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君義
[摘 要] 隨著科技和教育手段的進步,將信息技術應用于中職電子線路教學日益受到重視。在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可以豐富教學素材,營造輕松氛圍鼓勵中職生大膽想象,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信息技術或豐富形象的畫面、或悅耳動聽的聲音、或鮮艷生動的圖像,大大激發(fā)了中職生的學習欲望,通過調動中職生的多種感官,使中職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有利于中職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
[關 鍵 詞] 信息技術;中職電子線路;學習興趣;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03-0164-02
一、引言
運用信息技術來制作教學微視頻,不僅能夠避免教學過程中書寫板書浪費的時間、體力及財力,而且微視頻能夠呈現(xiàn)出生動的畫面,明顯提高教學效率及效果,這也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所不及的地方。中職生的思維方式容易被微視頻所帶動,傳統(tǒng)說教式教學不僅會局限中職生的思維想象,影響中職生的健康成長,而且時間長久后中職生便可能產生厭學情緒,對中職生的發(fā)展極為不利。而現(xiàn)今將信息技術運用于中職教育當中,能夠以一種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來促使中職生健康快樂的成長。當然,倡導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中職教育并不是要讓信息技術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是希望將信息技術以合適的方式融入當前的中職電子線路教育當中,以提高學前教學的效率及效果。本文以微課視頻教學為例,探討了信息技術在中職電子線路教學中的作用。
(一)傳統(tǒng)“面授”式教學的缺陷和不足
1.學生人均教學時間不足
本班授課教教師的“面對面、手把手”教學是傳統(tǒng)的“面授”式教學。實際的情況是,往往是一位教師需要面對四十多位的學生進行教學,而真正將指導練習的時間平攤到每一位學生上,可能連幾十秒都不到。
2.傳統(tǒng)電子線路課堂教學模式效率低下
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書寫板書浪費了很多時間、體力及精力,而在微課當中能夠呈現(xiàn)出比較生動的畫面,明顯提高教學效率,這也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3.學生主體地位不明確,對課堂沒有足夠的積極性,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中去
另一方面,職業(yè)學校的學生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也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學習的動力也不充足,導致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中職教育的學制只有三年,所以就要在這三年內學習完所有的專業(yè)知識,如《電子線路》這門課程,安排的課時很少,但是課程的內容卻十分的繁雜,教師為了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把課程有關的知識全數教給學生,就不斷地進行課改,但是成效不大,教學的任務必須完成,所以只能由教師主導整個課堂,在每節(jié)課上都安排好所有的內容,沒有一點空閑時間,也沒有時間深究學生有沒有全部消化。學生自然就會分神,不會集中注意力去配合教師的教學,最后也只能說教師把課程都講完了,至于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也只有學生自己知道。
4.多媒體技術未發(fā)揮效能
現(xiàn)代化的教育手段并沒有應用到中職學校的課堂上,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沖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多媒體課件被應用到課堂的教學上之后,已經不再是教師單純地講,學生在下面聽的時代了,而是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去,和課堂成為一個整體。傳統(tǒng)呆板枯燥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xiàn)代化教學和新時代學生的需要了。但是就目前的效果來看,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效,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學校和教師并沒有把多媒體課件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僅僅是把它當作一個電子書本來應用,多媒體課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的教學壓力,但是也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因為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教師的授課節(jié)奏會加快,一節(jié)課的知識量也會增加,很多內容學生來不及消化,也就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5.課堂內外學習模式差異大
在信息化充斥的社會,學生的思維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他們的學習方式已經不會局限在課堂了,除了從書本和課堂上獲取知識之外,他們還會利用互聯(lián)網來查找資料,相比書本,后者更加的簡單高效,而且還配有音頻視頻教學,彌補了課堂教學的枯燥煩悶,同時,校外更加自由,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獲取想要的信息,這樣一來,校內外具體的反差或使他們更加厭倦課堂的教學。
(二)“微課視頻”比較“傳統(tǒng)面授”的優(yōu)勢
1.觀看隨意
學生對重點內容可以反復的觀看,做到哪里需要加強多看哪里,跟著微課逐步進行練習,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2.專業(yè)的講解過程
由學習質量高的學生和中文專業(yè)的老師進行微課的全程拍攝,可以確保教學過程的質量和規(guī)范性。
3.真正的“一對一”教學
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中觀看微課視頻,同時還能回到家里觀看復習,還能通過網絡和教師交流請教,實現(xiàn)“一對一”教學。
二、微課設計與教學實踐
(一)根據內容特點來設計微課
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重點進行微課的設計,包括基本概念典型例題的講解和分析,重難點的教學方法、練習手段、后期制作等環(huán)節(jié),分層次的一一錄制教學微視頻,上傳到觀看平臺。
1.微課制作與保存、上傳
挑選有電子線路基礎較高的學生錄制微課教學視頻,女生兩人,男生一人(更貼近學生,激發(fā)其他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利用閑暇時間進行拍攝,然后對錄像進行后期配音、畫圖、注解、剪輯、配字等制作,完成微課視頻的創(chuàng)作。
2.關注不同群體
班里的學生肯定有能力不同的層次,我們的教學視頻可以分成兩塊內容:“基礎部分”和“延伸部分”?;A部分需要強制每位學生都要完成,延伸部分可以是學生在已經掌握“基礎部分”的基礎之上后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識面。
3.豐富微課視頻類型
微課視頻不僅有AVI、WMV格式的視頻格式文件,還有“SWF”格式的“動作分解視頻”,這種類型的視頻可以由學生自由點擊想要學習的內容,使學生更直觀地學習知識。將制作完成的教學視頻保存在學校配備的移動教學電腦中,同時通過優(yōu)酷PC 端上傳網絡空間及校園資源平臺。
(二)中職電子線路微課教學實踐
傳統(tǒng)的電子線路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教學生學,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微課能夠順利實現(xiàn)分層教學,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1.分層教學
中職電子線路相比其他科目,主要是以實踐操作為基礎的學科。電子線路中的很多概念,基本原理等都是通過一系列的電子線路實驗獲得的。電子線路實驗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電子線路的基本知識點,這樣才能夠學以致用。每一個知識點的相關實驗都需要學生清楚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對知識點的掌握理解程度不同,如果教師采用平行教學,很難兼顧到每一個學生,采用微課教學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教師將知識點分散制作成視頻,那么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性的學習,體現(xiàn)了分層教學的思想。
2.播放微課視頻,引導觀察
微課設計時需要注意選擇鮮明的主題,在教學過程當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微課教學也不例外。因此,在用微課作為輔助手段教學的過程當中,在學生學習完每個知識點以后,最好配以例題以檢驗教學效果,鞏固所學知識點,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除此以外,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掌握情況,暫?;蛘呖爝M播放微視頻。同時進行師生互動對話,逐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例如,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剛剛在視頻里同學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這樣一步步引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看法發(fā)表意見,對視頻中難以理解的地方,也可以及時請教教師。
3.利用微課提高實踐操作能力
電子線路這門課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需要熟練的使用各類電子元器件的數據手冊,并且設計分析一些常用的電路圖。學好這門課程的核心就是要掌握電路安裝和調試操作的技能。有的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不夠熟練,可能就會覺得這門課程十分枯燥,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講解理論知識為主,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學生會理解實驗的整個過程和要點知識,大多數學生只是簡單地跟著教師的步驟來操作實驗,并沒有多大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慢慢地學生就會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微課就是通過視頻教學的方法把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熟練掌握理論知識之后再開始實踐操作,學生可以在微課上看到電子視頻實驗的整個過程,對一些儀表部件也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對整個課程的難點,如晶體三極管的檢測,教師就可以提前制作并整理好相關的微課,給學生演示判斷的過程,詳細地分解檢測方法和技巧,為整個實驗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結論
我們使用的微課其實就是信息技術中的一部分縮影,微課可以將復雜的問題變得更簡單,將枯燥無味的問題變得有趣,將靜止不動的問題變得很動態(tài),將抽象縹緲的問題變得更具體形象。在當下的教育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不但能夠減輕教師的負擔,而且還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教學質量更上一個臺階,促進中職生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信息技術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開辟了新方向,有利于中職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及發(fā)展。通過微課的形式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所以說,微課是一個值得推薦、值得推廣的一種學習形式。
參考文獻:
[1]王立廣.淺談如何提升中職教育微視頻課件制作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14).
[2]孟艷麗.微視頻技術在中職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34):271.
[3]孫玉娥.微視頻在中職教學中的興趣激發(fā)作用[J].中職科學:教師版,2015(9):32.
[4]李姣姣.信息技術在中職繪畫活動中的運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5(31):194.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