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陶行知的“人民經”詩風源于時代新風、教育追求、“燒心香”大眾情懷的孕化;釋放生命力、關照大眾的情懷和“真”生活、寄生活教育之意于深遠是其“人民經”詩風的審美要義;以詩為教、以“詩”育情、以“詩”導行是這一詩風形成的功能。
關鍵詞:陶行知 人民經 詩風 價值
給予陶行知詩風以“人民經”評價的是郭沫若。1947年他校對《行知詩歌集》后感嘆:“這是一部‘人民經,它會教我們怎樣寫詩,并怎樣做詩人”。[1]此番圈點,學界廣泛認同。那么,陶氏“人民經”詩風何以形成呢?內涵和功能又如何呢?
“人民經”詩風源于陶氏的自我革新,是其詩歌、教育、美學、民主諸多主張的綜合體現。
為“五四”新文學的新風所染,陶氏建立了時代與詩風的親密聯(lián)系?!拔逅摹睍r期,陶氏支持新文學運動、白話文運動,鼓噪大眾語文運動,支持胡適“寫白話詩要象說話一樣,話怎樣說詩就怎樣寫”的主張,提倡“大眾語與大眾文必須統(tǒng)一”,并身體力行,決然選擇白話文寫詩,終其一生且數量豐贍。
教育詩歌始終是陶氏實施生活教育的有效工具。在實踐中,陶氏詩歌發(fā)生了三大轉變:一是內容上由抒發(fā)個體情懷向抒發(fā)大眾情懷轉變;二是在形式上貼切地運用大眾詩體和大眾語,置教育詩歌于雅俗共賞之境;三是將詩歌與教育融為一體,實施現代詩教。毋庸置疑,“人民經”詩風釋放了詩歌的人民性和教育的藝術性,二者交相輝映,風景頗為壯觀。
向農人“燒心香”是陶氏的信念?!叭嗣窠洝痹婏L始于他1923年秋對《板橋全集》的閱讀感悟:“古今杰作多流落在富貴人家做侍兒,勞人安能得其慰藉?”立志“寫詩作畫慰勞人,惟有勞人識真味?!盵2]于是乎“地變詩的地,天變詩的天;兩間皆是詩,妙詩隨手拈”、“不須飲斗酒,已可詩百篇”、[3]“一聞牛糞詩百篇”[4]便成為陶氏的創(chuàng)作常態(tài)。
借助積極向上的生活語象釋放生命力、生活力是陶行知“人民經”詩風審美內涵的第一要義。陶氏持有的“教育為公”始終指向勞苦大眾的全面解放,他深于“實際生活”中的語象喚起人民大眾對新生活的認同,對生活力、生活精神、生活教育價值的追求和實踐;歷經社會滄桑,與時俱進而不改其志向。
“人民經”詩風中既包含著“五四”初期白話詩真實樸素、自然去雕飾、淺白明了的優(yōu)點,又凸顯“教育救國”理想情懷;既有大眾生活中的率真樸素與真誠,又不失理性光芒的引領與照耀,是“人民經”詩風審美內涵的第二個要義。陶氏的教育詩歌少含蓄多直言,少朦朧多率真,無假話多真言。生活語象與大眾語協(xié)調,生活與教育相得益彰,無不汩汩流淌著“愛滿天下”的赤城情懷。
以有限的生活語象彰顯無限的“生活教育”意蘊是“人民經”詩風審美內涵的第三個要義。陶氏詩歌中的語象源自人民大眾的生活,經過生活教育理論的點化,不時被遷移到生活教育實踐中,大眾的生活之情之景之理豁然朗潤,大眾生活蘊含的意趣、理趣、情趣卓然成教,生活教育之義均被積極有效地轉換為超越現實的心志和創(chuàng)造性實踐。
“人民經”詩風為陶氏詩教注入引導人民大眾“向前向上”的教育價值。為以詩為教提供了認知上的便捷。陶氏詩歌中婦孺皆知生活語象和大眾語為勞苦大眾可感可悟,可知可行,賞心悅心;尤其是源于大眾生活中“向前向上”情懷、情感、精氣神,更是零距離地啟迪勞苦大眾拓寬的人生道路,豐富勞苦大眾對美好新生活的實踐之行。
為以“詩”育情提供“實際生活”的情懷。陶氏的人民情懷和教育情懷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反映在詩歌中則是詩歌情懷與生活教育理性的“互文”,無處不在的是積極向上生活之經驗點燃開辟創(chuàng)新的情懷,警醒勞苦大眾在開辟創(chuàng)造中奮進。這種直接地氣的寓教于樂讓人民大眾更清晰、更準確底明晰了生活方向,更加堅定了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為以“詩”導行提供“行知合一”的路徑。“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生活方法、教育方法。在陶氏的詩教中,關于真與假、行動、六大解放、手腦并用等等指導,均有詩意的闡釋。這也是現代詩教中不多見的。
“人民經”詩風是陶行知作為文學家的實質寫照,與毛澤東題寫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用意如出一轍。難怪再次閱讀陶氏渾然自然的“人民經”時,我們依然有“惟有勞人識真味”的審美享受。
[1]郭沫若.《行知詩歌集》校后記[A].陶行知全集(第4卷)[C].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20.
[2]陶行知全集(第4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17.
[3]陶行知全集(第4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4-25.
[4]陶行知.行知詩歌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1:378.
(作者介紹:顧偉,運河高等師范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