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要】核心素養(yǎng)教育目標是新課改依賴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也是貫穿教育始終的整體性要求。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價值觀的主要外向型教育科目,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初中教育? 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81-02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科目,作為一門外向型的教育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在學生步入青春期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避免學生過分吸收社會負面態(tài)勢,形成扭曲的社會價值觀。
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在于弘揚社會正面信息,大力宣傳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化熱情,幫助學生充分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文化傳承,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傳統(tǒng)文化,加強學生的客觀認識水平。
部編版的道德與法治,更好的將社會主流認知與社會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以初中階段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精心設計欄目,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部編版的教材不是對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編完善,而是在框架 結構、編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設計。教材更強調綜合性,注重學生的學習心得和學習程度。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問題
(一)課時分配時間相對較少
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初中教育中占比分數(shù)較少,學校分配的課時較少。對教師而言,較少的課時安排不利于教師進行深入講解。而課堂時間控制是教師上課的必備技能,新老師往往掌握不好上課的節(jié)奏,導致前松后緊或前緊后松,或時緊時松混亂不堪,把握不好時間,使得本身課時不充分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深度不夠,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充分。
(二)教學趨于專業(yè)化,缺少人才
在部分地區(qū),對于道德與法治等“副課”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對于引入專業(yè)人才的需求不重視,這種局面導致高等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以及招生就業(yè)出現(xiàn)偏差。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校普遍對于政治教育、文化教育類型的專業(yè)性人才,而相關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耗費較多時間,教育界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出現(xiàn)了人才缺口。
(三)學生學習意識淡薄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叛逆期,急需社會認同,對于世界的理解偏向“過成熟化”,導致相當部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認識出現(xiàn)偏差,無論是為了成績還是為了得到“認同感”都不愿意在道德與法治課程耗費過多時間,學習意識淡薄,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積極。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社形成了普遍性的意識,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教師相較于道德與法治等課程,更重視在考試具有重要地位的數(shù)理化教育。導致家長和學校給予學生較重的學習壓力,使得學生不愿意在道德與法治課程花費時間,產生“副課影響學習效率”的錯誤認知。
三、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效果策略
(一)合理分配課堂時間
用“黃金分割”原理分析教學時間分配。近年來,一些教育專家把“黃金分割”原理引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此指導課堂教學中教學時間的分配,即一節(jié)課(40分鐘為例),教師的主導活動時間和學生獨立主體活動時間應采用黃金分割,教師主導活動時間:學生主體活動時間=0.618,老師主導活動時間為40×0.618=24.72≈25分鐘左右,學生的獨立主體活動時間為40×(1-0.618)=15.28≈15分鐘左右,也就是說,40分鐘的一節(jié)課教師要留給學生1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其思考、練習、討論等。想想也確實如此,心理學研究也表明:高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不超過15分,而低年級則不超過10分鐘。這要求教師合理的把握課堂時間,利用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區(qū)間進行重點教育知識傳授,以提高課堂效率,提高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質量。
(二)創(chuàng)建情境聯(lián)系
學習最終還是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所以說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來達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意義。情境聯(lián)系能更好的將教材與社會事實相聯(lián)系起來,引發(fā)學生產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的活躍課堂氛圍,同時也利用社會事實使得道德與法治的深奧教育知識變?yōu)闇\顯易理解的知識,更客觀的引導學生
(三)加強合作教學
合作是成功的基石,合作共贏不但適用在商業(yè)領域,在我們的初中道德與法制學習中也同樣適用。我認為在初中也適當使用合作教學模式是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合作教學(co?teaching)是指由一名主講人和一名或多名教學助手或合作者自愿聯(lián)合工作,以互動和協(xié)作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直接合作形式。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加強合作教學,以達到讓受教育者自主學習,充分學習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創(chuàng)造機會,要給受教育者進行分組,在教師的指導之下,讓小組對知識進行討論。這種教育模式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生之間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
四、結語
就初中學生而言,其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基礎是非觀的形成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能直接引導學生,進行正確價值選擇,由于客觀因素,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占比不高,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師必須更好的結合受教育群體的普遍性來提高教學質量,充分把握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價值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趙靜.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方法[J].學周刊,2018(34):68-69.
[2]李雪.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現(xiàn)代交際,2018(20):1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