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江波
【摘 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舉措,教師必須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善于營造激活學生思維的教學氛圍,積極與學生開展學術對話,向學生示范批判性思維過程,大力開展有效提問,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發(fā)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批判性思維;教師角色;教師作用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084-02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許多國家把教育的價值追求轉向育人,特別是關注提高人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我國也在2015年出爐“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而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我國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必備的品格和關健的能力,也是創(chuàng)造知識和合理決策所必需的能力。因此,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就成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目標之一,也成為學校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對教師的角色要求
批判性思維由批判性思維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技能兩個方面構成,批判性思維精神是批判性思維技能的前提和基礎?,F在的學生大多是應試能力較強,而其它素質較差,在學習的過程中依賴性較強,明顯缺乏反思、質疑和批判精神,歸根究底這主要是由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和局限性造成的。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宰者,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書本和老師是絕對的權威,而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生頭腦只是儲存知識的容器,缺乏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
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首先要求教師觀念上的轉變。伊萬·格雷澤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精神要求教師要有批判性態(tài)度”,對教師而言,只有自身成為一個批判思維者,具備批判性思維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技能,才能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起到示范作用。教師應真正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教育交往關系,敢于讓自己的價值觀、信念與思想接受批判性分析,不再做話語霸權者,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進行獨立地判斷與選擇,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質疑與批判精神。
二、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與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作為知識的占有者和給予者,而應該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激勵者、啟發(fā)者。師生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都應該自由地思考、想象、創(chuàng)造,通過不斷地相互發(fā)問、交流,使知識、思想、價值、情感都呈現在師生面前,學生認真地討論、分析問題,在師生互動中做出有價值的判斷,獲得真知,從而鍛煉了能力,開啟了心智,促進了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是交流過程中的參與者、協(xié)調者,還是反思過程中的監(jiān)控者和批判性思維的引導者。
1.營造激活學生思維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巧妙置疑、民主評價等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活躍的狀態(tài),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批判和接受批判的勇氣和信念。
2.與學生展開學術性對話。
對話教學就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借助有意義的交流,不斷更新自我認識,以增進教學主體之間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學術性對話是教師批判性思維教學重要內容,也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技能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在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說明理由,并通過追問學生,與學生一起分析、探索理由、尋找證據。這個過程就探查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幫助學生發(fā)現了自己思維的結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清晰度、準確度、相關性,開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技能。
3.向學生示范批判性思維的過程。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應首先向學生示范批判性思維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持有批判的教學態(tài)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照本宣科,而是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并為之提供充分的論據和證明。教師言傳身教,展現批判性精神和態(tài)度,同時激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并促進師生進一步探討交流,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
4.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
《學會生存》一書對教師角色作了這樣的描述: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互相了解、影響、激勵、鼓舞。要適應這一轉變,教師角色需要由傳遞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關鍵在于教給其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再過渡到“會學”。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學方法的使用,要著眼于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學生對于不同教學內容的掌握往往需要調度不同的知識經驗、學習策略:有時需要在探索中發(fā)現;有時需要在操作中內化;而有時又需要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中通過類比、遷移掌握等等。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認知特點,靈活地調整教學策略,以適應學生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促進學生對于教材有效的“意義建構”。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和交流、共同發(fā)展的互動創(chuàng)新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愉悅的、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學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法,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
5.利用有效提問。
貫穿于以上教學過程中最多的就是教師的提問,課堂上適時適度,且富有藝術技巧的提問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思考問題的深度取決于提問水平的深度,好的批判性思維者就是好的提問者。作為教師應精心設計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通過這些提問,教師不斷與學生對話,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允許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生對問題的答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激發(fā)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行分析、推導、比較、論證等高水平的認知活動,鍛煉學生的思維技能。
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不斷地訓練和培養(yǎng),需要教師精心地呵護和培育,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幫助和支持,如此,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一定會不斷提升并內化為核心素養(yǎng)。
備注: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縣域內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的研究》(主持人:張偉霞,課題編號:201801191)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