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恒 李梓銘
【摘 要】現(xiàn)代的市場觀認為,在諸多市場要素組成的復雜關系之中,消費者成為中心。將消費者視為中心有兩點理由:第一,商品生產以滿足需要為宗旨。第二,一切市場策略只要符合消費者的行為特點,才可能奏效。
【關鍵詞】感覺;知覺;注意;作用
一、消費者感覺
不通過感覺,人類就不能知道實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運動的任何形式,包括對廣告的感覺,消費需求是廣告產生的直接原因,廣告是滿足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當一個人正常生活的某種缺乏或需要被意識到后,整個身體能量就會被動員起來,有選擇的指向可滿足需要的外界對象,廣告是通過一定的媒體顯現(xiàn)出事物,反應在人腦中并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及導致某種行為,這樣就使廣告與消費者產生了一種互為影響的聯(lián)系,盡管感覺是對商品個別屬性的反映,但它是消費者認識商品的起點。在市場銷售中,消費者對商品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正因如此,有經驗的廠店在設計、宣傳自己生產或經營的產品時,總是千方百計突出自己的商品與眾不同的差別和特點,在出售散裝或小件商品時,總是將最好的擺在上面,有時還會請消費者先品嘗后購買等。
二、廣告對消費者的知覺
當離散的感覺信息被組成一個整體的模式之后,該模式同過去的經驗作比較,進而推得意義。這種感覺信息組織后的模式中推得意義,就是對刺激的解釋。它緊緊地依賴于消費者先前的經驗、動機、情緒、態(tài)度等因素。影響知覺的因素也很多,刺激大小.一般來說,大的刺激比小的刺激易于知覺。所以廣告商在做廣告,介紹新產品時,都盡可能地刊登大幅的廣告,以吸引一般消費者的注意。刺激的強度對知覺有很大的影響,通常是洪亮的聲音,鮮明的色彩比細微的聲音,暗淡的色彩易于引起人們的注意,正因為如此,電視節(jié)目一到廣告時間,音量會突然變大。色彩與知覺有很大關系,一般說黑色比白色易于引起人們注意。但是,如果在全是黑白廣告的環(huán)境中,著色廣告則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三、會被產生消費行為的廣告
任何一位廣告主都渴望消費者視聽他們的廣告。但是,生活在客觀世界中的有機體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刺激:有的來自外部,有的來自內部,可是,在特定的時刻,人們所感受到的只是引起他注意的那些少數(shù)對象,一種稱為過濾器的注意理論認為,有機體有著許多彼此分離著的神經渠道,它們對于外界來的各種各樣的刺激進行著篩選,即把無關緊要的信息過濾掉或堵塞住,以免大腦負擔過重,引起注意是廣告成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心理學闡明,刺激要引起反應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強度,而且在一定的強度范圍內,強度增加,反應也隨之增加。廣告的強度可表現(xiàn)為多方面:大標題,明亮色彩的印數(shù)廣告,響亮的廣播聲、大屏幕顯示等,為了增強廣告的效果,一種慣用的策略就是采用大尺寸廣告。出人意料的、不平常的刺激特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新奇性,這意味著創(chuàng)新對廣告的注意是具有基本意義的。
四、廣告對消費行為的作用
現(xiàn)代的市場觀認為,在諸多市場要素組成的復雜關系之中,消費者成為中心。將消費者視為中心有兩點理由:第一,商品生產以滿足需要的物品和勞務設施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切腦體活動。第二,一切市場策略只有符合消費者的行為特點,才可能奏效。潛在需要不一定都能直接體驗到即意識到,特別是對于心里上的高層次需要,因為這類需要彈性很大,消費者有了一定的需要或者指向某種物品或勞務之后,便產生了如何具體滿足的問題,這就處于獲取信息階段,一般來說,消費者首先是回憶自身的經驗,從記憶中獲取有關商品的信息,但是記憶中的經驗和知識畢竟有限,特別對于滿足需要的大件貴重物品,更有求于各種信息源,廣告便是提供商品信息的重要途徑,我國臺灣奧美廣告公司關于“消費者對廣告的態(tài)度與評價”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廣告是一種了解產品功能或服務內容的重要信息來源的人數(shù)比例,在我國臺灣為百分之八十六,在我國香港為百分之七十四,在美國為百分之七十六。上述消費行為過程客觀地揭示了廣告對消費者可能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喚起消費者潛在需要,產生購買欲望,進而激發(fā)起購買動機,提供有關商品信息進一步指向具體的購買商品或勞務,確認廣告的商標,以便選擇特定的商標產品。
廣告對消費者消費行為過程的這種客觀作用,相應的決定了廣告心理的基本任務,廣告如何有效的說服消費者購買,廣告如何讓消費者快速準確的接受和記住特定的商品信息。
消費者的市場消費需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種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決定了需求的發(fā)展變化方向和趨勢。廣告心理策略就是要通過廣告媒介,喚起消費者對商品的注意和興趣,啟發(fā)消費者的聯(lián)想,誘發(fā)消費者的感情,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決心,達到銷售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艾爾巴比(Earl,Babbie),邱澤奇譯.社會研究方法(第11版)[M].中國:華夏出版社,2013.
[2]鄭自隆競選文宣策略一廣告、傳播與政治營銷[D].臺灣:政治大學,1998.
[3]李培元,政治商品化理論[D].臺灣:淡江大學,1997.
[4]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卄吉爾摩.體驗經濟時代來臨[J].哈佛商業(yè)周刊,1998.
[5](英)克里斯.羅杰克{Chris,Rojek),李立瑋譯.名流:關于名人現(xiàn)象的文化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