲曲作品也并非隨心所欲?;磩 镀婊橛洝犯鶕?jù)鄭彥英小說《太陽》改編。這部作品的改編上演在現(xiàn)代戲的戲曲化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范例。20世紀80年代初期,《奇婚記》以十年內亂時期某偏僻農(nóng)村為背景,述說了一個12歲的小姑娘秋萍與年近四十的單身漢農(nóng)民田大憨辛酸的婚姻。秋萍的父親臨終前將女兒許配給大憨,因為年齡懸殊,善良的大憨與年幼的秋萍實以兄妹關系相依為命。八年后,秋萍長大卻與和自己年齡相仿的田雨春相愛。秋萍在恩情與愛情中煎熬;大憨在愛護與背叛中受到打擊。最后,在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演繹中大憨成全了秋萍與田雨春的婚姻。劇作運用戲曲化的處理方法,使整部作品始終在“戲曲”的韻律下運行,特別是“門里門外”閂門、擂門、開門、關門的表演,門里門外人物的相互傾訴等,充分運用了戲曲化的處理方法,將虛擬的表現(xiàn)手段成功用在了現(xiàn)代戲的表演中,為解決現(xiàn)代戲內容與形式的矛盾,獲得了成功的經(jīng)驗。
淮劇語言是以今江淮官話的方言為主,以附近淮安、鹽阜等地方言為輔,經(jīng)過戲曲化的一種舞臺語言。該地的語言與周圍地區(qū)相比,四聲分明,發(fā)音純正、悅耳動聽,而且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還有一點就是該地的語言詞匯量非常豐富,且生動形象,對觀眾有一種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也對淮劇的迅速發(fā)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舒.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特點與審視[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5(12).
[2]劉紅.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特點與審視[J].大眾文藝.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