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間,我兩次路過廣州,都在廣州做了停留,而且都去了陳家祠。是故意停留的,有點兒專為陳家祠過廣州的意思。初次去陳家祠那回,是慕名,實在忍不住好奇。別人告訴給我的陳家祠,只是一句發(fā)自肺腑的感嘆句,正是這沒有任何具體內(nèi)容的感嘆句,讓我感受到了陳家祠簡略概括性語言的無法描述,顯得格外神秘,我很為之動心。當我出地鐵站走過東邊的文化廣場,入檢票口站在陳家祠面前時,我理解了朋友感嘆句里的無奈。眼前出現(xiàn)的不僅是一幢宏大的建筑,更是藝術(shù)的奇炫之海,富麗之海,它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讓人瞠目,目觸到的瞬間,震撼襲來,如飆風。那種震撼來自于石雕,來自于磚刻,更來自于陶塑藝術(shù)、灰塑藝術(shù),它們依附在陳家祠的屋宇上,又覺是陳家祠的建筑依附于它們,因此那些建筑才有了活力,才有了生命,才顯得與眾不同。而那襲入眼中的景狀和內(nèi)心的感受,真的無法簡述,語言相對于它們,極度貧瘠。
嶺南地區(qū)興陶塑大脊,大脊就是屋頂上的正脊。陶塑的大脊也被稱為花脊。嶺南的寺廟、宗祠,有名的,正脊大都由花脊裝飾。初見時,北方人會很驚奇,因為那是北方的古典建筑、傳統(tǒng)建筑所沒有的,但在嶺南地區(qū)見多了也便習以為常。羊城廣州的陳家祠是清光緒年間興建的陳氏家族祠堂、家族書院,雖說等級上與神廟無法比,但大脊由陶塑裝飾,并沒有什么意外,地區(qū)既然有此習俗,宗祠家廟也是廟,也可用陶脊的。問題在于陳家祠的屋脊裝飾,不僅是陶塑,還有我認定的灰塑,是灰塑和陶塑花脊的組合,這種組合,又不只是體現(xiàn)在大脊脊條的上下組合上,不只是上陶塑下灰塑的兩條平行的空中彩帶,它的房屋斜脊也成了豐繁的裝飾藝術(shù)的舞臺。眼前的房脊結(jié)構(gòu),與北方的建筑,在感覺上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似乎不好在硬山、歇山、懸山、卷棚、廡殿屋頂里給它們歸類。大屋屋頂有錯落,中高,左右兩側(cè)對稱地低下一塊,看似是耳房頂,卻又不是。錯位出來的頂也出正背和雙邊斜脊,有脊的裝飾性,山墻高挑出瓦坡,形成的防火山墻人字斜脊,使整面屋脊形成脊的韻律。防火山墻斜脊與斜脊間,是水平的巷口廊門頂,也有脊的,廊頂正脊。所有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正脊斜脊與巷口廊門頂?shù)目臻g全部彩塑,防火山墻斜脊,從中部到底端,是臥獅獨聳出來的組合雕塑圖案。廊門頂也是上下兩層彩塑,下層是有畫框的帶故事情節(jié)和場面的鏤刻圖案,上面是由瑞獸花卉山石墊腳的人物雕塑。人物有獨自傲立的,有結(jié)伙成群的,形體巨大,體量超群,與兩面的斜脊組塑形成空中立體多彩畫廊,又與正脊的長卷雕塑畫廊相互呼應(yīng),五彩繽紛眩目耀眼,一眼望過去很難瞬間厘清細節(jié)分出層次來,只能眼花繚亂著。一個龐大而繁華瑰麗的雕塑裝飾藝術(shù)網(wǎng)。
陷入美的暈眩中,那是種享受。那是種無法預(yù)期的突如其來的視覺震撼。
不可能長時間地沉浸在這種享受中,會盡可能地讓心情平靜,厘清所見。飯菜都是要一口口吃的,一口口吃下來才好消化,藝術(shù)大餐也是一樣。靜下心來細看,把建筑裝飾分成單元,一一觀賞,擁有的感覺就會又有所不同。藝術(shù)之美變得具體,細節(jié)美進入眼簾,進入心扉。走動著縱觀也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驗,如墀頭上坡脊的臥獅,連成排地昂首,雖一個個憨態(tài)可掬,神萌悅心,卻昂列出大陣勢,半空中透著威嚴。
觀賞總要有個秩序,先近后遠,先低后高,先總后單,或者相反。
陳家祠正門的那溜房屋很長,以正門為中心的對稱結(jié)構(gòu),正門兩側(cè)有耳房式屋頂,兩側(cè)耳房隔廊門有倒座房,倒座房隔廊門又是倒座房。正門屋脊、耳房屋脊、倒座房屋脊都有正脊,都是陶塑花脊,高低錯落長長短短,但井然有序。正脊脊飾分上下兩層,下層為灰塑的,植物、山水、瑞獸、戲曲故事場景、博古寶瓶、題字……上層為陶塑的,一幢幢樓臺亭閣門樓樣貌的建筑形成背景,鱗次櫛比,排列成一條熱鬧的“街道”?!敖值馈鄙?,各式建筑下或建筑中沒有貨棧,沒有商鋪,沒有客房、茶社,街上站立的、行走的,樓臺上扶欄坐望的全是戲劇人物。戲曲人物扮相不同,形貌神姿不同,身段不同,朝向不同,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夢幻般的獨有世界。在“街道”兩端接近結(jié)尾的部分有倒立的鰲魚,鰲魚下有“光緒甲午年 石灣寶玉制造”“光緒癸已 文如璧店造”之類的字樣。陳家祠大門兩旁有4個廊門,分別鑲有德表、蔚穎、昌媯、慶基石匾。廊門和墀頭之上的斜脊彩塑是最絢麗的部分,大紅、大紫、大藍、大綠、大黃、大黑、大褐……蔚穎,釋為慰藉遠在穎川的陳氏先祖。穎川在今河南省。這說明,羊城的陳氏家族是從中原遷移來的客家。中原的農(nóng)村,總有用色大膽、新鮮艷麗的感覺,而嶺南民居宗祠黑色的屋飾條框,據(jù)說是表示先祖來自北方,懷念北方的意思。絢麗而眩目的屋宇裝飾就像文化與習俗的千古傳音,徹頭徹尾的改頭換面中,透露出客家人看似微弱實則強勁的文化根系,至少是百年家族靈魂的寄存處。
無論從正門還是從廊門進入陳家祠,其后的房屋也都是陶塑的花脊、灰塑的人物花鳥山石立體畫屏。陳家祠三進三路九座廳堂,無一脊不花。更震撼的是,庭院中軸房兩側(cè)有南北向長廊,長廊廊頂,滿飾灰塑,體量巨大,與屋脊連構(gòu)成氣勢恢宏的彩塑世界,絢麗壯觀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陶塑脊飾是嶺南獨有的,成熟于晚清。陶塑脊飾興起的時間比灰塑晚,相關(guān)專家們考證研究,陶塑脊飾是在灰塑屋脊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是替代,是創(chuàng)新,但沒有完全取代?;宜芗癸椀男问绞遣┕盼菁?,這種風格明末清初時被嶺南建筑采用,盛行于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地區(qū),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博古屋脊在禮制性的建筑中的等級較低,園林府第居民聚落內(nèi)的大小祠廟常用它。以灰塑造型的正脊一般是由脊額、脊眼、脊耳三部分組成的。脊額是正脊中間的匾額部分,脊額頂部中央通常不設(shè)屋頂脊剎,常采用的是灰塑浮雕或彩繪,取吉祥圖案,題材有花草、松竹、麒麟、龍鳳、獅馬等。脊眼是脊額兩側(cè)的孔洞,洞中常雕有小獸或?qū)毱?。也有不設(shè)脊眼的博古脊飾,脊額為整塊灰塑圖畫。脊耳是正脊兩端博古架形的塑像,左右對稱,與脊額等高或超過它,這是最體現(xiàn)博古脊飾特色的部分。博古架博古圖案,中原地區(qū)常見,至少人們不陌生,北京地區(qū)也有,從中能看到南北文化聯(lián)系的紐帶。在嶺南地區(qū),陶脊裝飾大規(guī)模取代博古灰塑脊飾,是由于嶺南制陶業(yè)的發(fā)展。發(fā)展的中心在南海石灣,石灣制陶作坊的名字在陳家祠陶脊上留有不少。這種替代也是因為灰塑的極大缺陷?;宜苡昧狭畠r,簡便易成,但不耐風吹日曬雨淋,易損壞,易退色,耐久性差。它畢竟是灰漿草筋的藝術(shù)品,使用糯米,有黏性,但又怎能與火窯燒出的陶制品比。陶塑脊飾一出世,就成了嶺南最高等級的建筑裝飾,博古脊大修時,用陶塑脊飾替換下來,看著好,就爭相效仿。陶塑脊飾不僅嶺南風行,還傳到了東南亞地區(qū),我在越南就見到過。
陶塑脊飾的視覺效果與灰塑的視覺效果是不一樣的。陶不是瓷,細膩程度差,粗糙,在日曬雨淋中也會退色,但細膩程度比灰塑要好得多,至少有一種持久的堅實感。陳家祠的灰塑比陶塑屋脊的色彩鮮艷,那是維修中重新施彩的結(jié)果。新彩與經(jīng)百年風雨的老彩不在一個色調(diào)上,歲月會改變建筑飾物的風貌,任何刻意的固守都阻擋不了它不經(jīng)意留下的旅痕。
看陳家祠陶塑花脊,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它造型藝術(shù)的繁雜細密,人物的眾多,建筑樣式的多姿多彩,還有題材的戲劇性、故事性。那是戲劇場景和人物的立體連環(huán)畫。珠江三角洲是粵劇之鄉(xiāng),粵劇自明嘉靖年間興起,被稱為廣東大戲,糅唱念做打、抽象形體表演藝術(shù)于一體。行當有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凈丑,傳統(tǒng)劇目多多,是大眾化極強的地方戲曲。戲班乘紅船沿珠江穿梭住返于各埠演出,陶脊雕塑藝人顯然從中得到了創(chuàng)作靈感,將花脊脊飾戲曲化,開創(chuàng)了一個嶄新的建筑裝飾藝術(shù)品種。陳家祠陶脊題材,除了戲曲故事,還有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吉祥典故,都是當?shù)匕傩帐煜ず拖猜剺芬姷?。不過粵劇風靡的時代畢竟遠去了,代溝鴻深,外地游客更是隔時隔空遙賞,看著熱鬧,說不出名堂??搭}款,“桃園三結(jié)義”“劉伶醉酒”“劉備過江招親”之類是我熟悉的,“和合二仙”“麻姑獻壽”也能知之一二,大多只能是看畫,看熱鬧。故事性比較強的陶塑畫面,灰塑裝飾更占優(yōu)勢,立其下如在故事畫廊里。博古灰塑沒有在陳家祠匿跡,知道有博古脊飾這回事,博古脊眼和博古灰塑畫卷就能識別。是設(shè)計建造者的懷舊情結(jié)使然,特意給它留了位置,還是歷史文化對建筑還有控制的力量,抑或那種美的確難以割舍?
陳家祠的建筑裝飾藝術(shù)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的時尚的,它不只是陶塑、灰塑,還有磚雕、石雕、木雕、鐵鑄、粵繡、套色玻璃刻畫等等,眾藝同輝,各揚其長,各顯其姿其神其魅,共營共織一祠的裝飾藝術(shù)之美,使陳家祠當之無愧地成為建筑裝飾藝術(shù)的大觀園、博物館。藝雖不同,特色與風韻卻有相近之處,尤其是磚雕。正門兩側(cè),倒座房墻面上、門之墀頭上的磚雕,除色彩發(fā)灰,沒有鮮艷度,其精美其細膩其雕刻藝術(shù)功力,大有比陶塑灰塑更勝一籌之感。圖案幅面小,場面大,人物多,位置比較高,仰望,看著比較累,未曾賞。拍下特寫照片,從照片上賞那雕塑之作,細節(jié)一一顯現(xiàn)在面前時,就只有驚嘆敬服的份兒了。它們皆屬微雕作品。《聚義廳》應(yīng)該刻畫的是水滸故事。門樓、樓臺等建筑,門樓的瓦件、門額、垂花柱、門獅、樓欄桿等裝飾部件,精細到如實物置身眼前,塊面、線條、紋理清晰;柱上楹聯(lián),字字清楚;畫中人物,我數(shù)著是33位,未必已數(shù)全,個個精細刻畫,冠帽眉眼衣飾神態(tài)一刀不茍,雕刻入微。眾人眾相,大多是站立姿勢,卻各立有別,姿獨神異,又彼此呼應(yīng),立體工筆畫般的雕刻力作。
從藝術(shù)風格上講,此作和陶脊灰塑同屬一脈,求繁麗,求復(fù)雜,求精細,耗時耗工,體現(xiàn)了一個時代一個地區(qū)在建筑裝飾藝術(shù)上的總體追求。它們都是來自民間藝人,同屬國衰民窮任人宰割的晚清時代,藝術(shù)上的求奢求華令人不解。藝術(shù)的供給折射著藝術(shù)的市場需求,社會的奢靡之風決定了藝術(shù)供給的整體思路?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不奢不靡便無法求生存?不過裝飾創(chuàng)作題材中也彰顯著一種趨向:不屈從外辱、不屈從命運的抗爭精神。磚雕作品《劉慶伏狼駒》是反侵略揚國威題材。故事說的是北宋年間,西夏國對宋虎視眈眈,以馴服烈馬為借口,對宋進行戰(zhàn)爭挑釁。西夏送來一匹名為狼駒的烈馬,聲言,若宋沒人能降伏這匹烈馬,西夏就攻打中原。結(jié)果,狼駒被宋元帥狄青手下勇將劉慶制服。畫幅不大,長條掛簾式,整個磚雕卻有四十多個人物,豐富多彩的殿堂背景下,人物活靈活現(xiàn)。狼駒翻仰在殿堂之上,構(gòu)思巧妙,形象生動。這類題材并不少,趙美蓉打飛熊、李白退番書、穆桂英掛帥等在多處建筑脊飾上都有出現(xiàn),反映出面對外族挑釁、侵略時,民族英雄挺身而出,揚我國威,立我尊嚴的強大精神。
建筑的裝飾藝術(shù)作品是有靈魂的。靈魂在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里,粗獷不等于低俗,華麗也不等于媚艷,民間的風骨自有其道,而精神的境界,抒發(fā)必在畫里畫外。
建筑藝術(shù)是有靈魂的,我們從中也能看出一條靈魂通道,它既屬于建筑藝術(shù)家,也屬于選擇主張主持建筑建造的家族和人。
TIPS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qū)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
交通:地鐵陳家祠站
門票:10元
開放時間: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