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恩
主持人:本周市場分化得極為明顯,節(jié)后市場會如何?
袁月:本周指數尤其是滬指走勢要相對更強,這也是由于權重白馬股的作用,但我之前也說了,僅靠目前的縮量格局以及結合當前這個時間點來說,想有效突破2600點難度還是比較大的,所以指數上不去的話,那必然結果就是震蕩調整了。
題材股的走勢比滬指更能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比如周二滬指雖然在盤中大幅震蕩后出現回升,但觀察分時圖可以看到白線遠在黃線上方,這表明大盤股的走勢明顯強于小盤股,個股分化明顯。
主持人:本周游資活躍度又下降了,這是什么原因?
袁月:這和游資炒作的情緒周期有關,也可以理解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開始氣勢最足,游資先挖掘東方通信和風范股份,均出現翻倍以上的漲幅。這就為市場炒作打開空間,致使其他資金跟風情緒較高,這期間市場連板個股也較多,炒作氛圍最好。
之后炒作情緒就會有所衰減,因為最開始的總龍頭開始出現調整,對市場人氣有所影響,游資的炒作力度開始縮小,雖然也會出現燃料電池等概念,但再觀察龍頭股雄韜股份和全柴動力,漲幅明顯減小,板塊效應也相應減弱。
最后就是炒作情緒枯竭,也就是目前階段。因為經過之前一系列的炒作,市場可供挖掘的熱點在逐步減少,一旦游資所持籌碼在相對高位與散戶完成交換,那么在新熱點出現前,它們自然找不到繼續(xù)活躍的理由。這就會造成盤面連板個股消失、漲停家數減少及缺少板塊效應,還有就是龍頭股接連出現調整,在調整過程中反彈意愿不強。比如芭田股份和中衡設計等個股的走勢,就是游資炒作情緒枯竭期的典型走勢。
主持人:那接下來的操作策略是怎樣的?
袁月:對于游資來說,炒作情緒周期結束后還需時間進行休整,等待再次啟動的機會。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說,操作上也沒有必要過于激進,耐心等待也是很好的策略。對于近期比較強勢的權重白馬股來說,當到達前期壓力位或者輪動一遍后,也會有調整的需求。
主持人:本周最熱話題當數計提商譽減值,可以說是“比慘大會”。有沒有什么簡單有效的方法進行“排雷”?
袁月:關于這個問題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已經重點提示過,特意用大篇幅解釋了商譽減值的含義和主要集中的行業(yè)。由于交易所規(guī)定創(chuàng)業(yè)板公司必須在1月底之前完成業(yè)績預告,所以本周才會頻繁出現下修業(yè)績預期的情況,而導致絕大多數公司業(yè)績由盈轉虧的原因是計提商譽減值。雖然這種現象看似防不勝防,其實是有跡可循的,至少通過一些條件,盡可能的去規(guī)避風險。
首先,通過財務報表查看當前公司存在的商譽有多少,再與公司的凈資產進行對比,占比越大理論上越危險。其次,要弄清楚公司商譽的來源,也就是找到究竟是收購的哪家公司,具體收購細節(jié)是什么。之后再去跟蹤被收購標的經營及業(yè)績兌現情況。最后,通過K線形態(tài)也能看出來些許端倪。
比如,近期大幅計提商譽減值的公司,股價形態(tài)絕大多數都是下降趨勢,不是持續(xù)創(chuàng)新低,就是在前低附近徘徊,股價總體走勢都是在重復:下跌-橫盤-再下跌的過程,量也比較小,這些都說明資金關注度較低。這種得不到大資金追捧的個股理論上都是基本面缺乏亮點的,甚至可能會存在一些風險。所以通過這個細節(jié),由大資金的選股邏輯作為出發(fā)點,變相也能看出相關公司的未來潛力,畢竟大資金相較普通投資者而言,在專業(yè)知識和信息獲取方面都更具優(yōu)勢。
說了這么多,核心還是回到我一直強調的選股邏輯上。如果擔心中小盤股存在計提商譽減值的風險,那么相較而言,顯然權重白馬股是更安全,尤其是家電、白酒等行業(yè)的龍頭股,不存在商譽或者商譽值很小,但這類個股短期爆發(fā)力并不強,更適合中長期持有,所以對于投資者來說,明確自己的預期還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涉及到不同的操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