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偉 王敏
【摘? 要】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背鲎浴墩撜Z·述而》,這里“憤”指學生進入了思考階段但又似懂非懂的心理狀態(tài)?!般敝缚谟远y以表達出來的狀態(tài)。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處處把控好學生這兩種心理狀態(tài),就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課堂的生成也達到“舉一隅得三隅反”的效果。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孔子寶貴的教學經(jīng)驗,也可謂現(xiàn)代數(shù)學教學的靈魂。讓學生“憤”就是要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制造學生認識的需要與自身已有水平之間的矛盾。
一、設問要“精”
課堂上教學不但要考慮到整個課程的設計,也要注重教學的細節(jié)。讓學生進入“憤”的狀態(tài),就要合理地設問,避免一些無謂的設問以及少提一些“對不對”“是不是”的問題,如果換成“你們覺得呢?”“你們同意嗎?”,成了商量的口氣,這樣就好多了。尊重孩子確定他們成為學習主體地位,就能夠更順利讓他們進入“憤”的狀態(tài)。比如:《認識噸》這一課,學生觀察了情景圖,我問:“在橋的一端有一個限制標志,你們看見了嗎?”“誰知道噸是什么計量單位?”“質量單位我們有了克和千克,怎么又要認識噸這個單位?”這一問學生立刻進入“憤”的狀態(tài),開始討論,得出:1噸很重,計量大宗物體用千克做單位數(shù)太大了,不好記住。孩子經(jīng)過這樣的思考,理解了噸這個單位存在的意義,就有了想進一步認識噸這個質量單位的沖動。
二、創(chuàng)設情景要“巧”
教學中要分化難點,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情景去引入或者沒有懸念的創(chuàng)設去插入,也很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如果能巧妙設疑或者挑起學生的好勝的欲望,就能更快的進入“憤”的狀態(tài)。比如:教學連減的簡便運算時,通過分析應用題得出了兩種算法,算式一:178-43-57;算式二:178-(43+57)。我故意將班上的學生分成兩組來比賽哪個組算的快,結果我夸二組的同學算的快,而一組的同學很不服,他們認為二組的同學遇見的題好算,他們才贏了,我因勢利導:為什么好算?學生就開始積極觀察、思考,產(chǎn)生對新知識的探索。
教學中不能重“憤”而輕“悱”,多給予學生想表達清楚的欲望,學生往往想到了但卻不能表達,或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卻沒人能聽懂的局面,學生難遇“知音”之苦也會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難以活躍整個課堂。這就需要教師多給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多點鼓勵,一步步地訓練,不可一蹴而就。
1. 不妨來點語文訓練
數(shù)學是講究數(shù)理邏輯的,而語文的語法運用也是要講邏輯的,都有交叉的核心,老師能引導的好,就能過“悱”而“發(fā) ”。比如:教《沏茶問題》就不妨先讓孩子先用“……一邊……一邊…… ”造句,既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的能力也能讓孩子懂得什么才是合理的運用時間,為《沏茶問題》的問題做好鋪墊。
2. 不妨多點討論
同學間很容易滔滔不絕地講話,但真到了課堂面對老師和全體同學就難以組織詞匯,辭難達意。由此,教學中多組織分組討論,先聽他們的想法,再從中指導,讓他們的語言更簡潔,再具體展示時,學生的語言表達就有了很大的提升。
讓學生進入“憤悱”狀態(tài),就是遵循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讓學生在認知矛盾中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表達的欲望,不斷地追求更高的目標,培養(yǎng)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讓他們從樂知者上升到好知者。
【參考文獻】
[1] 姚愛芳. 小學數(shù)學教學提問策略初探[J]. 中國校外教育,2018(26).
[2] 李新. 例談小學數(shù)學實驗的開發(fā)與教學策略[J]. 小學數(shù)學教育,2018(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