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木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材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tǒng)合的邏輯方式構建體系,一線教師容易忽略課程的“整體性”,從而導致產生教學目標顛倒、邏輯混亂等現(xiàn)象。單元整合教學已逐漸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生長點,“全景感知式”“知行合一式”“材料準備式”三種單元導航課模式,可以推進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開展,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實現(xiàn)課程育人功效。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單元導航課
《道德與法治》教材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tǒng)合的邏輯方式構建體系。這樣的教材編寫形式,能使學生獲得完整的學習經驗,形成整體視野,有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忽略了課程的“整體性”,從而導致產生“目標順序顛倒,邏輯混亂”“單元各自獨立,整合乏力”的現(xiàn)象。如:教學目標定位不準,隨意拔高或降低,使教學內容重復出現(xiàn),忽略目標之間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依舊追求“一課一得”的傳統(tǒng)教育目標,忽視課與單元教學主題的關系,導致“課”與“單元”脫節(jié)。
單元導航課,是指在進入單元學習之前,由教師通過多種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整體感知單元整組內容和課前資料收集,為單元學習做好課前準備的課型。根據單元導航課的目標、內容、用時,可以分為“全景感知式”“知行合一式”“材料準備式”三種模式。
一、全景感知式:以主旨問題引領“瀏覽”,在全景感知中激發(fā)學習興趣
單元教學須從整體上加以概括和把握,否則所獲得的知識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單元整合教學已逐漸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生長點,主題單元整合教學與單篇教學相比較,是以居高臨下的視野,著力引導學生縱觀全局、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整體把握學習內容的最佳方式?!叭案兄健眴卧獙Ш秸n,要求教師從單元主題著眼,找準教學最佳突破點,通過主旨問題引領學生快速“瀏覽”,整體感知單元內容,形成單元內容的整體輪廓。
例如《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好好玩”是圍繞學生的日常游戲展開的,倡導學生“健康、安全的生活”“動手動腦、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教師先組織學生瀏覽第二單元的目錄,知道這一單元包括《健康游戲我常玩》《傳統(tǒng)游戲我會玩》《我們有新玩法》《安全地玩》四課,并問學生:“四個課題中哪個詞語讓你印象最深?”學生不約而同地指向“游戲”一詞。教師順勢追問:“你了解哪些游戲?在學校里,你最喜歡玩什么游戲?”請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校園生活進行簡單交流,并瀏覽《健康游戲我常玩》《傳統(tǒng)游戲我會玩》兩課,找找課文中介紹了哪些好玩的游戲,使學生對前兩課有了初步的整體感知。接著,教師讓學生說說父母、老師會反對自己玩哪些游戲,如電子游戲、彈射手槍、追打嬉鬧等,并思考反對的原因。最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瀏覽《我們有新玩法》《安全地玩》兩課,使學生初步形成可以有創(chuàng)意地玩游戲,但要安全、適度,才能健康快樂成長的意識。
就此,學生結合教材,緊扣“游戲”一詞,大致了解了第二單元的課文組成、欄目內容,不僅厘清了對游戲的模糊認識,如傳統(tǒng)游戲、電子游戲、創(chuàng)意游戲等,更對這一單元的學習充滿了期待。
“全景感知式”單元導航課,旨在引導學生瀏覽、感知整個單元的內容,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浩繁的信息中采擷自己所需要的,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起到整體導航的作用。
二、知行合一式:以中心任務驅動探究,在主題深化理解中優(yōu)化課堂教學
“知行合一式”單元導航課,也稱“任務整理式”,就是讓學生帶著探究主題走向教材,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探究體驗中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道德與法治課程特別強調“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教材中亦有許多適合學生探究的內容。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通過多種感官去觀察生活,體驗感悟,以此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因此,探究活動成為聯(lián)系學生生活與課堂的紐帶,也成為提高課堂實效的必要前提。
以《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單元導航課梳理、整合探究主題,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師以“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的話題導入,讓學生瀏覽本單元《我愛家鄉(xiāng)的山和水》《家鄉(xiāng)物產養(yǎng)育我》《可親可敬的家鄉(xiāng)人》《家鄉(xiāng)新變化》四篇課文,提出了本單元研究性學習的任務是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學生圍繞學習任務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匯報交流時教師隨機板書,如地理位置、旅游景點、家鄉(xiāng)特產、美味小吃、家鄉(xiāng)名人、家鄉(xiāng)新變化等。為了確保研究活動有序開展,教師可以提供紙質的空白活動方案表,指導學生制定自己小組的活動方案(見下圖)。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完成活動方案的初稿并不斷修改完善,使小組每個成員都能明確探究活動的主題、目標、時間、地點、內容、方法、分工等,為開展探究活動奠定基礎。
課后,學生根據自己制定的活動方案開展探究活動,既可以觀察、調查,推理想法,也可以查找資料,進行比較。組員之間可以資源共享、相互補充,最終解決方案中預設的問題。開展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加深了學生對主題內涵的理解和感悟,促進學生知行合一的實現(xiàn)。
“知行合一式”單元導航課,是基于單元目標對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在教師的指導下整體把握研究主題,整合性思考探究任務,使單元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
三、材料準備式:以主要“趣點”引導“備料”,在“有的放矢”中增效活動體驗
單元導航課,除了讓學生整體感知單元的主要內容以及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外,還應該關注學生是否了解單元學習材料的準備要求,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整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這樣的單元導航課被稱為“材料準備式”。
例如教師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時,先帶領學生閱讀整個單元的主要內容,發(fā)現(xiàn)該單元主要包括大自然的風、花兒草兒、可愛的動物和大自然的饋贈。教師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風兒輕輕吹》中的玩風車、飼養(yǎng)動物的活動最感興趣,就把這兩個興趣點作為主要體驗點。教師告知學生,為了更好地學習這個單元,需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材料準備,引導學生觀看制作風車的視頻,了解需準備的材料。隨后,教師從做風車活動拓展到其他的活動,請學生討論開展這些活動的材料,最終整理出“我和大自然”單元材料準備表(見下表)。
“我和大自然”單元材料準備表
[項目 材料 制作風車 小棒一根、大頭針一枚、剪刀一把、彩紙若干 認識花花草草 收集自己喜歡的花草,用實物或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介紹 體會動物的可愛 用視頻或音頻記錄自己飼養(yǎng)小動物的有趣故事 ]
由于對這些活動很感興趣,學生對應準備的材料心中有數,有計劃地為單元學習提前做好了準備。學生在走一走、看一看、講一講、做一做中“零距離”地認識、探究大自然,在材料準備的過程中激發(fā)熱愛自然之情。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是,因為一個單元往往由幾個主題活動組成,不同的主題活動在實現(xiàn)單元目標時所承擔的任務不同。這些活動,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所以單元導航課中不能對每個活動平均施力,而應該依據單元目標,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有的放矢地強調某一個主題活動,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的“材料準備式”單元導航課,才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才能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
單元整合教學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之一,單元導航課是為其“先聲奪人”,意義重大。在單元導航課的教學實踐中,一線教師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面向全體與關注個體、系統(tǒng)性與獨立性這三對關系,避免出現(xiàn)“篇”和“組”脫節(jié)的問題,通過調整導學策略,引導學生全面感知內容、明確學習任務、引導課外實踐,從而讓單元導航課實現(xiàn)“導趣”“導學”“導行”的目的,在有限的時間中發(fā)揮出最大的教學效益,呈現(xiàn)出“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全景整合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紅霞.品德課程單元整組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德育,2008(12).
[2] 魯潔.《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研制的基本思想[J].人民教育(增刊),2004(5).
[3] 鄔冬星.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5]魯潔. 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新教材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5(9).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32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