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當前,如何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及其海量的教學資源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效率、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是小學數學教師應予以研究的重要課題。文章闡述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來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意義,并從教學觀念、教學實施、課堂教學流程等方面,對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作者簡介:劉根錄,甘肅省平涼市實驗小學副校長,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甘肅 ?平涼 ?744000)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1-0012-02
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小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數學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在當前信息技術取得長足發(fā)展并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運用的大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拓展教學資源、采取多樣教學方法,切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以知識講授為主,教師的講解占據了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這種知識“灌輸式”教學過于枯燥,教學方法的單一、過多的知識講解非常不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精心設置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以“部編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人民幣、知道錢幣單位,并且學會簡單的換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創(chuàng)設趣味性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如錄制日常購物場景的短視頻在課堂播放,為學生直觀展示生活中常見的購物場景,學生對此類形象生動的教學視頻非常感興趣,易產生知識探究的欲望。在采用這一教學方法時,教師要注意教學視頻的選材,應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如學生和父母去超市、商場等場所購物的場景,因學生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場景涉及較多的人民幣面值、數額、換算等知識。本課教學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了生活化、趣味化情境,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增強了課堂教學實效性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學生而言,整合教材上的數學知識并形成知識網絡較有難度,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是零散的,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厘清楚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建立知識網絡,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習慣于利用板書為學生歸納總結學習要點,這種方法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且板書展示存在書寫不規(guī)范、不夠生動形象、所需時間較長等不足,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學習重難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將零散的知識點系統(tǒng)化,形成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所學內容。
以“部編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一)”一課的教學為例,第一課時是“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教學目標是了解軸對稱,看似簡單,但圖形判斷對于小學低年段學生來講仍有一定難度,且軸對稱圖形比較復雜,教師需要采用有效方法幫助學生認識軸對稱。
以往的小學課堂教學利用板書或者掛圖為學生講解軸對稱,效果不佳,一是因為板書畫圖可能存在不標準的問題,二是由于掛圖為靜態(tài)圖形,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筆者認為,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呈現標準的軸對稱圖形,向學生詳細講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和相關知識,通過電子白板畫圖還可以展示繪圖軌跡,進一步增強圖形講解的直觀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學效果。
小學低年段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尚弱,教師在數學教學時要根據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情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幫助學生理解。具體來說,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具體呈現數學知識。
以“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垂直與平行(一)”一課的教學為例,其目標是理解平行和垂直的位置關系。由于小學生對“平行、垂直”沒有感性體驗,難以理解這兩個抽象的數學概念,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如結合學生喜愛的動畫形象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光頭強到森林砍樹,這次他瞄上了兩棵筆直的樹。引導學生將兩棵筆直的樹想象成兩條直線,將白紙想象成森林的地面,并且和學生一起研究這兩棵樹被砍倒之后會變成怎樣的位置關系,可能形成的四種位置關系,并指導學生動手畫一畫,再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這四種關系。信息技術等輔助手段能夠為學生直觀地呈現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現階段,教師要切實樹立學生才是學習主體的意識,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構建高效課堂,實現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增強學習體驗,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將課堂學習和課外拓展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安排自主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明確的學習目標開展學習。
以“部編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和面積”一課的教學為例,其目標是理解圓面積的含義、理解圓面積的推導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先為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帶著教學目標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自主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展示由三角板拼出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設置問題“什么是圓的面積”,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討論并回答。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問題答案,并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將等分成16份的圓展開,能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讓學生動手操作并推導出計算公式。學生發(fā)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操作,并積極學習推導計算公式,然后教師進行引導:分的份數越多,這個圖形越接近長方形。讓學生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自主探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要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教學資源,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
參考文獻:
[1] 景莉靜.淺談互聯(lián)網+背景下信息技術助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運用[J].小學生(中旬刊),2018,(12).
[2] 唐亮.網絡學習平臺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高效應用[J].新課程(上),2016,(9).
[3] 夏雪姣.如何在網絡環(huán)境中構建小學數學有效課堂[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1).
[4] 劉寶玲.網絡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計算課有效教學的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11).
責任編輯 袁靜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