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愛娟 劉惠田
摘 ? ?要:理解哲學概念,有不同的層次要求。就“矛盾”概念教學而言,要從“劃界”、超越“常識”、“反思”體悟和追求人生境界四個方面逐層加以提升,以彰顯哲學教學境界。
關鍵詞:矛盾;先驗概念;“反思”思想;哲學常識化;哲學教學境界
哲學有其特定的性向功能,哲學教學要遵循哲學的本性。本文擬以“矛盾”概念教學為例,結(jié)合哲學常識化教學方式,闡述哲學教學的境界。倘若此研究能對當前中學哲學教學中存在的簡單化、片面化和庸俗化等傾向有所克服,將是我們莫大的榮幸。
一、在“劃界”中厘清矛盾概念
在教育心理學上,存在著先驗概念(又稱前概念)現(xiàn)象。所謂先驗概念,是指學生在學習某一概念之前,從自身狹隘的經(jīng)驗出發(fā)而形成的觀點,并以其原有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和解釋事物的現(xiàn)象。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先驗概念可以為學生學習知識奠定基礎,但有些先驗概念則會干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獲得。
哲學概念與學生業(yè)已形成的先驗概念特別是日常生活概念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學生剛開始學習哲學,之所以感到困難,原因之一就在于先驗概念起了干擾作用。因此,在教學中對哲學概念與日常生活、自然科學等先驗概念進行“劃界”,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的教學實錄,就涉及哲學上的“矛盾”概念與日常生活中的先驗概念的劃界問題。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在怎樣的語境中使用“矛盾”這個詞的?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1:碰到一件左右為難的事,心里糾結(jié),很“矛盾”。
生2:兩人感情不和,鬧“矛盾”。
生3:說話不能前后不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師:這些是日常生活所說的“矛盾”現(xiàn)象。然而,還有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矛盾”,即哲學上所講的“矛盾”。
生(學生自學教材內(nèi)容后得出):哲學上所講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內(nèi)部對立和統(tǒng)一關系的哲學范疇,它不僅包括對立,而且包括統(tǒng)一。
師:同學們剛才提到的“心里很矛盾”,這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兩人感情不和,鬧矛盾”,僅僅指“對立”,沒有“統(tǒng)一”的意思;說話不能“自相矛盾”,不能犯邏輯錯誤,這是“邏輯矛盾”。
我們?nèi)粘I钪惺褂玫摹懊堋?,都不是哲學上所說的“矛盾”。哲學上所說的“矛盾”是指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明確了這一點,我們能否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對立事物之間存在著統(tǒng)一關系的矛盾現(xiàn)象?
生(學生七嘴八舌):難易相成、前后相隨、禍福相依、樂極生悲、物極必反……
以上教學情境的設置,既能引導學生劃清哲學上所說的“矛盾”與日常生活所說的“鬧矛盾”“自相矛盾”等先驗概念的界線,又能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悟和現(xiàn)有的知識,發(fā)現(xiàn)、承認相反事物的“矛盾”現(xiàn)象,理解對立事物之間的統(tǒng)一性。
但是,學生的這種矛盾觀是建立在狹隘理解“對立”含義的基礎上的,只是對哲學上“矛盾”概念的淺層次把握。理解矛盾概念,必須實現(xiàn)對“常識”思維的超越。
二、在超越“常識”中理解矛盾概念
哲學上所說的“對立”是指斗爭性,它包括一切差異和對立。如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利益、意見分歧等,都是斗爭性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從“一切差異和對立”上理解矛盾的斗爭性,這是學生的“常識”思維所難以理解和接受的(“常識”思維是學生學習哲學時的先驗概念的一種表現(xiàn)情形)。為了讓學生超越對“斗爭性”的“常識性”理解,我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舉起手掌)我的大拇指與其他四指是不是“對立”的?
生:不,不是對立的!
師:難道不是對立的嗎?剛才我們講過,哲學上所說的“斗爭”“對立”,包括一切差異和對立。讓我們來體會:大拇指與其他四指應如何擺放,才能緊握拳頭使出拳有力?
(生作握拳狀,并有一些同學出拳打同桌)
師:正因為大拇指與其他四指伸展的方向不同,具有“差異性”,是“對立”的,彎曲后大拇指與其他四指才能緊密配合,緊握拳頭,出拳有力。沒有大拇指與其他四指的“對立”,大拇指與其他四指就不能緊密結(jié)合,就不能緊握拳頭??梢?,緊握著的“拳頭就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由于“拳頭就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這一內(nèi)容超出了“常識”范圍,部分學生會繞不過來,接受不了。
“常識”思維是我們認識世界最基本的方式。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過程中,一切超越“常識”的事物和現(xiàn)象,人們總是要在某種程度上訴諸于“常識”,以常識尋求解釋并獲取答案。這就是部分學生接受不了的主要原因。
然而,哲學不是常識的“延伸”或“變形”,而是對常識的“超越”;哲學不是在常識思維的層面上去重復和論證經(jīng)驗常識,而是在超越經(jīng)驗的概念層面上“反思”經(jīng)驗常識;哲學不是對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的“哲學”表述,而是對構成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的批判性反思。[1]因此,我們講授哲學,應尋找合適的表達方式,以哲學所固有的“驚異”來吸引學生,用令人“驚訝”的使人信服的闡述,把學生從“常識”思維狀態(tài)中“驚醒”過來。
三、在“反思”思想的層面上體悟矛盾概念
哲學發(fā)展史表明,矛盾自身不是一個直接的經(jīng)驗事實,矛盾概念也不是僅僅從歸納和綜合經(jīng)驗事實中形成的。矛盾概念和對立統(tǒng)一思維是人類認識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后,力圖理解事物本質(zhì)時而必然產(chǎn)生的邏輯結(jié)論。換言之,矛盾概念的產(chǎn)生,主要存在于人們運用思維以把握運動著的事物的本質(zhì)之中。[2]
列寧曾說,“就本來的意義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zhì)自身中的矛盾”。矛盾概念所反映的不是事物外部的、現(xiàn)象的關系,而是事物深層次的本質(zhì)關系,其實質(zhì)內(nèi)容是以概念的辯證運動去探尋和表達“對象本質(zhì)自身中的矛盾”。在這一意義上,矛盾學說是一種思維方式,即從對立的統(tǒng)一關系中把握概念、運用概念,以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曾批評普列漢諾夫把辯證法變成了“實例的總和”,認為這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辯證法的歪曲,并明確提出“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3]。請看我們運用矛盾觀點讓學生理解“飛矢不動”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在物理課上學過“運動”,解答機械運動的試題,水平很高吧!
生:一般!一般?。▽W生笑)
師:哲學上也講“運動”。我有一個問題,讓你們會感到——其實你們對“運動”知道得很“一般”。
生:什么問題?
師(模仿古希臘哲學家芝諾“飛矢不動”的哲學悖論):一支射出的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
生(不以為然):這還用問,當然是“動的”。
師:的確是動的??墒牵@支箭在每一個瞬間都有它的位置嗎?
生:有的。
師:在某一瞬間,它占據(jù)的空間和它的體積一樣嗎?
生:是一樣的,占據(jù)著和它自身體積一樣大小的空間。
師:那么,在這一瞬間,這支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
生:不動的。
師:這一瞬間是不動的,那么其他瞬間呢?
生:也是不動的。
師:我們由此得出結(jié)論: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
生:這怎么可能,與事實明顯不符,老師腦子出問題了?。▽W生笑)
師:老師腦子沒有出問題,我當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我要請你們用理論思維——矛盾觀點來加以反駁。
(學生或竊竊私語,或沉默不語)
師:憑我們的“經(jīng)驗”“常識”,說“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這顯然是不對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反駁呢?
我們可以從“哲學”的思維方式上,運用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思想進行反駁:“飛矢不動”的錯誤之處在于不承認“運動”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這又如何理解呢?
用“矛盾”的觀點來反映運動,運動是過程中的存在,也是在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從某一瞬間上看,運動是間斷的;從運動的整個過程上講,運動又是連續(xù)的。因此,運動是“連續(xù)性”與“間斷性”的“對立統(tǒng)一”,“運動”本身就是一個“矛盾”。
可見,“飛矢不動”片面強調(diào)了“運動”的“間斷性”,割裂了“間斷性”和“連續(xù)性”的關系,屬于形而上學的觀點。
(有些學生若有所悟,有些學生一臉迷惑)
上述教學過程,力圖讓學生超越對矛盾概念的經(jīng)驗層次的、直觀反映論的理解,達到概念辯證法的水平。這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有一個“反芻”的過程:開始時允許學生“囫圇吞棗”,做到“得其淺”;恰當時機,引導學生“細嚼慢咽”,轉(zhuǎn)變?yōu)椤暗闷渖睢薄?/p>
列寧曾說,閱讀辯證法的經(jīng)典著作——黑格爾的《邏輯學》,是“引起頭痛的最好辦法”。在中學哲學課堂上,學生學習哲學如果像接受按摩般的輕松,而沒有一絲艱澀困惑之感,要么是沒有真正學進去,要么就是學的并非是真正的哲學。
反觀目前的中學哲學教學,部分教師認為“飛矢不動”否認運動,將其簡單地斥之為形而上學。如此教學,其實是以低水平的哲學去理解高水平的哲學,將高水平的哲學降為低水平的哲學。這是目前中學哲學教學中存在的簡單化、片面化傾向的主要表現(xiàn)。
在此,我們有必要對“飛矢不動”的哲學悖論作進一步說明。
在哲學發(fā)展史上,列寧在分析這一哲學命題時曾作出極為深刻的提示:“問題不在于有沒有運動,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邏輯來表達它?!盵4]這就是說,“有沒有運動”,是在經(jīng)驗中可以解決的問題(因為沒有人不承認運動),它屬于常識問題,而不是哲學問題;“如何在概念的邏輯中”表達運動,則是超越經(jīng)驗的“反思”的問題。也就是說,在人們已有的思想認識中,“運動”似乎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不存在問題?!帮w矢不動”這一哲學悖論則是在人們原有認識“運動”的基礎上進行的更進一步的思考,即“反思”,因而是哲學問題。只有從哲學“反思”思想的層面上,才能真正超越對經(jīng)驗世界的常識把握,理解“飛矢不動”這一哲學悖論的深刻性,實現(xiàn)對經(jīng)驗世界的辯證法的理解和解釋。
哲學是對認識的認識,是對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以“反思”的方式進行哲學教學,不僅能反映出我們教學哲學的水平和境界,克服哲學教學中存在的簡單化、片面化和庸俗化傾向,而且能讓學生學到真正的哲學。
然而,許多中學教師對“哲學是反思的思想”這一觀點,僅僅從字面上記住其結(jié)論,而沒有真正領會其精神實質(zhì)。于是乎,部分教師對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批判”,對唯物辯證法的理解,停留在經(jīng)驗水平的直觀認識上,處于“素樸實在論”的理解狀態(tài)[5],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降低到經(jīng)驗層次的水平上,常常以“常識哲學化”的方式講解哲學,在美其名曰“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幌子下,把辯證法的思維方式變成冠以哲學名詞的常識思維方式,使辯證法異化為形式化的、教條主義的套用公式,注釋著現(xiàn)實生活中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現(xiàn)象。[6]78
四、追求“矛盾”的人生境界
2018年8月,在北京召開主題為“學以成人”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豆饷魅請蟆芬浴蹲囗憽皩W以成人”的哲學樂章》為題加以報道。哲學要求我們要“學以成人”表明,哲學不僅僅是一種“學問”,也不僅僅是一種“思考”,更重要的是一種“反思”后的“生活態(tài)度”。中學哲學教學的功能主要在于,學生通過哲學思維方式的訓練,能夠敞開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空間,達到對思想和行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形成生活的辯證智慧,并轉(zhuǎn)化為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追求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請看下面一段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喜歡追星,能說說自己喜歡的偶像嗎?
(學生七嘴八舌)
師:老師與你們年齡一樣大時,也喜歡追星,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師列舉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歌星)
生1:沒有聽說過。
生2:我們不喜歡!
師:你們追的歌星、影星,有些我也沒聽說過,我也不喜歡呀!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
生1:相互尊重!
生2:相互包容!
生3:求同存異!
師:很好!但請用哲學知識——“矛盾的觀點”來表達。
生(適當點撥后得出):要在“對立中尋求統(tǒng)一,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
師:這就是生活中的哲學,生活需要辯證法!
生活辯證法告訴我們:生活中總有些躲不開、繞不過的溝溝坎坎,總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疙疙瘩瘩,總有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恩怨怨,總有些得不到、推不掉的爭爭奪奪。如果總是盯著這些溝溝坎坎,想著這些疙疙瘩瘩,說著這些恩恩怨怨,做著這些爭爭奪奪,我們會感到十分苦悶和悲哀。因此,我們要在“對立中尋求統(tǒng)一,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朋友之間應多一份尊重與寬容,親人之間應多一些傾聽與協(xié)調(diào),兩代人之間應多一點開明與包容……(學生掌聲)
世界是充滿矛盾的世界。世界因矛盾而美麗!人生因矛盾而精彩!(學生熱烈掌聲)
上述教學過程,我們運用了“哲學常識化”的教學方式[6]78-79,滲透了“哲學是一種反思的思想”,引導學生對已有的生活觀念和行為進行反思,從而以一種哲學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
讓我們與學生一起,馳騁于無限的時空,追尋哲學的深邃,提挈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的情懷,走向高遠的人生境界!
參考文獻:
[1]孫正聿. 辯證法研究(上)[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84-91.
[2]高清海. 傳統(tǒng)哲學到現(xiàn)代哲學[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00-301.
[3]列寧.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9.
[4]列寧. 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6.
[5]列寧. 列寧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4.
[6]錢愛娟,劉惠田. 從“杞人憂天”說起——“哲學常識化”教學方式略述[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