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敏
[摘 要]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學生通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培養(yǎng)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教師應將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從興趣培養(yǎng)、觀察方法指導以及避免觀察誤區(qū)等方面提高學生觀察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和頭腦觀察和感受周圍的點點滴滴,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關鍵詞]科學教學;觀察能力;觀察方法;觀察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5-0081-02
伽利略曾說:“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中得來?!痹谛W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課程內容。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沒有科學觀察,就沒有科學研究,更沒有科學認識。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對其未來的科學研究和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的眼睛更敏銳,思維更縝密,是科學教學首要研究的課題。結合教學和學生實際,筆者通過以下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興趣
兒童的興趣通常出于好奇心。兒童的好奇心是簡單的、自發(fā)的、不穩(wěn)定的,容易因時間、難度等的干擾而消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這些特點,加強直覺教學,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展示相關教具,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如教學三年級的《植物新生命的開始》時,筆者首先向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種子,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出示蠶豆的內部結構圖,讓他們剝掉浸泡過的蠶豆表皮,觀察種子的結構。
保持學生的觀察興趣非常重要,這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難點。如在探究植物的生命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探索才能得出結論。學生年齡較小,很難保持耐心,很快就會失去觀察興趣,在這個時候,教師必須采取實際行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筆者讓學生在學校種植鳳仙花,自己管理鳳仙花,自己填寫觀察記錄單。學生觀察鳳仙花的變化,并與其他同學種植的鳳仙花進行比較,看看自己的種植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在此基礎上,筆者每天花一點時間走到學生當中,詢問他們種植的植物有哪些變化,及時處理學生遇到的關于植物生長的問題,教授他們種植植物的技巧和方法,并使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來激發(fā)他們的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耐心。
二、發(fā)展學生觀察能力
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除了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還要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這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會觀察。對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師來說,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在小學階段,結合科學課程的特點,教師應教育授學生以下觀察方法。
1.直接用感官觀察
小學階段,科學探究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感覺器官進行觀察。如教學三年級《水和空氣》時,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水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同時水又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實驗材料,筆者在安排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杯水,讓學生觀察水,然后分組討論,描述感官觀察的收獲,并填寫觀察記錄表,匯報觀察結果。學生通過感覺器官直觀地發(fā)現(xiàn)水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液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知器官觀察事物的特征,充分發(fā)揮學生多種感知器官的協(xié)調能力,是觀察事物本質屬性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2.用比較法觀察事物
觀察方法的教學與訓練,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同類物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不同類物體的相同點和,歸結到思維的角度就是求同存異。教師指導學生將類似的對象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對研究對象形成正確認識。仍以《水和空氣》的教學為例,筆者讓學生用比較法進行觀察,從氣味、顏色、味道、粘度、聲音等方面進行比較。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填寫表格,進行匯報。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觀察匯報進行總結,深化學生對水和空氣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認識。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能夠更快、更準地區(qū)分觀察對象,認清觀察對象的本質屬性。
3.順序觀察法
在科學教學中,讓學生根據(jù)觀察對象的特點進行觀察,做到心中有序,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觀察目標。順序觀察法包括從前到后、從左到右、從內到外、從上到下、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等方法,都能有效地對某一物體的特征進行觀察。
(1)由外到內的有序觀察。
如教學四年級的《油菜花開了》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順序觀察,然后引導學生對觀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究。
(2)從整體到部分的有序觀察。
在觀察金魚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金魚的身體分幾部分?它身體的每一部分都長了什么?你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進行觀察,得出金魚的身體分為頭、軀干、尾三個部分,完整、清晰地了解金魚的外部結構。只要觀察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步驟具體、方法適宜,學生就能根據(jù)教師的引導有序觀察,掌握知識。
(3)動態(tài)觀察。
自然現(xiàn)象和生物的生長發(fā)育等都是動態(tài)變化的,如蠶的生長、鳳仙花種子的萌發(fā)、青蛙卵的孵化、月相變化等都需進行長時間的動態(tài)追蹤。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蠶的生長變化,只有對蠶的形態(tài)變化進行有序的、動態(tài)的觀察和描述,才能更好地理解昆蟲的生命周期。
三、避免觀察誤區(qū)
學生受年齡、識字量、詞匯量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容易出現(xiàn)以下問題:
1.錯把情感當感知
對感知活動的觀察,僅需要觀察者使用各種感官進行感知,并不需要記錄由此而引起的心理活動。例如,學生觀察樹木并將樹木視作生命體來看待,在觀察記錄中這樣表述:“這棵樹好大,人們可以在夏天乘涼,所以我喜歡它。”這有利于學生親近自熱,感受自然,融入自然,但它對科學客觀地理解自然和認識自然有局限性。
2.以偏概全
把局部觀察當成全面觀察,這是學生的通病。每種樹的特征各不相同,如高度、顏色、大小等,但無論觀察什么,學生都必須充分發(fā)揮感官的作用。在觀察時,學生實際上只使用某種感官,并不能同時運用各種感官,因此無法全面觀察。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曾說:“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首要步驟?!痹谛W科學教學中,重視觀察,不僅是學好科學課的要求,也是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催化劑。科學觀察雖然只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卻是學生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觀察研究某事,尋求事物的真理,學生才能學會研究,在實踐中逐漸成長。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獨立觀察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觀察能力;要在探究主題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拓展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展思維的廣度、深度,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允許學生海闊天空地想象,允許學生的想法不符合邏輯。不管學生出現(xiàn)怎樣的想法,教師都要進行鼓勵,以保護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欲,使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和頭腦觀察和感受周圍的點點滴滴,了解自己,了解世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終身學習。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