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珊
摘 要: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年齡段7-12歲,正在接受小學義務教育的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和思考還比較單純、不成熟,該年齡段的兒童心理發(fā)展是平衡協(xié)調的、開放的、可塑性強的,其思維逐漸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責任意識萌芽,并產生責任觀念,但其自我約束力缺乏,情感價值觀善未形成,因此在該階段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責任感是十分重要合適的。責任感的培養(yǎng)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對塑造兒童個性、社會性、品德等起著重要影響。
關鍵詞:班級管理 小學生 責任感 培養(yǎng)策略
一、班級管理與學生責任感的定義
責任和責任感是什么?舉個簡單的例子,完成作業(yè)是學生的責任,按時認真完成作業(yè)便是有責任感的體現。據詞典釋義:責任感是指自覺地把分內事做好的心情,也說責任心。由此可知,責任感是一種自覺主動做好分內事情的精神狀態(tài),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內核,他那決定一切和一切由之發(fā)生的主根,便是責任,這是道德的焦點,精神的核心,是最重要的良心動因,它決定了我們期待學生的一切?!盵1]具備強烈責任感的人,在責任面前,才能具有主動自覺承擔的內驅力,并在落實責任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的價值和意義,同時責任感也會對塑造兒童的自覺性、獨立性產生促進作用。
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對責任意識的影響
《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小學生是指正在就讀小學,年齡段為7-12周歲的學生。據心理學研究表明,該年齡段的兒童發(fā)展是迅速的,他們的心理發(fā)展是平衡協(xié)調的、開放的、可塑性強的、同時又存在矛盾和危機的。[2]
該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階段是一個適合發(fā)展學生品德、個性和社會性的恰當時機,其心理的開放性、可塑性顯示該階段的兒童容易甚至喜歡和師長溝通分享,師生關系融洽,善于接受知識、樂于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利于教育者引導其樹立
三、培養(yǎng)小學生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和策略
2015年9月,新接手小學一年級,便迎來了許多的挑戰(zhàn)。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班上大部分學生過于依賴父母,忘記帶筆、本子、書等學習用品,放學不收拾書包便直接回家,打掃衛(wèi)生時不停地打鬧,亂丟垃圾,不寫作業(yè),經常遲到等。為此,我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向書本請教,并付出了許多努力,雖有效果,但并不理想。靜靜思索許久,分析學生種種行為背后的原因,我發(fā)現稚嫩的小學生們,出現一系列行為偏差的原因,表面上是還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物品,是年齡小,是依賴,但究其根底,是不懂得做好自己的分內事,不懂得對自己負責。在近四年級的教學探索中,如何樹立學生的責任觀念,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我不停地探索并反思總結出三個策略。
1.撩開云霧,明確責任
責任感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如果加以細分,可以分為歷史責任感、社會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等等。7-12歲的小學生,思維、心理發(fā)展單純、不成熟,短時間內無法理解如此廣泛的感念,因此要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首先從學生最熟悉的場景開始,要讓其明白在家里、在學校里哪些是他們的應該做的事?
(1)家庭會議明確家庭責任
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沃土,良好的家庭教育便是保證孩子茁壯成長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落實,使得家庭“小皇帝”“小公主”越來愈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溺愛模式,讓大部分孩子自小便失去了做家務、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鍛煉機會,自然難以清楚哪些是自己的“分內事”,更何談責任感?
(2)班級會議明確學校責任
學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學校的集體性對學生的責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通過對《中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以及召開多次班級會議,引導學生正視并反思自己的行為,并用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學生列舉身為小學生應該做到的事情,明確自己的責任,制定成表格,粘貼在教室顯眼位置,并打印后粘貼在每個學生的書上。
(3)潤物無聲,課堂滲透責任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應注重傳授學生知識、技能,更應注重德育滲透。因此,課堂也是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樹立起正確的責任觀念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鼓勵每個學生分配任務,并認真準備、討論,最后上臺展示,全班和教師及時予以評價。學生在合作中,便能體會到做好充分的準備,便能為小組贏得榮譽,從而獲得成就感,相反,如果因為自己準備不充分,拖后腿,會促使其反思,這便在無形中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
2.和善而堅定,落實責任
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后,更重要的是落實責任,為此,可從三個方向努力。
(1)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作為教育者,家長、老師等需要以身作則,樹立責任榜樣。作為家長,要求孩子明確自己的責任,家長首先也要明確自己的責任,要求孩子早睡早起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家長應先做到不熬夜不貪睡;作為教師,要求學生要認真完成作業(yè)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教師應先及時查閱作業(yè),認真?zhèn)湔n,對教學負責;要求學生講文明講衛(wèi)生對自己的品行負責,教師應先將文明規(guī)范告知學生,并在看到地上有垃圾時,也彎腰撿起。在實際行動中,教育者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負責,感染學生。
(2)和善溝通,引導責任
隨著年齡增長,以及教育的正向影響,小學生的責任意識逐漸增強,但在培養(yǎng)責任感的過程中,他們依舊會遇到許多問題。在班上,部分學生雖然參與制定了責任表,但難以落實,在責任面前,“自己的事自己做”有時會讓他們不知所措。因此,以和善的方式而不是責罵的方式為他們提供意見,引導他們正視責任,不斷完善自我,顯得尤為重要。
(3)堅定原則,強化責任
斯金納強化理論中,指出正強化,給予一種好刺激;負強化,去掉一個壞刺激;正懲罰,施加一個壞刺激;負懲罰,去掉一個好刺激,這四種模式能有效地建立并規(guī)范行為。[4]和善地引導學生明確責任并制定責任表,同時給予機會引導自省正視責任之外,強化責任感也十分重要。因此教育者在培養(yǎng)小學生責任意識的過程中,應在引導學生明確分內事的同時,制定相應的強化制度。在班上所實行的加減分激勵制度,便是其中的一種強化手段。
結語
小學生,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個體,心理上單純而不成熟,自我約束力缺乏,決定了他們會出現許多行為偏差。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念,培養(yǎng)責任感,可以讓其學會正視自己的分內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化外驅規(guī)范為內驅動力。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M]蘇霍姆林斯基選集.大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
[2]陳琪,劉儒德.[M]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18.
[3][美]簡·尼爾森 .[M]正面管教.京華出版社.2009-1.
[4]余江敏.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N]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