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
中國的武舉制度,創(chuàng)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歷朝歷代不時有廢除或停止武舉的決策,到清光緒二十七年徹底廢除武舉。而每個朝代,對文化課成績和個人勇武程度也就是“體育課”成績的側重都有所不同。唐朝時,“體育課”成績最重要,不需要文化課考試。宋朝,騎射之外還加入了策問,形式是文化課決定是否入圍,“體育課”成績決定排名。元代沒有開設武舉,到了明代,武舉原則更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于軍事技術之上,如果文化課成績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不過,明代的軍職多為世蔭承襲,武舉只起到補充作用。清代在武舉中則十分重視武功,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民間習武之風興盛一時。
唐代時,武舉一是考射箭,分為馬射和步射;二是考體力,有翹關和負重。“關”是過去城門用的長門栓,所謂“翹關”,即要求武人手握門栓的一端,用力把門栓端起來。負重一科,則要求武人背著五石(約600斤)米往前走,走的步數(shù)越多成績越好。此外,長得不夠高大威猛也不可以錄取。宋代的武舉既考武藝,也考程文。武藝科目以步射、馬射為主,通過拉弓弩的幅度,測試武人的力量。程文考試包括策問和兵書墨義。既要根據(jù)時務邊防進行答對,也要講解兵書的主要意思,相當于現(xiàn)在的默寫原文+閱讀理解。明代時,武舉的文化課考試中,甚至還曾經(jīng)考過《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