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何軍俠
內容摘要:作為旅美作家,深埋于血脈中的東方文化,和其長期所處的西方文化環(huán)境之間的不同所塑造的文化身份,勢必成為他們作品中較為常見的主題。而作為女性作家,譚恩美的作品中又融入了大量的女性文化因素,在其代表作《喜福會》中得到了豐富的展現。該作品以四位華裔母親之間以及其女兒之間的經歷為主線,展現了不同文化身份之間的沖突到最后的認同之間的全過程,也體現出新一代華裔對不同文化的包容,達到文化和諧的美好愿望。
關鍵詞:喜福會 美國華裔 女性文化身份
譚恩美是當代美國較有影響力的女性華裔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喜福會》[1]在《紐約時報》1989年的暢銷書排行榜中持續(xù)上榜9個月之久,同時獲得多個獎項,在美國的讀者群中掀起了一股探究中國文化的熱潮,也擴大了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影響。
譚恩美注重探究華裔社會中家庭內部、男女之間、母女之間各種關系,不同關系兩端各自代表的文化價值觀,以及各自對自身身份、位置的找尋。在《喜福會》中主要描述了四位華裔母親在國內的種種遭遇,移居美國后所撫育的女兒們美國化的文化觀、價值觀,兩者之間的沖突、和解、回歸的過程。在兩種文化價值觀的沖突、和解過程中,揭示了生存在美國文化環(huán)境下的華裔女性們所面臨的沖突、融合的尷尬文化身份,他們的迷茫和身份危機,但也傳遞了生存在美國的華裔女性的獨特聲音,體現出渲染了美式文化的堅韌的中國文化品質[2]。整部作品細膩的刻畫了女性心理、中國情結,滲透著其背后宏闊的歷史視域及意識形態(tài),將女性角色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不管在敘事語言或情節(jié)進展的節(jié)奏上,無一不體現出女性的細膩。[3]
1.母親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中西文化邊緣體身份
書中的母親角色,是第一代移民,均在中國長大,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已在其血脈中根深蒂固,對于她們而言,雖然因為種種原因移居美國,但舊中國始終是她們的故鄉(xiāng),她們的“根”。所以,在她們的身上始終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或者說,根深蒂固的“中國性”。如她們習慣穿著“前胸繡著花卉”的傳統(tǒng)衣衫,喜歡“煮赤豆湯”、“包餛飩”,推崇中醫(yī)中藥,習慣用“五行”理論探討一些現象等,均是中國文化在母親們心中打下的烙印。
加之,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母親意味著生命的發(fā)源地,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所以,即使是在語言、生活習慣、思想觀念、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美國國土上,母親們仍然習慣沿襲中國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用“孝”、“賢”、“順”為標準約束女兒,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希望和生命的延續(xù),希望在女兒身上繼續(xù)將中國傳統(tǒng)延續(xù)下去并發(fā)揚光大,成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出色女性,滿足于女兒的成功。在她們的意識里,母親擁有絕對權威,女兒必須要服從自己的管束,而母親也有照顧及安排自己女兒生活的權力和義務。如她們所認為的“人之發(fā)膚,受之父母”理念,吳素云為了讓女兒好好學鋼琴,不惜去做鋼琴老師的清潔工,省吃儉用的用微薄的收入來負擔女兒的學費,甚至威脅“只有孝順的女兒才能生活在這屋子里”。
除了根植于內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由于進入一個完全不同于母國的環(huán)境,西方文化也對她們造成了沖擊。雖然最初,出于對美國主流文化的認可,母親們?yōu)榱硕惚軕?zhàn)亂,為了后輩的健康、平坦的成長,能讓后輩有更好的發(fā)展前途而投奔美國,但事實上,既往中國歷史的不堪,使華人成為美國白人眼中的“他者”。無法流利的用英語溝通,習慣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其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讓她們被排除于主流文化外,缺乏根基和歸屬感,處于一種尷尬的文化境地。如同夾在兩種文化之間的邊緣地帶,她們無法回歸中國繼續(xù)中國的傳統(tǒng)環(huán)境,也無法融入美國的西方文化環(huán)境,始終徘徊在兩者邊緣,充滿迷茫和不適。
2.女兒的美國文化及中西文化統(tǒng)一體身份
作為第二代移民的女兒輩,完全脫離了中國的土壤,是土生土長的美國華裔。她們完全不了解中國,對于她們來說,中國不過是一個符號,一個在全球地圖上存在的地理板塊,是母親們每每掛于嘴邊的名稱。她們接受全盤西化的精英教育,最初并不認同中國文化,也不認同母親在這個遙遠國度中凄楚的中國往事會對她們有什么意義,甚至會抵制這些中國文化。她們認為自己是與生俱來的美國人,應該以西方人的思想、價值觀來看待問題,因此,對她們來說,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家庭生活應該是民主的,習慣于站在自我立場上行事,每次母親對她們進行管教和約束時,她們會不自覺的產生叛逆心理,而不愿意成為母親管束的對象和炫耀的資本。這一點,在吳精美不愿練琴、薇弗利拒絕繼續(xù)練圍棋上可體現出來。但母親遺傳下來的東方面孔卻往往讓她們陷入尷尬境地,由于占多數的白人種族對華裔的少數種族產生的歧視,讓她們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影響到她們對主流社會的融入。雖然她們會有意識的抵制母親灌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卻沒發(fā)現,長期的耳提面命,已讓“中國性”深入骨血,在靈魂的最深處,不自覺的影響到她們的內在思維,并引導她們去尋根。也正因為如此,吳精美代替母親回國尋親,當火車進入深圳時,她的“血管突突跳著”,骨髓深處“一陣陣疼痛”,這種“地之靈”的脈動即使在移民的第二代,仍能沖破時空界限,催化她們的文化身份歸屬,并成功形成了兩代人、兩種文化間堅韌的紐帶,在移民的第二代身上實現了中西方文化的統(tǒng)一。
在母女兩代人不同文化身份的沖突中,展現了兩代女性文化身份的困惑。正如薩曼.拉什迪所認為的移民三重分裂,即喪失自己原本所處的環(huán)境,進入陌生語言,發(fā)現其進入的新環(huán)境與原生環(huán)境巨大差異甚至構成傷害。書中的母親,即第一代移民,都是在國仇家恨中幸存,懷著希望遠赴美國,開啟人生另一段艱難旅程。許安梅的母親在舊中國遭受了種種不公正的待遇,最終吞食鴉片而亡,這些與母親有關的記憶始終是印刻在許安梅心頭的傷痕。龔琳達只因履行父母的承諾,沒有任何婚姻自主權,在12歲就進入了一段讓她痛苦的婚姻。映映原本為富家女,卻因在第一段婚姻中嫁給花花公子而身心受到摧殘。她們都是以中國傳統(tǒng)的方式長大,卻不得不在陌生的美國國土上需要湊合著美國方式過日子,同時,早期的不幸經歷給她們之后的生活造成了陰影。由于“遺落在中國的希望和痛”,困惑的母親們成立了“喜福會”這一充滿傳統(tǒng)文化意味的家庭聚會,成為母親們暫時回歸傳統(tǒng)、釋放壓力的方式。
而對女兒們來說,喜福會是讓她們“感到臉紅”、“荒唐”的中國陳規(guī)習俗社團。她們難以理解母親傳統(tǒng)、專制、古怪的行為,即使是中國式、用心良苦的母愛,也會激發(fā)女兒的叛逆,母親的傳統(tǒng)和女兒的西化之間產生的摩擦,也體現了中國和美國文化之間的對立。雖然女兒們很努力的想融入主流文化,但如前文所述,她們完全不同于白人的外貌體征、往往陷入受到周圍白人歧視的尷尬境地,導致了她們對于生活復雜感受和離散身份的困惑。雖然雙方的文化立場不同,但對于非母國文化環(huán)境有著同樣格格不入的困惑,這種雙重文化身份,讓母親們和女兒們先后產生了對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迷茫,對每個身處其中的女性都提出了“我是誰”的問題,需要她們去積極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文化身份。[4]
如斯圖爾特.霍爾所認為的那樣,文化身份分為共有文化的“自我”和有著深刻差異點的“真正的現在的我們”,文化身份是可以隨著歷史、社會條件的變化而重新構建的。[5]反映在《喜福會》中,即表現為兩代移民女性,在東西方文化碰撞和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中,不斷審視自我、定義自我,實現文化身份的重塑。[6]
在母親們絮絮叨叨的中國往事中,女兒們逐漸走入母親曾經生活過的世界,看到母親對中國這片土地遙遠而炙熱的感情,在亂世中的隱忍,對自己的殷切希望,以及當自己遇見挫折時,母親對自己的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女兒從對母親感情的叛逆、對抗中逐漸成長,感悟新生,重拾力量。露絲擺脫了對丈夫的依附,堅強面對婚姻;麗娜也勇敢走出了婚姻的困境,而吳精美的回歸,更是讓人感到了深藏于血脈中的中國情結,最終意識到了自己除了美國文化以外的本族文化身份,也就是將中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具有華裔族裔特征的美國人身份。透過這一身份的和解和回歸,我們也可以看到譚恩美本人對中西文化融合的期許。[7]
移居美國的華裔女性,至今已有一百八十余年的歷史,她們忍受著背井離鄉(xiāng)的漂浮感,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書寫著自己的奮斗歷史。在這段歷史中,有著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迷茫,要忍受性別和種族的雙重歧視,并最終達到身份的認同,實現了中西方文化身份的完美統(tǒng)一。本作品中蘊含著開放的文化內涵,包含著對不同文化和諧共存的期許。隨著我國的發(fā)展壯大,在國際上影響的與日俱增,華裔女性們將開拓更廣闊的領域,更為西方社會認可,獲得更多的發(fā)言權。
[1]譚恩美著,程乃姍等譯.喜福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李貴蒼.文化的重量:解讀當代華裔美國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鄒威華.族裔散居語境中的“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以斯圖亞特.霍爾為研究對象[J].南京社會科學,2007(02).
[4]DavidMura.Turning Japanese:Memorisofa Sanse[M].Grove Press,2005.
[5]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A].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于東嘩.女性視域一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女性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7]王發(fā)展.沖突、和解、回歸--從《喜福會》觀照美國文學中華裔女性文化身份構建[J].青年文學家,2010,(17):33,35.
(作者介紹:王靜,南京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何軍俠,南京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