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書靜
師生關系從最初建立、發(fā)展、維持、變動都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師生互動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1]因此,從師生互動的視角研究師生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符號互動論認為,互動是個體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師生互動是以“符號互動”方式產(chǎn)生,即通過對符號的理解與詮釋,雙方達成共識進而實現(xiàn)“和諧”。
人是社會的人,離不開與他人之間的互動。符號互動理論的原理是:人類通過識別他人使用的符號,產(chǎn)生自我認識以及對情境進行判斷和理解并作出相應的符號回應,從而促進人際良性互動的產(chǎn)生。符號是指能夠有意義地代表其他事物的實物,如聲音、語言、手勢、姿態(tài)、表情等,主要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大類。符號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不同情境下同樣的符號其意義不同。情境是指人們在行動之前所面對的情況或場景,包括作為行動主體的人、角色關系、人的行為、時間、地點和具體場合等。因此可以說,符號和情境是互動的基本要素。符號互動是人們對具體情境中“符號”的解讀和應用,從而影響個體行為以及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過程。
師生關系與師生互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般來說,師生關系是靜態(tài)的師生互動,師生互動是動態(tài)的師生關系,即師生關系是通過師生互動建立的一種人際關系。師生雙方作為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關注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師生間淺層次的認識逐漸加深,彼此間相互關注建立共同的關注點,進而產(chǎn)生師生互動。由此可見,師生互動的原理是基于符號互動理論產(chǎn)生的,師生互動與符號互動具有一定的共同點和交叉點。因此,符號互動在師生互動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從符號互動視角出發(fā),將師生關系界定為師生雙方建立共識、共享、共進的良性互動,進而形成一種穩(wěn)固和諧的師生關系。由于符號互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主要關注互動過程中符號意義是如何建構和共享的;相應地,師生良性互動也需要雙方共同建立符號系統(tǒng),而建立符號系統(tǒng)是一個認識符號、理解符號、進而創(chuàng)造使用內化符號的過程,即符號生成、解讀、共享、內化的過程。
為了解更多關于師生關系的現(xiàn)實情況,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法相結合的方式對宜春幼專在校學生和在職教師展開調查。調查問卷采用劉佳(2012)[2]制定的師生關系問卷。
隨機抽取學前、初教、美術、外語等4個院系的300名學生構成調查樣本,回收有效問卷269份,有效回收率為89.6%。調查對象的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學生樣本的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當前的師生關系已經(jīng)接近平等,師生互動意識和互動行為已經(jīng)逐漸得到師生的關注和重視。但是師生互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互動缺乏系統(tǒng)性、持續(xù)性,互動缺乏情感交流,互動的深度和廣度等問題較為突出。從符號互動視角分析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對于提高師生互動質量、改善師生關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師生互動意識有待加強
調查發(fā)現(xiàn),34.2%的學生認為師生互動非常重要,43.1%的學生認為師生互動比較重要,僅有3.0%的學生認為師生互動不重要(見表2)??梢?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意識到師生互動的重要性。當問及“你有老師的聯(lián)系方式嗎?”只有17.8%的學生自己主動向老師索要電話號碼,72.9%的學生認為老師應該主動給學生(見表3)。訪談教師發(fā)現(xiàn),教師通常會在第一次上課時留下聯(lián)系方式,學生很少有主動記下的意識;期末考試結束后,部分學生因為擔心掛科會主動聯(lián)系老師詢問自己的成績;此外,很少主動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在教師看來,作為大學生應該有積極向老師請教的意識,通過努力獲取老師的聯(lián)系方式,可以增進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給教師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高校重視科研輕視教學的考評方式,導致教師在師生互動方面力不從心。綜上,師生互動出現(xiàn)主觀上希望互動但事實上缺少主動互動的矛盾局面,需要提高師生互動的積極主動性。
表2 你認為在大學里師生關系重要嗎
表3 你有老師的聯(lián)系方式嗎
2.角色表現(xiàn)不能滿足角色期待
當問及“現(xiàn)階段是否有令你欣賞的老師”時,63.2%的學生認為當前欣賞的老師不多(見表4)。訪談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欣賞的老師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首先,專業(yè)能力強,授課方法獨特,知識體系比較完整,能夠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yè);其次,為人隨和幽默,有親和力,能夠吸引學生、公平對待學生、傾聽學生的想法。事實上,師生間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教與學的關系,教師主要傳遞專業(yè)知識,忽視了學生知識之外的需求和期望。訪談教師發(fā)現(xiàn),教師也希望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xiàn)給學生,得到學生的認可,但是部分學生對教師期望過高,所以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期望??梢?師生之間主觀愿望與實際表現(xiàn)有一定的差距,同時也反映出學生對教師有眾多的期待,對教師的要求在逐漸提高。
表4 現(xiàn)階段是否有令你欣賞的老師
3.師生互動缺乏情感交流
調查顯示,77%的學生認為師生互動僅限于課堂上的交流(見表5)。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互動經(jīng)常無法深入下去,經(jīng)常就“問題和答案”進行所謂的師生互動。[3]對于“你會關注教師表現(xiàn)出的表情符號嗎?”學生反映有時候很奇怪不知道老師為什么生氣,老師很少關注自己說話的語氣、表情、姿態(tài)等非語言符號對學生的影響;一些老師課堂上表現(xiàn)出不想上課的姿態(tài),這種現(xiàn)象讓學生很失望。此外,學生還反映有些理論課老師習慣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詞匯,缺乏與學生互動的熱情,導致互動比較形式化,從而影響學生學習效果??梢?師生互動內容主要聚焦于書本知識、學習內容層面,需要補充和強化師生間的情感互動。
表5 你和授課教師的關系
符號互動理論認為,人具有創(chuàng)造與使用符號的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依賴于符號進行。師生互動是師生運用符號進行交流、通過符號對情境中發(fā)生的事件作出判斷、理解彼此行動的意義并達到某種共識的過程。[4]如何通過符號互動促進師生良性互動,進而改善師生關系呢?
學生和教師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師生雙方作為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關注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師生間淺層次的認識逐漸加深,彼此間相互關注進而建立共同的關注點。實際上,共同話題是生成互動符號的基本前提,互動符號是共同話題的外在表現(xiàn)。共同話題的培養(yǎng)離不開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首先,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善于發(fā)現(xiàn)彼此的優(yōu)點,并且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對方的優(yōu)點,這是建立共同話題的基礎。其次,上課之前,教師需要調查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需求,從非專業(yè)的互動內容逐漸過渡到專業(yè)性的知識,比如將學生最關注的考評方式、布置作業(yè)的方式、老師的求學工作經(jīng)歷等內容與學生分享,挖掘生活經(jīng)驗中師生潛在的互動符號。再次,上課期間,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表現(xiàn)出各種有意義的符號,進而作出符號的回應,回應本身就是互動符號生成的過程。最后,師生需要關注符號生成的系統(tǒng)性,尤其是非語言符號的生成。師生互動的表情、神態(tài)、語氣等非語言符號在互動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可以擴展符號互動的范圍和對象,比如一個眼神的鼓勵很容易針對全班所有的學生,進而滿足全班學生被認可、被關注的心理需求。此外,非語言符號的應用,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拉近彼此的距離。需要注意的是,非語言符號能使師生互動范圍擴大,也有助于更好地表情達意,但難以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和互動。因此,只有靈活關注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的生成和應用,在互動中賦予符號更多的意義和內涵,才能為培養(yǎng)雙方共同話題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師生深入、持續(xù)互動做充分的準備。
師生互動的過程是互相讀懂對方、預期對方的反應,并彼此調適達成一種雙方滿意的狀態(tài)。師生對符號的主觀解釋直接影響他自身的行為。通過對他人符號的解讀進行互動,米德稱這種行為為“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5]由于師生互動是以符號為媒介進行的一種有意義的角色互動,因此,提高雙方角色認知能力對于解讀符號傳達的表層、深層的意思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把握師生互動中的角色,才能夠準確解讀彼此呈現(xiàn)出的符號?首先,提高師生認知能力。師生互動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即面臨著更多的篩選、接受、消化、理解符號的歷程。只有師生雙方正確認知自身的角色,并將角色觀念意識逐漸內化,才會從心理上接受彼此表現(xiàn)的符號,進一步準確解讀符號。其次,加強師生相互理解。符號是有意義的,如果師生不理解就無法回應無法解讀,也會造成彼此的誤會,師生互動難以持續(xù)下去。只有彼此相互了解,才能在互動中不斷深入挖掘符號背后隱藏的意義。最后,培養(yǎng)師生耐心傾聽的習慣。傾聽是感知語言的行為表現(xiàn),也是理解語言符號的重要途徑。只有師生懂得傾聽、樂于傾聽、善于傾聽才可以真正讀懂彼此內心深處的想法,進而作出積極的回應和反饋。
情境是符號產(chǎn)生的基礎。不同情境下的符號具有不同的意義,同一個符號在不同的情境中可以任由主體賦予不同的意義。[6]師生互動是在具體的情境中完成的,只有創(chuàng)建真實的互動情境,師生才會依賴表達共同意義的符號進行互動。[7]如何創(chuàng)設互動情境呢?首先,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自身角色、修正自我,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互相學習和展示自我的機會,將互動的話語權還給學生。信息化網(wǎng)絡時代,學生學習途徑逐漸趨向多元化,教師應接受學生獲取知識的時間早于老師、學生知識面寬于老師的現(xiàn)象存在。其次,加強師生互評。教師活在學生評價中,學生成長在教師評價中,根據(jù)彼此的要求和評價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言行,如根據(jù)情境靈活調整說話聲音的大小,從而反思、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
綜上所述,通過創(chuàng)設互動情境,彼此間互動范圍逐漸擴大,互動內容的深度也在不斷延伸,這一過程師生對語言、文字、手勢、表情等符號理解和應用,本身包含著雙方共享符號的成分,在此基礎上的互動行為不僅是感性的沖動,還有理性的溝通,從而推動師生關系走向和諧。
情感互動是師生互動的內在驅動力。如何在互動中發(fā)現(xiàn)自我,關注彼此的感受和情緒,呼喚起對方的情感共鳴,進而達成良性互動呢?一方面,符號內化的過程也是人的“自我互動”過程,個體通過互動學到了有意義的符號,然后用這種符號來進行內向互動并發(fā)現(xiàn)自我、改變自我、重新認識自我。另一方面,情感互動有助于增進彼此間的信任,師生心靈彼此敞開和接納,逐步引導師生經(jīng)歷“陌生、熟悉、建立情感”這一內化符號的過程。此外,情感互動離不開非語言符號的應用。隨著互動的深入,對非語言符號應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利用肢體語言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的情感,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學生理解并接受教師發(fā)出的符號信息,建立情感催化劑,感受師生互動的魅力,從而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圍。需要注意的是,“非語言符號”的使用并不能代替文字語言表達的含義,師生之間通過文字、語言、手勢、表情等多種符號來表達情感,以引起師生間的心靈共鳴,促使師生互動成為一種默契。[8]
師生互動是對符號的情境意義進行雙向建構的生成過程,也是師生重建自我與整合沖突的協(xié)商過程。[9]良性師生互動是一種互相發(fā)現(xiàn)、認可、接受彼此的狀態(tài)。師生雙方接受彼此表現(xiàn)的符號,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期滿足彼此的角色期待,讓師生互動煥發(fā)出真正的生命活力,使師生關系的建立真正成為一種共生、享受的互動過程。
綜上,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在于明確師生互動的符號角色,并建立符號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使之成為一個互相補充、符號共享的和諧體系,進而促進良性互動,從而建立共識、共享、共進的和諧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