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鋒
經(jīng)常參加一些學術教研活動,發(fā)現(xiàn)老師們交流時總會習慣性地相互問問:“你是教什么的?”而老師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是教語文的”“我是教數(shù)學的”……
美國知名教師雷夫有一次在蘇州參加研討活動,有中國教師向他拋出一個問題:“你既教語文,又教歷史,還教戲劇,那你究竟是教什么的?”“我不是教課的,我是教人的。”雷夫的回答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面對同樣的問題,給出的答案也是如此:“我們學校不是教課的,我們是教人的?!?/p>
其實,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折射出不同的教學理念和站位。“教學科”是學科本位論,教師是站在學科立場實施教學,滿眼都是學科知識;而“教人”則是學生本位論,教學者是從課程的背后、教材的深處看到人的存在,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實施教學,促進人的成長和發(fā)展。
縱觀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科本位論依然大行其道。一些教學者由于“教學科”觀念根深蒂固,課堂教學總是依賴教材知識、學科知識,只想著如何把知識從教材里教出來,全然不顧學生的接受情況和學習感受,整個課堂情不自禁地圍著教材轉,而不是圍著學生轉,完全沒有“人”的影子。學科本位論下的課堂教學,縱然教師使出渾身解數(shù)教教材,也很難把知識完全教進學生心中和腦里。
課堂教學要做到“目中有人”,就要看到學生在課堂的存在,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立場上開展教學,從關注學科素養(yǎng)轉向關注人的素養(yǎng)。教學要在深入研透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接受能力、學習習慣等所有“人的要素”的基礎之上展開。課堂上,教師教學要一切圍繞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教會人、教好人。為了學生的需要,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特點開發(fā)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
學生本位課堂的價值不在于教師教得如何,而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教師需要時時處處關注學生這個課堂最“主要的人”的學習狀態(tài)。“目中有人”的課堂需要教師轉變自身的課堂角色和職能定位,從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陪跑者”。教師更要從人的發(fā)展視角改造課堂教與學的結構,讓課堂成為學生的“學堂”,把學生推向課堂的中心,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學習的存在感和獲得感。
新時代的教師本質上是“教人者”,唯有讓課堂時時處處著眼人的發(fā)展,關注人、促進人、發(fā)展人,才能讓每個學生真正“走進”課堂,煥發(fā)課堂的無限生機。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文化路小學齊福校區(qū))
責任編輯 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