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桃 劉品辰 鄧齊濱
【摘 要】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法制中國”等國家政策和方針的推行,我國在法制建設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法律辯論是法律工作者職業(yè)能力最為直觀的體現(xiàn)。在法律辯論的過程中,要以充盈受訓者的法律基礎知識、培養(yǎng)其法律邏輯能力、提高其對法律專業(yè)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為目的,以達到提高我國法律職業(yè)人員的職業(yè)能力的目標。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such as "rule of law" and "legal China", China has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work. The legal debate is the most intuitive manifes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a legal worker. In the process of legal debate, we should enrich the legal basic knowledge of trainees, train their legal logic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pply leg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legal professionals in China.
【關鍵詞】法律職業(yè)能力;法律辯論;實踐
【Keywords】legal professional ability; legal debate;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D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3-0099-02
1 法律辯論訓練計劃提出的背景
1.1 我國法律工作人員的法律職業(yè)能力現(xiàn)狀
統(tǒng)一的司法考試制度的確立,使得我國的法律從業(yè)人員具備了法律專業(yè)基礎知識,相比于20世紀的確有所進步,但專業(yè)知識的累積并不意味著法律職業(yè)能力的提高。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法律工作人員的職業(yè)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1.2 法律辯論訓練與法律職業(yè)能力之間的關系
辯論始于分歧,是持不同意見者圍繞爭議點所進行的尋找證據(jù)、闡述理由、進行推理、辯駁論證等活動[1]。在現(xiàn)代辯論學看來,辯論是以邏輯為命脈、以語言為藝術,是通過邏輯與語言的思想交鋒活動。法律辯論是主要圍繞法律上事實、規(guī)則、程序中出現(xiàn)的爭議所展開的運用法律基本原理與規(guī)范進行辯駁的一種辯論形式。本文所指的法律辯論訓練是指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以普通辯論的規(guī)則為規(guī)則,以法律領域內(nèi)出現(xiàn)的爭議問題為主要內(nèi)容所進行的定期訓練。
2 法律辯論訓練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案
國家對法律職業(yè)能力強的法律人才的需要與我國現(xiàn)如今法律工作人員的職業(yè)能力的現(xiàn)狀之間的差距,以及法律辯論訓練對法律職業(yè)能力的提高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啟發(fā)了本文作者將具體的法律辯論訓練計劃應用于對法學生的教育中。
2.1 制作訓練計劃
法律辯論賽在我國許多大學特別是法律專業(yè)學校開展得有聲有色,不過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培養(yǎng)法律辯論賽的辯手,而在于利用法律辯論培養(yǎng)未來從事法律職業(yè)所應具備的能力。畢竟法律辯論與一般的辯論不同,其專業(yè)性、可操作性、時效性都是一般辯論賽所不能比擬的,所以法學辯論是以法律能力為核心辯論能力為輔助的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過程,就如減肥健身一樣,短期內(nèi)對受訓者能力提升有限。這也造成法律辯論成為少部分人的活動,所以制定一個可以吸引受訓者并能促使其長期堅持的訓練計劃尤為重要,也是本項目能付諸實踐的最重要一環(huán)。
2.2 入門階段訓練
對于法律辯論而言,興趣是首位,本項目針對的對象為未來將要從事法律行業(yè)的在校大學生,所以培養(yǎng)興趣是初始階段的重點也是難點。對于能夠有意向參加法學辯論活動的大部分人而言,其對法律和法律相關的事物有著最基礎的興趣或者對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有一定的期望,針對以上兩種心態(tài),在入門階段中,采取模擬法庭和觀看高水平辯論賽視頻這兩種方式最為有效。采用模擬法庭的方式可以讓受訓者提前了解未來的努力方向和夢想,讓受訓者了解法律相關職業(yè)以及辯論在未來工作中的作用,并應用和了解所學及將來要學習的知識,從而在現(xiàn)實中使受訓者產(chǎn)生興趣。
2.3 初級階段訓練
初級階段中,受訓人員在對法學辯論產(chǎn)生興趣的基礎上加深受訓者對于法學辯論的理解程度,主要包括賽制、法律辯論的特點、辯論對法律的意義等。本階段中采用模擬辯論的方式最為有效,根據(jù)一般法學賽制將受訓人員分正反兩組。一組四到六人,雙方在場下組織討論后進行模擬辯論。一般以一周一場的頻率進行模擬辯論為宜,并保證受訓人員在模擬辯論前有至少五次的組內(nèi)討論。采取一周一場,每場至少五次討論這種節(jié)奏,主要是為了保證受訓人員的壓力不能超出其以其興趣為基礎的承受能力所能承擔的范圍。在受訓人員適應這種頻率后,可以縮短模擬辯論每個場次之間的時間差距,提高組內(nèi)討論頻率,提高辯題難度并向法律專業(yè)辯題靠攏,逐漸使受訓人員理解法律辯論,加深其對法律辯論的印象。
2.4 高級階段訓練
本階段中,由于法律是一門終身學習的學科,對專業(yè)能力的提升不能操之過急,所以在受訓人員已經(jīng)有一定法學辯論能力和法律專業(yè)能力后,本階段要在正規(guī)法律辯論比賽中著重提升受訓人員的法律辯論能力,為將來更好地提升專業(yè)能力打下基礎。本階段中,組內(nèi)辯論已經(jīng)對受訓人員沒有太大意義,所以參加正規(guī)法律辯論賽是提高能力的最好方法,越專業(yè)的比賽對受訓人員能力的提高也越顯著。因我國各地比賽頻率和方式不同,本文作者建議多多益善,盡量為受訓者提供機會參加法律辯論賽,如在黑龍江省的“孟凡旭杯”法律辯論賽、在江西省有“雙惟杯”,在江蘇省有“蒲公英杯”“漫修杯”,在福建省有“法制杯”,在新疆有“知識產(chǎn)權杯”,在山東有“煙臺眾合杯”“鑫士杯”,在四川有“樂山市公訴人、律師、大學生法律知識競賽”“四川省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在全國有“全國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受訓人員必須保持每天最少一次,每次最少3個小時的集體討論,并在賽后認真做好總結,形成體系化的總結制度。本階段中受訓人員必須獨立進行辯題的準備,不能依賴培訓人員,否則將導致提高辯論能力的訓練目的不能完成。
2.5 輔助訓練內(nèi)容
將法律辯論設置為本科及以上法學社的一項常規(guī)課程,與此同時,指導教師的指導對于辯論訓練起到很大作用,建議最少有一名指導教師進行指導。訓練場地需要固定和安靜的環(huán)境,這對于受訓人員對團體形成歸屬感和認同感有非常大的作用。各高校應當為法律辯論訓練配置模擬法庭。為實現(xiàn)法律辯論訓練及比賽的高效進行,辯論賽所需要的數(shù)字化設備,各高校也應為其配備。辯論是一種集體活動,每個受訓人員的性格特點會對團體中其他成員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為避免部分人準備辯題,部分人無所事事,各方所持的觀點應由小組全體成員討論一致通過,所以團體中的成員要形成日常溝通的習慣,可以依照社團的組織方式管理日常事務。
3 法律辯論訓練計劃實施后達到的效果
①推進我國科學立法的進程。在希臘時期,辯論是一種確認知識的工具。而法律辯論的辯題通常會涉及法學研究前沿性的,爭議比較大的問題,大規(guī)模地在高校推行法律辯論訓練計劃,會讓更多人去思考、討論這些問題,當這些有爭議的問題塵埃落定后,即前沿性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后,我國立法部門就可以依據(jù)這個相對合理的討論結果開展立法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立法,會促使我國的立法以最快的速度緊跟我國社會的發(fā)展,讓我國的立法走向科學化、民主化,實現(xiàn)依法治國進程新十六字方針的“科學立法”,推進我國的依法治國進程。
②我國法律工作人員的法律專業(yè)綜合素質(zhì)整體提高。此法律辯論訓練計劃是在全國所有開設法學專業(yè)的高等院校中實施,這也就意味著此計劃實施后的所有法學專業(yè)學生都可以接受到法律辯論訓練,意味著在計劃實施后的短短四五年內(nèi),我國法律從業(yè)人員將有一次血液的大換新。這些法學畢業(yè)生均接受過系統(tǒng)、專業(yè)、科學的法律辯論訓練,其法律專業(yè)知識運用、掌握能力,辯論技巧,法律邏輯思維能力,心理素質(zhì),文字書寫、表達能力,語言運用、表達能力等法律職業(yè)能力均會有所提升,對法律的理解也會比不接受法律辯論訓練的人更深刻一些。當這些“新人”去處理法律事務時,會更準確、聯(lián)系實際、靈活地使用法律,從而做到“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推進我國的依法治國進程。
【參考文獻】
【1】趙傳棟.論辯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