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靜
【摘要】班刊作為一種媒介,既可以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也能夠記錄學生的點滴創(chuàng)作,教師不妨將之利用起來,使之成為激勵學生寫作的一個平臺。辦班刊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帶著憧憬去寫作,在創(chuàng)作、修改、發(fā)表、討論的一系列過程中激發(fā)寫作熱情,提高寫作能力。辦班刊的過程煩瑣、見效較慢,所以還必須將班刊真正用起來,以充分發(fā)揮其激活學生寫作的效能。
【關鍵詞】班刊;激活;寫作;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高中語文教學的功能是“使全體高中學生都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罢Z文應用能力”從狹義上來講,指的是聽、說、讀、寫的能力。這四種能力,只有共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才能最完善。
對于現(xiàn)在的高中生而言,聽說讀寫中恐怕“寫”是最讓人頭疼的,很多學生往往談“寫”色變。有人說,善于口頭表達的人,寫作也差不到哪兒去。但是,在我們身邊,卻有一些學生,他可能很健談,能說會道,思路也清晰,但是一到寫作文,就干巴巴的沒話可說。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可能有三個:缺少觀察,積累不深厚,“囊中羞澀”;訓練不足,不得要領,無從下筆;沒有興趣,懶得動筆。于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語文老師們開始絞盡腦汁地想對策,帶學生體驗生活、積累素材的不乏其人,讓學生寫隨筆、勤閱讀、做摘抄的比比皆是,“手把手”教學生寫作文的更是屢見不鮮。
從教幾年來,在寫作教學中我也嘗試了各種方法。其實不管是什么方法,學生只要用心去做,還是會有所收獲的。但是,高中學生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恒心,做事三分鐘熱度,因此就需要老師不斷督促。只是,若學生本身興趣不足,那么老師的好心也將會變成無形的壓迫和負擔,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那么再好的方法也將不奏效。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熱情,我只能另辟蹊徑,于是“辦班刊”的點子應運而生。
一、辦班刊的意義——讓學生帶著憧憬去寫作
我辦班刊源于2008年。當時所帶的班級學生的寫作水平參差不齊,對寫作的熱情也不是很高,但是有幾個熱衷寫作的好苗子。平時,我布置的語文常規(guī)作業(yè)中就有隨筆一項,但是,當時很多學生寫隨筆很應付。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在隨筆中投入真誠與熱情,我便在全班號召大家積極寫作,還信誓旦旦地宣布:學年結束我們出一本屬于我們班的“著作”,讓每一位同學的文字都變成鉛字!當初我打的小算盤是,如果沒辦法做到“全班總動員”,那么至少我還能在“種子選手”中挑選出一些好作品,班刊還是能辦成的。
沒有料到的是,從那一番鼓動之后,學生的寫作逐漸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有一些原本寫隨筆不太積極的學生,開始認認真真在寫了,有時還會主動提出讓老師給他修改意見。而那些愛好寫作的學生,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作品被選中,寫作的熱情更高漲了。
為了讓學生的熱情保持得長久些,我在一個月后,甄選了十篇隨筆,先出了一期小報。其中有一些水平并不是很高的習作,我就指導學生先修改,然后再發(fā)表。這一“舉措”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小報在班級引起了好一陣子的轟動。之后,就開始有學生拿著習作來“投稿”了。
可以說,我用班刊“誘惑”了自己的學生,讓他們對寫作產(chǎn)生了憧憬。當寫作成了他們愿意并且樂意去做的事,寫作也就不可怕了,寫作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二、辦班刊的過程——為伊消得人憔悴
辦班刊的過程包括“征稿——修改——編輯——出刊”,看似很簡單,操作起來卻有很多講究。要想讓班刊的品質(zhì)更優(yōu)良,更好地發(fā)揮其效能,就要做很多基本功。
(一)征稿期間,要多鼓勵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
當代文學家王蒙說:“沒有精神上的自由馳騁,就沒有文 學?!币寣W生“以吾手寫我心”,就不能過多地干涉他們所寫的內(nèi)容,只要思想不偏頗,就應該多鼓勵他們自由創(chuàng)作。無論是小說、詩歌還是散文,只要是原創(chuàng),都應予以肯定。教師也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寫作的機會,比如組織以“古詩仿擬”“新詩萌芽”“人物評點”“隨筆語絲”等為主題的寫作活動,拓寬學生寫作的思路,讓更多的學生有話可說。
當然,高中生的寫作能力畢竟有限,如果對某一類體裁了解不充分,就盲目地去創(chuàng)作,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此時,教師就應予以相應的指導。比如,學生想要仿寫古詩中的律詩,就應先讓他們了解律詩在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用韻等方面的要求。在介紹時,也可以舉學生熟悉的杜甫、王維等人的律詩加以分析,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悟,這樣寫出來的律詩才能更符合體例。當學生有了方向,創(chuàng)作的阻力就會變小,信心自然大增。
(二)收稿后,要指導學生修改習作
都說好文章往往是改出來的。學生的習作很多時候就像陶瓷的胚胎,未經(jīng)打磨和上釉,難免粗糙些。因此,學生投稿以后,教師要負責審稿,必要時要指導其修改。不過,在修改習作時,教師只需要提供意見,不要代勞。因為只有讓學生自己修改,他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文章的優(yōu)劣,才能懂得揚長避短。同時,在修改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才能獲得提高。
(三)定稿后,著手編輯、排版
這個程序,看似簡單,其實操作起來相當費工夫。編輯之前需將原始紙質(zhì)稿件輸入電腦,檢查文字無誤后再將一篇篇文章按照不同的體裁分門別類地整理歸檔,之后對文檔作添加藝術字、插入圖片和花邊等一系列瑣碎又細致的美化處理,最后還要設計封面、編輯頁碼等等。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既可以親自操刀,也可以鼓勵學生一起參與。雖然于學生寫作的提高作用不大,但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勞動換來“班級著作”的成型,讓他們見證自己的文字成為鉛字的復雜過程,他們會更珍惜自己的創(chuàng)作果實。
(四)出刊后,分享閱讀體會
“班級著作”出爐,學生人手一本。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結束。當學生拿到班刊的第一時間,往往會很興奮地翻閱,看完之后便會束之高閣。為了進一步發(fā)揮班刊的激勵作用,在給學生一段自由閱讀的時間后,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活動,或與學生一起分享讀后感,或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創(chuàng)作歷程”,或讓學生評選“最有才華的作者”“最努力的作者”“最賣力的編輯”等等,讓學生在回顧中重溫辦班刊的整個過程,體會其中的憂與愁、喜與樂,從而更珍惜這樣的體驗。
三、辦班刊的幾點反思——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第一,辦班刊的過程很長,環(huán)節(jié)很煩瑣,要注意很多細節(jié)。所以,在前期必先充分規(guī)劃,有了計劃,才能逐步落實。正所 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第二,用班刊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不可能立竿見影,必得有一個長期過程。教師在平時除了多鼓勵學生積極創(chuàng)作和修改自己的習作外,可以多刊登不同學生的多樣習作,用肯定與賞識激發(fā)學生寫作的信心和積極性,讓寫作成為他們樂于去做的事。同時,在出刊后,要進一步發(fā)揮班刊的輻射作用,讓更多的學生受到啟發(fā)。此外,要持之以恒地辦班刊,當然形式可以多樣化。班刊既可以是紙質(zhì)的,也可以是“虛擬”的,教師可以借助博客等平臺展示優(yōu)秀習作,同樣可以起到激勵的效果。
第三,在辦班刊的初期,往往只有少數(shù)熱衷寫作的學生會主動地創(chuàng)作、投稿,另有一些學生是處于蠢蠢欲動、暫不想動的觀望狀態(tài),而大部分學生都是任你宣傳鼓動、我自巋然不動,這當然很不利于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古人云:“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這時,教師就應用一些小技巧去刺激其他同學的創(chuàng)作動機,當越來越多的學生投入了寫作,久而久之必能讓寫作蔚然成風。
班刊作為一種媒介,既可以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也能夠記錄學生的點滴創(chuàng)作,教師不妨將之利用起來,使之成為激勵學生寫作的一個平臺。當然,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僅靠辦班刊來實現(xiàn)是不太現(xiàn)實的。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在課堂內(nèi)外的指導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都至關重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只有雙管齊下、齊頭并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