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康欽
【摘? ?要】 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對生活休閑方式有了更高的訴求,鄉(xiāng)村旅游成為當下人們遠離城市喧嘩,追求生活靜謐的好去處。廣東雷州半島紅土文化旅游資源呈現了底蘊厚重、特色鮮明,海陸兼顧,和諧融洽,紅色情結、感召人心等特性。但傳承主體缺失、宣傳推介缺位、保護力度缺乏等顯性問題與隱性危機隱匿其中,急需尋求切實有效的途徑解決其中問題,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塑造文化品牌;依托民俗文化特色,突出半島元素;凸顯海絲文化格調,深化人文底蘊;激活革命文化價值,擦亮紅色記憶;不失為解決這一問題重要途徑。既凸顯“有形文化”的品牌特色,又發(fā)揮“無形文化”的鄉(xiāng)愁基因。
【關鍵詞】鄉(xiāng)土資源;旅游資源;鄉(xiāng)村振興;紅土文化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red earth culture in leizhou peninsula, guangdong province
Wu Kangqin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524088)
[Abstract] People's growing better life needs to have a higher demand for lifestyle leisure,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good place for people to stay away from the noise of the city and pursue a quiet life. The red earth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leizhou peninsula in guangdong province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ound depos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both land and sea, harmony, red complex and inspiring. However, the lack of inheritance subjects, the absence of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the lack of protection and other obvious problems and hidden crisis are hidden in it. Rely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ulture, highlighting the peninsula elements, highlight the cultural style of Hester, deepe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ctivat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value, polish red memory. It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br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ngible culture", but also displays the nostalgia gene of "intangible culture".
[Keywords]? rural resources; tourism resour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clay culture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相應地,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對生活休閑方式有了更高的訴求?!皩嵤┼l(xiāng)村旅游精品工程”,這是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對鄉(xiāng)村旅游在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定位。毋庸置疑,鄉(xiāng)土旅游是“以鄉(xiāng)村地域及農事相關的風土、風物、風俗、風景組合而成的鄉(xiāng)村風情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觀光、體驗及學習等的旅游活動”[1]。鄉(xiāng)村旅游能盤活鄉(xiāng)村特色資源發(fā)展,推進產業(yè)興旺、美麗鄉(xiāng)村、生態(tài)宜居的鄉(xiāng)村建設,它是實現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的戰(zhàn)略基礎。因此,鄉(xiāng)村旅游要因地制宜地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加強旅游與鄉(xiāng)村高度融合、增進農村旅游資源附加值,拓寬農村產業(yè)相關鏈條,提升鄉(xiāng)土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這正是急需我們去思路和解決的問題。
1? 廣東雷州半島紅土文化旅游資源的表現特性
1.1? 底蘊厚重、特色鮮明
雷州半島紅土文化源于唐代貞觀自治時期,因該地區(qū)多雷而著稱,雨水充足,自然氣候適宜,孕育了一大批的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鄉(xiāng)土旅游資源。如,“南方兵馬俑”之稱的雷州石狗,它作為雷州半島紅土文化最典型代表,一般安放見諸于村口、宗祠、屋前等,因其用石頭雕刻而成,歷史悠久,造型千姿百態(tài)、神情迥異,成為當地人崇拜敬仰的圖騰,象征著人們渴望自然庇護,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再如,“舞蹈活化石”的儺舞,它源于商代圖騰祭祀驅逐疫鬼儀式,以最古老各式奇樣的儺面具,將表演、美學、雕刻濃縮而成,成為當地獨具紅土文化特色民俗藝術;“東方一絕”美稱人龍舞,有大人和孩童組成,由龍頭、龍尾、龍身組成,每逢重大節(jié)日都在海邊進行演出,象征著當地人對龍的敬仰,成為雷州半島海洋民俗文化的特色。除此之外,還有醒獅、雷劇等具有當地特色旅游資源,蘇軾、湯顯祖、李綱等歷史名人曾到過此地,人文底蘊深厚。
1.2? 海陸兼顧、和諧融洽
雷州半島,就其地理位置而言,與海南島、北部灣等相接壤,也與內陸地區(qū)相連,可謂是一半海地,一半陸地。隨著人類探索海洋文明發(fā)展,雷州半島海洋文明便應運而生,最明顯的是位于雷州半島最南端的徐聞古港,作為我國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根據《漢書·地理志》最早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有已程不國,漢之譯史自此還矣”。由此可見,雷州半島漢代時期孕育了海洋文化,此外,人龍舞、南海神、冼太夫人、龍母廟等帶有海洋文化元素。但海洋文化發(fā)展并不意味著排斥陸地文化,相反,它們實現錯位發(fā)展,和諧融洽,如,這一時期的陸地文化代表石狗、儺舞、雷劇文化仍然蓬勃發(fā)展。此外,兩種文化民族代表,嶺南土著俚人與入居閩南人在民族文化融合發(fā)展,促進民族團結發(fā)展。
1.3? 紅色情結、感召人心
雷州半島地區(qū)紅色旅游文化資源豐富。最具有代表性是南路革命紅色資源。它是廣東四大農民革命運動之一,由雷州半島遂溪縣黃學增在大革命時期,從廣東雷州半島發(fā)起,先后成立了粵桂邊縱隊、滇桂黔邊縱隊等,革命之火傳播兩廣、滇黔等地區(qū)的農民。大革命時期廣東南路農民起義的革命運動,比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在時間還早,“雷州青年同志社”成為我國鄉(xiāng)村較早地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學習組織。周恩來總理對黃學增領導南路革命事跡給予高度評價,成為兩廣地區(qū)緬懷革命先烈,弘揚紅色革命基因,踐行群眾路線教育,永葆黨員先進性與純潔性的紅色旅游教育基地。此外,雷州半島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建于光緒年間,其建筑建構具有明顯法國建筑風情,見證了雷州半島興衰歷史,它成為近現代歷史教育,頑強抵抗外來列強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2? 令人深思:廣東雷州半島紅土文化旅游資源隱匿顯性問題與隱性危機
2.1? 傳承主體缺失
城鎮(zhèn)化發(fā)展悄然而至,鄉(xiāng)村人口呈現“空心化”、新老傳承人“斷層化”現象較為普遍,加之,鄉(xiāng)村社會“老齡化”現象嚴重。在主客觀因素制約,雷州半島紅土文化同樣出現類似問題,以致鄉(xiāng)村紅土文化因傳承人缺失導致將來這些資源可能枯竭。如人龍舞、儺舞、雷劇、木偶戲、泥塑等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面臨新老傳承人青黃不接。其中,因非物質文化傳承經濟收入與從事其他職業(yè)對比懸殊,經濟因素成為最大制約因素;其次,外來文化、大眾文化大行其道,非物質文化難以滿足時代發(fā)展訴求而斷裂瓦解;最后,非物質文化在形式、創(chuàng)意等方面不足,傳承形式過于單一簡單化,容易讓現代人在大數據時代產生審美疲憊。
2.2? 宣傳推介缺位
旅游與文化本身有天然聯系,其中,必然離不開宣傳推介作為中介。雷州半島紅土旅游文化資源可謂五臟俱全,涵蓋了民俗、工藝、建筑、景觀、休閑等領域,“宗祠、名人故居、古商埠遺跡、古遺址、近代建筑、法國租借地遺跡、抗法史跡、近現代革命史跡、以古徐聞港等為代表的海上絲綢之路遺跡等文化古跡,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雷州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代表”[2],由于雷州半島紅土旅游文化定位缺乏深入挖掘,沒有將它作為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的名片,推介旅游文化產品,提升鄉(xiāng)村旅游文化資源吸引力。再者,現代都市人們生活節(jié)奏單一乏味,厭倦了城市喧嘩與煩躁,急需回歸自然,崇向自然,以尋求一份靜謐以安頓心靈。那么,宣傳推介的旅游資源成為現代都市人首選因素。
2.3? 保護力度缺乏
據悉,紅土文化旅游資源,“消失文化古跡就共計127處,消失率達6.2%;保護效果較差的有500處,占總量的24.3%”[3]。由此可見,紅土文化保護力度極為缺乏,究其原因,人為破壞主觀因素尤為明顯,回顧近代歷史,文革期間,某些紅土旅游文化資源,如雷州石狗、儺舞、木偶戲等在清除“牛鬼蛇神”運動中被人為破壞,導致這些旅游文化資源難以恢復歷史原貌,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后,農村改建設成績喜人,但人文破環(huán)現象時有發(fā)生,如古落村莊景觀、原始古老建筑等,因建設發(fā)展需要被拆除。此外,人們保護意識淡薄、資金短缺、專職文保人員缺失等客觀因素制約,在數據收集、檔案整理、搶救保護、恢復原貌等方面難以開展。
3? 走向應然:紅土旅游資源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的路徑選擇
3.1? 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塑造文化品牌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規(guī)劃指出,“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yè)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傳承傳統建筑文化,使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融入鄉(xiāng)村建設與維護”,挖掘紅土文化歷史旅游資源,擦亮雷州古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片,突出雷州半島作為“天南重地、海北名邦”的地位,強化文化品牌的魅力。據了解,“雷州半島地區(qū)普查出文物2129處,新發(fā)現1535處、復查594處。其中古遺址233處、古墓葬201處、古建筑944處、石窟寺及石刻80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建筑699處,其他2處”[4],由此可見,雷州半島紅土歷史文化資源數量多、種類廣,因此,加大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力度,活躍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發(fā)揮它們在經濟價值與使用價值,有效地促進文化、生態(tài)、品牌等有機融合,助推鄉(xiāng)村經濟發(fā)展、生態(tài)宜居的建設。
3.2? 依托民俗文化特色、突出半島元素
雷州半島民俗文化包括民俗物質文化與民俗精神文化。其中,不乏雷州石狗、古落村莊、泥塑、飄色等民俗物質文化,也不缺少諸如工藝、技藝、人龍舞、儺舞、木偶戲等民俗精神文化,它們反映著雷州半島人民敢為人先、勤勞勇敢、淳樸民風等精神。因此,積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民俗文化,以一村一品、一鎮(zhèn)一特、一縣一業(yè)為著力點,促進民俗文化在品質發(fā)展,強化雷州半島元素,提升民俗文化審美價值,積極挖掘民俗文化正能量元素,做大做強民俗文化在表演、審美、娛樂、休閑等方面價值,將民俗文化融入鄉(xiāng)村旅游之中,一方面,促進民俗文化以活化態(tài)形式傳承,另一方面,以民俗文化獨特魅力吸引旅游者,開拓眼界,體驗民俗文化,增進知識,促進不同文化之間交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精神文化訴求,汲取雷州半島文化的精神營養(yǎng)。
3.3? 凸顯海絲文化格調、深化人文底蘊
千百年來,雷州半島因海而生,徐聞古港作為漢代時期我國通向南亞和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海絲文化格調尤為顯然。作為雷州半島紅土文化、海洋文化的追溯,它生動記載了雷州半島文化人文風情與文化底蘊,因此,積極挖掘海絲文化旅游資源,依托湛江作為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zhàn)略支點城市的優(yōu)勢,抓住海絲文化申遺的機遇,以徐聞海絲文化古跡遺址為基礎,重點將古驛道、航標燈、祭海神臺等具有濃郁海絲文化元素作為地理坐標,理解海絲文化內涵,突出雷州半島海絲文化人文屬性,開發(fā)海絲文化旅游工藝品,深耕海絲文化產業(yè)附加值,將游學參觀、休閑觀光、養(yǎng)生度假等相結合,以形成海絲文化與鄉(xiāng)村旅游振興發(fā)展良性互促機制。
3.4? 激活革命文化價值,擦亮紅色記憶
“今年1-6月,驢媽媽旅游網平臺紅色旅游游客的平均年齡為33歲;其中00后占比5%,90后占比8%,80后占比24.9%,三個年齡層占據總人數的37.9%”[5]。由此可見,紅色旅游文化成為年輕群體消費的主流人群。雷州半島具備豐富紅色旅游資源,擁有廣東南路革命和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它們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是旅游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文化教育、體驗式教育等重要載體,也是當下團隊拓展、社會實踐研學、群眾路線教育的生動素材。因此,充分利用自身獨具特色紅色旅游文化資源,以革命遺址為基礎規(guī)劃紅色旅游路線,開發(fā)紅色旅游資源,通過歷史材料、圖片、紀念館、紀念碑等,銜接周邊歷史文化資源,延伸紅色旅游資源產業(yè)鏈,推動紅色旅游、鄉(xiāng)村旅游、休閑觀光、民俗文化、歷史古跡等有機統一,讓他們在了解紅色歷史,體驗生活,領悟真理,增加紅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影響力、感染力。
參考文獻:
[1] 劉德謙.關于鄉(xiāng)村旅游、農業(yè)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 21(3):12-19.
[2] 卓朝興,胡永德.湛江文化古跡保護現狀堪憂[N].湛江晚報,2012-03-11.
[3] 陳凱杰,莫小兵市古跡協會調研全市文物古跡[N].湛江日報,2016-8-24.
[4] 卓朝興.雷州半島1535文物掀起蓋頭來[EB/OL].http://www.gdzjdaily.com.cn/zjnews/zjculture/2010-06/04/content-1213009.htm
[5] 2018紅色旅游報告[EB/OL].https://www.meadin.com/15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