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丹 李佳林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了滿族音樂的曲式、音調、歷史沿革等方面的特點,并結合音樂的傳播,研究其在影視作品中的傳播特性。滿族音樂被稱為“活化石”,歷經千百年的洗禮仍然能夠生存,依附于宗教的薩滿文化,融合的藝術形式,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藝術需求,使其在影視作品中以綜合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滿族音樂文化凝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特點,而滿族薩滿也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影視作品的傳播將有更多的途徑傳播展現古老的文化釋義。
[關鍵詞]滿族音樂;影視作品;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4-0161-02
滿族在中國各地人口約1068萬,我國北方是滿族人口分布較廣的區(qū)域,其中以我國東北為主。滿族的風俗多與漢族近似,是一個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明清時期為滿族文化的鼎盛時期。
東北地區(qū)的“黑水白山”是滿族的起源,兩千多年以來滿族人民長期居于北方,在生活和生產勞動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個性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滿族民間音樂在現當代已經很少在主流媒體流行,因其曲式和創(chuàng)作特點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滿族音樂、薩滿音樂的風格,樂曲中反映了滿族人內心豪邁、思維奔放的特征。滿族音樂更是滿族文化的外在行為表現形式,其頻率、節(jié)奏以成為文化符號系統的結構之一,是滿族民族深層精神領域的體現。
一、滿族音樂的藝術特征
(一)游牧民族的生活特點是滿族音樂著重表現的內容,具有形象性滿族在音樂形式上可分為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三大類。音樂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以生動感人、具體的藝術形象反映社會、反映當時的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感情。
滿族民歌是文化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生活勞動的滿族音樂,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民族發(fā)展階段,使其在一段時間里形成了主流文化而迅速傳播,音樂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其音樂特征不像其他北方民族那樣特色鮮明。
滿族音樂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薩滿音樂也曾影響了中原音樂和東北各地區(qū)民族音樂的發(fā)展。薩滿作為滿族的一種宗教信仰,其歌曲和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以繼承的方式傳承,口耳相傳,以及薩滿身份的限定使得藝術特點被完整地保留下來。而其舞蹈是薩滿“跳神”演化而來,是祭祀儀式的一種形態(tài),作為人和神溝通的一種方式,跳神的人是中間人,在人、神、魔鬼之間相互溝通,通過念咒語、手舞足蹈等有節(jié)奏地運動的方式進行“交流”。
(二)滿族音樂的特點
經查閱資料以及目前探索出來的滿族民歌,以其發(fā)展階段區(qū)分主要有三種形態(tài):
第一種形態(tài),滿族民歌保留了這個民族的特有音樂特征,即使用相對傳統的滿族語演唱音樂;
第二種形態(tài),滿漢不同風格音樂的融合以及互相借鑒的交互階段的音樂,將滿族音樂的曲調用漢語演唱出來,此外還有使用滿語漢語相互混合演唱抑或滿漢不同樂器合奏的音樂;
第三種形態(tài),使用完全漢化的漢語或漢族樂器演奏的音樂。[1]這三種形態(tài)的音樂風格,從音樂的色彩來看,不是很協調。其中第一、第二兩種之間,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大多數的滿族民歌和漢族民歌在第二種中的風格差別很細微,而第三種則介于兩者之間,主要形式是獨唱、齊唱或一領眾和的形式。
整體數量上來看也是很多的。眾所周知,由于歷史上滿漢文化的融合,已經很難從現有的資料中找到明確且統一的滿族民歌共有特點。因此只能從那些原始的民歌中著手,找到它們之間的一些音樂特征。滿族民歌的流傳面非常窄,能流傳到現在的更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幾乎都是祖輩們口口相傳的,以文字和圖的形式記錄它的歌譜和歌詞也很少,從歷史角度來看只有清朝是滿族民歌的昌盛時期。自從清康乾盛世過后,相當數量的滿族民間歌手陸續(xù)發(fā)展到說唱以及戲曲領域(子弟書、倒喇、熱河五音打鼓、八角鼓、朱春等),聽不到更多的滿族民歌也正因如此。[2]
(三)滿族音樂結構簡單、音調質樸并帶有原始性
滿族民歌中比較常見的曲式結構的特征,一個是由單數樂句組成的非方整性的單句樂段,三樂句或三樂逗構成的單段體,這種在滿族民歌中占大多數。另外一個特征就是,音樂形態(tài)在滿族的民歌中,與奇數“三”有某種聯系。例如,節(jié)奏方面和“新、舊老三點”有關;其旋律上的特點是和宮商角(1、2、3)三音列組相關;另外,曲式結構則常由三樂句及五、七、九等奇數的樂句構成。
滿族音樂的原始性音樂的特點還是很明顯的,具有簡單的結構、質樸的音調、便于傳唱的特點。不足之處是滿族音樂沒有特定的傳播方式,由一代代人的家族式的口口相傳傳播至今。
以四音列為主的中音階的應用為主,是滿族音樂很大的一個特點。里面也會含有少量的五聲音階和六聲音階,三聲音階的運用也會出現在滿族的音樂之中。調性單一,并帶有不確定性,但是這種不確定的調性,在經由渲染加工烘托以及另外的伴奏之后的影視作品中,其雙重性也就擁有了不一樣的作用與效果。因此在現代影視作品中應用滿族音樂表現滿族文化的都能夠調動受眾的思想情緒。
二、現代影視作品滿族音樂的應用體現
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體現滿族文化的音樂特性的地方非常多。在滿族民俗中,“三”始終代表著吉祥,吹大喇嘛詠經,被稱作接三。很多方面體現了“三”對滿族人民生活的影響,最多只能生三個孩子,并且在出生之后的第三天要邀請親友們喝喜酒。哪怕是在滿族人養(yǎng)育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同樣體現了“三”的影響。影視劇中家庭場景中多有母親哄著孩子入睡的情景,媽媽會給孩子唱搖籃曲,一般會唱的曲子有三個:一是安靜曲,另一個是恐嚇曲,最后一個是愿望曲。滿族音樂的形成以及發(fā)展是脫離不了這樣的因素的,十分重要。[3]
宗宙觀是滿族的重要觀念,它認為“宗宙可分為三層,主要是光積的天界,以及黑暗的地獄,是其象征,人類和禽類以及花草樹木居住在其中”。影視劇反映的滿樂中,由于它的音樂拍子受到了漢族音樂理論的影響,它的節(jié)拍也體現出豐富多變的樣式、色彩鮮明。滿族的音樂在戲曲發(fā)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滿族音樂大多數節(jié)拍多變豐富的形式,以及非常豐富的旋律和節(jié)奏,都是在表演中以其節(jié)奏節(jié)拍的形式出現的。
新媒體環(huán)境中,已經不是上個世紀中以口傳、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播方式為主。現在互聯網媒體影視作品傳播滿族文化口傳的優(yōu)點,主要因為它極大程度地保留了傳播者所學會的滿族文化的各方面小細節(jié),但這也有一定的缺陷,最大的弊端就是隨著傳播者的死亡,假使他們掌握的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保存或者傳給別人的時候,那就意味著這種文化會永久消失。報紙以及雜志在傳播滿族文化時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在文化內容上具有一定的深度性,在資料獲取和保存方面非常方便,但同樣有缺陷。眾所周知,報紙和雜志傳播的只有文字和圖片,而無法傳播其他音頻視頻,因此是不夠繪聲繪色的。滿族傳統的社會音樂文化的再現,是通過它的影像表現實現的,這在另一方面也映射出滿族人的內在的思想特點,是它的外在表現,同樣是這個民族的深層精神領域、文化體系的非常鮮明的特征。
三、影視作品滿族音樂的文化傳播特性
影視作品中的滿族音樂傳播與大眾傳播路徑特性不同。特別是在網絡傳播中,基本遵循“受眾—網絡意見領袖—網絡傳播—傳統媒體跟進”的路徑傳播。[4]
加上滿族音樂目前屬于小眾文化,在小范圍內通過受眾口耳相傳進行傳播。一部分意見領袖發(fā)掘了滿族音樂的美妙之處,在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現象。影視劇中對滿族音樂的傳播新生出更多的演繹形態(tài),并且在網絡上引導網民,滿族音樂得以在互聯網上傳播,傳統媒體迅速跟進,使得滿族音樂傳播得更加廣泛。
影視作品中的滿族音樂節(jié)拍由于受漢族歷史文化的影響,在體裁和內容題材、風格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轉變。但他們無一例外地都用具體的方式表現出這個民族的生活狀態(tài)。小孩子們玩耍的時候所傳唱的民歌也經常在影視作品中有所體現。此外還有滿族人民舉辦祭祀儀式時傳唱的民歌。反映滿族人民辛勤勞作的歌謠,以及反映滿族人民生活狀態(tài)的民樂等音樂類型。影視作品中,滿族音樂無一不表現了滿族人民的各種生產、生活活動,同樣也是滿族的歷史民俗和宗教信仰的一種傳播,體現出滿族這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和思想情感。[5]
傳播滿族音樂體現了滿族人的性格,音樂風格渾厚有節(jié)奏、激昂有力量,映射出他們以勇往掠獲為榮耀的游牧民族特點,以退縮無為為恥辱的價值觀念。滿族人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要融入影視作品中,這樣可以有效地傳播滿族文化的性格秉性,用質樸的旋律,展現堅定的性格。這些藝術特征在當代音樂工作者所收集整理的滿族影像資料和音樂資料中都得以印證。
滿族音樂被稱為“活化石”,歷經千百年的洗禮仍然能夠生存,依附于宗教的薩滿文化,融合的藝術形式,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藝術需求,使其在影視作品得以表現,具備了鮮明的特點,這樣的特征,同樣也是滿族文化特點的凝聚,也正是為什么薩滿文化可以成為我國的歷史文化瑰寶的原因。通過影視作品的傳播,將會有更多的途徑展現滿族古老的文化釋義。
注釋:
[1] 王海霞.東北滿族民歌的音樂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0(07):125—126.
[2]?張溢娜.滿族民歌音樂特征初探[J].當代音樂,2015(04):64.
[3]?趙東升.滿族歷史研究(滿族文化研究叢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78—79.
[4]?李大為,何?江.新傳播環(huán)境下滿族文化傳播平臺現狀及特點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7(07):40—41.
[5]?宋育格.淺析聲音在紀錄片中的運用[D].吉林藝術學院,2018:30—32.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