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爽,陳海燕
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香包,中國古代叫香纓、香囊、佩幃、容臭,今人稱荷包、耍貨子、絀絀。顧名思義,香包是指內里填充丁香、雄黃、艾葉末、冰片、藿香、蒼術等具有芳香除濕功效的中藥材粉末,外表繡以各種圖案的實體造型工藝品,因其外形似包,填充物又有香味而得名[1]。
“小黃城外芍藥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边@是清代詩人劉開對亳州的描述。亳州又名“藥都”,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亳州成為遠近聞名的中藥種植地及批發(fā)地,便利的條件造就了亳州香包的代代相傳[2]。亳州香包五色具備,色彩斑斕,因此被稱為“五彩香包”。
相傳,“五彩香包”的出現與神醫(yī)華佗有關。古時候,每到端午時節(jié),經常有小孩被蟲子叮咬皮膚或鉆入耳中,苦不堪言。此事傳到了華佗的耳中,便命人取些殺蟲力較強、氣味較濃的驅蟲草藥,叫徒弟將草藥放在惠夷槽內碾碎制成藥粉,又差夫人縫制些小布袋或小布包,將藥末放入小布袋和小布包內,系在孩子的三脖(頸脖、手脖、腳脖)上,結果發(fā)現凡是戴了藥袋或藥包的孩子整個夏季都沒再出現被蚊蟲叮咬的情況,從此,五彩香包便傳揚開來,成了端午時節(jié)亳州人民必做的手工藝品。
隨著手工技藝的提升及人們要求的提高,五彩香包中加入了散發(fā)芳香氣味的草藥來掩蓋藥粉的中藥氣息,使氣味更加芳香怡人,人們縫長條系在頸脖上稱為“脖香”。因為這個方法是在五月端午時節(jié)興起的,在亳州一帶,五月被稱為“五毒月”,因此,每年到農歷的五月都給孩子縫香包或脖香來驅毒,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民間習俗。相比較亳州剪紙、刺繡等其他民間美術作品,亳州“五彩香包”因其制作方法簡單,適用范圍廣泛,至今仍是端午節(jié)家家必做的手工藝品[3]。
五彩香包材料是生活中常見的必需品,內容物填充使用的藥粉在亳州更是唾手可得,制作工藝相比剪紙、刺繡來說更加簡單易操作,整個制作過程可分為材料的前期準備和后期制作。
2.1.1 布 匹
亳州五彩香包多采用家中或裁縫店里的零碎布頭,以五美段、高級綢緞面和無紡棉布為主,首選為色彩鮮艷的布頭,這樣制作出的香包五彩斑斕,佩戴起來更具傳統(tǒng)特色。
2.1.2 毛 線
毛線在五彩香包中具有重要的裝飾作用,用亳州本地話來解釋,是要做“毛纓子”。毛線要選擇偏細的棉質毛線,因為布匹的顏色不同,所以要盡量多準備幾色毛線用來搭配。新買來的毛線是成匹的,不方便使用,所以還要纏線,纏成線團備用。
2.1.3 藥 材
買來的香料有草本和木本之分,草本香料多是干葉子,木本中樹枝樹皮部分為切片,花朵果實多是完整狀態(tài),所以要把它們打磨成粉狀[4]。一般情況下,亳州民間藝人在縫制五彩香包放置的香料和藥材是從中藥房直接買來的,已經研磨好的粉末。常用的香料和藥材見表1。
表1 五彩香包放置的香料和藥材類型
五彩香包的五彩得名于其色彩使用的多樣性,就是在經濟比較困難的時期,長輩也會盡量選擇色彩鮮艷的布料給孩子們制作香包,在人們的印象中,鮮艷的色彩可以驅兇避災,為以后的生活帶來好運,小小的香包承載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5]。在眾多的香包造型中,因制作工藝的制約,最常被人們縫制的有 “雞素香包”和“搬腳娃娃”。
圖1 “雞素香包”制作分解圖
雞素,意為盛物的小荷包,因造型類似于雞嗉囊而得名。雞素香包因其制作工藝簡單,材料易尋,是人們在端午節(jié)最常縫制的香包造型,制作過程也非常簡便(見圖1)。首先,需要尋找一塊正方形的花布,色彩的選擇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孩子們多喜歡色彩艷麗的綢布,選擇好后,將其反面沿對角線折疊,走針縫邊,針眼要細密勻稱,縫至邊線三分之二處,將布從接口處翻轉過來,將需要填充的香料,藥粉等放入縫好的布袋內,封口,前期工作已經完成。后期的工作是對做好的藥包加以裝飾,使其更具有觀賞性,首先用較大的針腳縫制邊線并抽緊,把尖角撮成花狀,然后用毛線纏在拇指和食指上打纓子,打好縫在撮角處,左邊同理,最后穿上黃繩,便于孩子佩戴。這種香包在端午時節(jié)的制作頻率最高,是最為常見的香包造型。男孩子們佩戴制作好的雞素香包,和小伙伴們一起奔跑玩耍,女孩子們則會在一起,評選出最漂亮的香包。
搬腳娃娃是小人偶香包,形狀酷似一個穿著花花衣服的白胖娃娃在搬起自己的腳丫正往嘴巴里送,很形象地表現嬰兒的行為活動,體現了勞動人民對幼兒的喜愛之情。這種造型的香包在端午節(jié)前期亳州的街頭巷尾也是非常常見的,是亳州五彩香包造型的代表,縫制步驟與雞素香包相比略顯復雜,需要有一定的針線基礎。首先,需要取方形高級緞子面一塊,反面朝外,將相鄰的兩條邊縫在一起,縫好后將其翻轉至正面向外,這種縫制方式可以避免針腳外漏,翻轉后,在留口處填充絲綿和香料,之后,選取不同花型的綢布,將留口封住,制成肚兜樣式,相對的兩個角縫合,并縫上纓子,此時,針腳娃娃的身體部分就已經完成。接著,就是娃娃腦袋的制作,剪一小塊圓形白布,縫成圓形做腦袋,用黑色細線在白布上端縫制頭發(fā),畫上五官,搬腳娃娃的香包的縫制就已完成。這種造型的香包更具觀賞性,可放置家中作為裝飾(圖2)。
圖2 “搬腳娃娃”制作分解圖
五彩香包是在端午時節(jié)佩戴在孩子們的身上防蚊蟲、避兇邪的,寄托了父母長輩對孩子們深切的關懷與愛意,因此,在造型上多采用可愛的娃娃、健壯的動物或象征吉祥的事物等,最具有代表性的除了“雞素香包”和“搬腳娃娃”以外,還有一些深受大家喜愛的香包造型。
蓮花童子的造型別致,人們更多的是將其作為工藝品放置房中,制作工藝與雞素香包相比略顯復雜,步驟也相對煩瑣,需要先縫制好一個小娃娃布偶,一般用抓髻來表現娃娃,然后再用布片縫制出荷花,荷花的布料多選用色彩鮮艷的粉色綢緞,縫制的針腳要精密流暢,最后將縫制好的童子造型放至荷花中間,縫合完成。蓮花又名荷花,取義和和美美,童子象征多子多福,質樸的外形,鮮艷的色彩,細密的針腳凝聚了亳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小虎崽小巧別致,造型為一個娃娃騎在老虎身上,娃娃的造型和蓮花童子中的童子相似,這種造型的香包多是縫制給家中的小寶寶,老虎在人們的意向中是壯實勇猛的象征,長輩們都希望家中的小孩可以像小老虎一樣長得結實健康,簡單的外形中承載了父母對孩子們的濃濃愛意,在醫(yī)學并不發(fā)達的時代,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家人最大的心愿。
這種造型的香包多以柿子作為設計題材,使用黃色布料縫成柿子形狀,上面再用綠色布縫制柿蒂,寓意“事事如意”。外觀小巧,便于拿捏,色彩鮮艷,也可縫制多個放在家中作為裝飾使用。
立春,民間又稱為“打春”,作為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氣之一,古代人們往往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人們用彩色棉布和棉花縫制“春雞”飾品,戴在小孩的衣袖或者帽子上,為兒童祛病禳災,祈求兒童茁壯成長、吉祥如意。佩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亳州地區(qū)民間工藝造型樸實,貼近生活,香包多采用五美綢、無紡棉和高級緞子面等材料制作完成,五色具備,色彩斑斕,表達生活的情趣,寓意吉祥[6]。亳州香包造型多樣,有粽子香包,用稍稍偏硬的紙板折疊而成,并且用金紙包裹,再以彩線纏繞,下面用細麥稈做穗子,還有傳統(tǒng)的雞素形香包、紅辣椒香包、小柿子香包、茄子香包、草莓香包、壽桃香包、春燕子、春雞以及搬腳娃娃。
寓意性和象征性是民間美術最重要的藝術特征。亳州五彩香包的造型多采用諧音和寓意的方式來表達吉祥美好。如柿子香包取諧音表示事事如意,春燕子象征人們對春天的期盼,紅辣椒寓意生活紅紅火火,搬腳娃娃祝愿寶寶健康快樂,春雞寓意逢兇化吉,吉祥如意,小老虎香包象征著虎虎生威,雞嗉子是雞脖子到胸口那里一個暫時儲存食物的囊,所以雞嗉香包則寓意食物豐足。每一件香包都蘊含著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亳州“五彩香包”布藝是出于實用目的而縫制的。它所遵循的規(guī)制主要體現著以人為本的創(chuàng)作理念。香包的制作者多為民間藝人,他們既是物件的創(chuàng)作者,又是他們的消費者。藝人的縫制目的是為了生活的需要,他們更加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以現實生活和美好期盼為出發(fā)點,構想縫制香包的造型和樣式,以滿足需求。
五彩香包可以實現實用的功能需要,又可以體現藝人的審美追求。五彩香包的多種形式因人們實際需要的多樣而生。香包藝人是以生活作為創(chuàng)作的源泉,結合自己的觀察和自己心中的希冀,為每一物件尋找最為合理的創(chuàng)作樣式,以達到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統(tǒng)一。在眾多傳統(tǒng)的五彩香包中,可以發(fā)現,實用是最初的目的,在后期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香包的縫制慢慢地不再以單純的實用性為目標,而是結合生活實踐增加了很多富于形式美的造型,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超越了傳統(tǒng)的使用功能選擇,實用性和藝術性更好地緊密結合[6]。
中國民間美術色彩鮮艷,熱烈,亳州地區(qū)也不例外,亳州香包以五彩著稱,色彩鮮艷繁多。亳州香包色彩鮮艷,造型生動自然,古樸大方,香味濃郁,針腳細密,藏線精巧,無論布匹還是裝飾毛線都以大紅、粉紅、翠綠、草綠、金黃、檸檬黃、橘黃色為多,以純色為主,注意對比色的運用,比如紅底(紅色香包)多搭配綠色纓子,俗語說“紅配綠,一塊玉”,大紅大綠圖個吉利;黃底(黃色香包)多搭配紅色纓子,“紅配黃,亮堂堂”,或者紫色纓子,“紫配黃,金滿堂?!辈菥G底(草綠色香包)多搭配粉紅色纓子,反過來也是如此,更顯得“綠色綠的翠靈,紅色紅的嬌貴”。香包上的五彩纓子,水晶珠子,細長流蘇,光彩奪目,讓人愛不釋手。
亳州五彩香包在造型和風格上和河南地區(qū)的香包造型較為接近,制作工藝也很相似。亳州五彩香包和現代香包相比,造型更淳樸和貼近生活,色彩的搭配富于民間特色?,F代香包的造型取材有的來自生活,有的來自藝術,簡潔、時尚,色彩搭配以素雅為主。文化沒有高下,只有不同。在手工業(yè)中所凝聚的勤勞、執(zhí)著和堅守是我們民族維系千年的品格,其最終是以人為載體,沉淀在人自身。這些漸行漸遠的民間手工藝品,無論曾經載負著多少祝福、希冀和愛,終有一天它們都會淡出人們的視野,或者成為純粹的工藝品。但是香包所蘊含的祝福、希冀和愛會凝聚在香包中,這里面一針一線的踏實和心靈的富足是傳統(tǒng)工藝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