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麗
【摘要】本文圍繞揚琴音樂歷史性傳承發(fā)展過程,探索揚琴由“洋”到“揚”這一樂器文化屬性方面的演變過程,透過這些文化元素探索揚琴四百多年具象的外在歷史演變軌跡所體現出的審美意識。
【關鍵詞】揚琴;藝術;審美;藝術
【中圖分類號】J632.5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揚琴這個外來樂器的傳入和唐時的西域音樂文化傳入有著一定區(qū)別,那時的西域龜茲樂等各部樂是以貢奉于大唐王朝的形式出現,以顯示著大唐王朝的國威。而揚琴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傳入的,人們對這個帶有“洋”字的揚琴有著一種審視的態(tài)度。揚琴在中國的民族化,是一個充滿了審美矛盾的漫長發(fā)展過程。
一、中國本土音樂之審美內涵
揚琴傳入中國后,這打著洋招牌的“洋玩藝兒”便在許多地方開始流行,其流行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為這“洋玩意兒”時尚而很受歡迎;二是它演奏起來比其他樂器的掌握要簡單得多;三是古時的擊弦樂器基本失傳了,它的出現正好填補了空白,擊弦演奏形式也是一種很新穎的形式?!肚灏揞愨n》中記載:“盲女彈唱,廣州有之,為之盲女,所唱摸魚兒,佐以揚琴,悠揚入聽。人家有喜慶事,輒招之?!^有名氣的,一般應邀上門演唱,不少自打洋琴伴奏?!薄凹螒c時,江寧有名妓楊福令……工琵琶、揚琴,偶一奏技,聽者神移。”清人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之十六《彈詞》論及清代洋琴時,在序言及詩作中如是言道:《彈詞》亦鼓詞類,然稍有理致,吳人彈“平湖調”,以絲弦按之。近竟尚打桐絲弦洋琴矣。都中四宜茶軒,有夜演者。四宜軒子半吳音,茗戰(zhàn)何妨聽夜深-近日平湖弦索冷,絲桐爭唱打洋琴。
這些文字說明什么?那個時代和今天一樣,時尚并不僅僅我們當代才有,揚琴就是那個時期很時尚的一件樂器,就像洋鏡子、洋裝一樣,人們雖然喜歡卻又害怕與排斥,怕這些“洋”風破壞了民風。因此,在明末清初時,揚琴的傳播就像上文中所載:盲人、藝妓多攜帶揚琴,喜慶堂會應召度曲和茶軒中也會有擊琴自唱,或者有自娛自樂的。經歷了數千年歷史積淀的中華文化,有著自己固有的文化審美意識,怎可能被一時的流行和時尚而改變,如若想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只有學會適應與融入。因此,揚琴在傳入中國后,就逐漸學著適應中國的傳統(tǒng)審美意識,把自己逐步融入到中國的清脆、明亮、圓潤、一唱三嘆、余音繞梁這些傳統(tǒng)音樂觀念中去。經歷了長時間民間音樂的洗刷和浸染,揚琴逐漸成為被人民所用的有了中國味的樂器了。
明清時期是中國民間音樂的大發(fā)展時期,揚琴的傳入正趕上這一時期。當時,各地的民間說唱、戲曲等對樂器的渴求是極為急切的。雖然揚琴的傳入當時還受到一些傳統(tǒng)保守勢力的束縛,但因民間需求的勢不可擋,揚琴自從由廣東沿海一帶登陸以后,經歷短暫的百余年時間,在清康熙、乾隆年間就已經向全國蔓延傳播開來。因當時水路交通的便利,使揚琴的傳播主要是沿著運河、長江、珠江各河流逆行而上向西、向北傳入和傳播。
運河沿線。明代中后期,各個區(qū)域文化不斷融合,運河區(qū)域人才薈萃,文風昌盛,成為當時文化交流的前沿區(qū)。揚琴在其區(qū)域中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形成許多以揚琴為主的新曲種:像北京琴書和梅花大鼓,流行于京、津一帶;山東琴書,流行于魯西、南部地區(qū);安徽琴書,流行于泗縣、宿縣、靈邳一帶;徐州琴書,流行于魯南、蘇北一帶;揚州清曲,因其處于運河的中心地帶,其傳播更為深遠,還有浙江一帶的紹興平湖調等。
長江沿線。揚琴自東向西沿江逆流而上傳播及發(fā)展,一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新曲種:像上海說唱;湖北小曲,流傳在湖北沙市一帶;常德絲弦,流行于湖南常德地區(qū);江西道情,流行于南昌;還有四川揚琴、四川清音、貴州琴書等。
珠江沿線。由廣東沿海地區(qū)向西傳入廣西、云南一帶,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新的曲種類型:像廣西漁鼓、廣西文場,流行于桂北一帶,唱腔細膩纏綿;云南揚琴,流行于昆明、騰沖一帶等。
除了這三大沿河傳播以外,其他地區(qū)還有山西翼城琴書、武鄉(xiāng)琴書、陜北的榆林小曲、甘肅的蘭州鼓子、內蒙二人臺等,主要因人口的流動及商業(yè)的往來等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揚琴在這一時期的傳播與發(fā)展,因與各地音樂的融和,已形成了新的揚琴表演風格,無論在內容上形式上還是音樂審美上,都已經注入了中國本土音樂之內涵。
二、多元化演奏流派之審美體現
由于西方音樂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受到很大的影響,各種民間音樂不斷流入城市。揚琴的發(fā)展開始有了多元的發(fā)展道路,20世紀20年代,揚琴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廣東音樂揚琴。其始于清末民初,流行于閩、粵、臺等地,多演奏過場音樂和民間器樂小曲,它在優(yōu)美的漁歌、抒情的山歌和獨特的客家民歌等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作曲家嚴老烈改編的《倒垂簾》《旱天雷》《連環(huán)扣》等樂曲,在演奏技巧上運用了即興手段的加花、襯音、頓音、密打等,創(chuàng)造出明快、活潑、清新的廣東音樂揚琴,使揚琴成為富有表現力的獨奏民族樂器。
江南絲竹揚琴。起始于浙江、上海地區(qū)的江南絲竹,其文化內涵是很豐富的。作曲家任梅初首先把江南絲竹的合奏曲改編成揚琴獨奏曲,演奏風格上獨具一格,其江南絲竹揚琴的作品有《彈詞三六》《歡樂歌》《竹街》等。樂曲的演奏技術表現在襯音、倚音、顫音、坐音等,其潤飾加花的特點擴充了音區(qū)的變化與對比,音樂細膩、柔美、含蓄,富有韻味。
四川揚琴。光緒年間發(fā)展為說唱藝術是賈樹三吸收四川揚琴的曲調發(fā)展起來的,并在開場音樂和間奏的器樂曲牌上創(chuàng)編成揚琴獨奏曲。其分南北兩派,南派行腔綺麗、柔婉、音韻醇厚,代表作有《歡樂歌》《彈詞三六》;北派音樂舒緩時委婉、生動,激烈時剛勁、渾厚,演奏時運用類似彈輪的顫音、頓音等技法,常以敘事著稱,代表作有《鬧臺》《將軍令》。如《將軍令》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一改前面平緩的4/4拍為堅定的2/4拍,用版式變奏的方法將主題旋律緊縮,速度也由快板進到急板,連續(xù)不斷的十六分音符,使旋律一氣呵成,襯音似一陣陣催人激進的戰(zhàn)鼓,緊張而激烈,將兩軍交戰(zhàn)的宏偉場面生動細致地展現出來。在不斷加快的速度中,樂曲由奔放轉到狂放,情緒也隨之被推向高潮。突然急板旋律戛然而止,從死一般的寂靜里,人們仿佛看到了戰(zhàn)斗的慘烈,隨之是對英雄的懷念,這也正是白居易詩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老子“大音希聲”音樂美學思想的最好體現。在提腕呼吸后,以強有力的慢奏干脆利落地結束全曲。四川揚琴獨奏曲《將軍令》具有鮮明的藝術特性,同時也是我國音樂美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在轉型時期的早期,這一傳統(tǒng)風格的作品已經開始了一些創(chuàng)作風格上的變化,如調性的轉換,是民族傳統(tǒng)器樂作品現代化的一個嘗試,是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的經典之作。
東北揚琴。具有陽剛之美。東北揚琴創(chuàng)始人趙殿學先生在民間小曲、小調逐漸加入了自己的改編創(chuàng)新技法,不斷完善揚琴特性,運用揉、壓、顫、滾、勾、輪等技法,為東北揚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在《蘇武牧羊》《羅江怨》中,吸收和運用了傳統(tǒng)藝術手段和技法,表現了東北揚琴特有的音樂效果。
我國揚琴四大流派的形成,標志著中國揚琴的審美體現開始進入多元的發(fā)展期。此外,其他地區(qū)揚琴的發(fā)展,依然保持了其原有的曲藝、戲曲伴奏的發(fā)展形式,如云南揚琴、山東琴書等。尹蕾在《中國揚琴初期發(fā)展狀況探究》一文中對此進行了細致的梳理。
三、結語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揚琴在結構與音位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良,音域拓寬,音色明顯改善。樂曲的創(chuàng)作也很豐富,既不忘傳統(tǒng)又借鑒西洋,作品在思想內涵、題材上有著更豐富的內容,在表現形式和演奏技術以及風格特點上都有著更高的審美體現。
參考文獻
[1]項祖華.揚琴藝術的世紀回眸與展望[J].中國音樂, 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