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聰 趙瑜璋 余成斌 李梅
關鍵詞: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高校圖書館
摘 要:近年來,圖書館界逐漸興起一種全新的服務模式——Living Library。文章介紹了Living Library在國內(nèi)外的發(fā)展概況,分析了我國高校圖書館開展Living Library服務的可行性及面臨的困難,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使高校圖書館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質(zhì)量,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9)06-0040-03
1 背景
近年來,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在我國圖書館界逐漸興起,并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接受。我國研究者通常將Living Library稱之為“真人圖書館”或者“活人圖書館”,該項服務注重分享一種“我們每個人的經(jīng)歷本身就是一本書”的全新理念。讀者可把“真人”作為一本值得學習或借鑒的圖書,與之進行面對面的交談溝通。該項服務套用的是圖書館傳統(tǒng)的文獻資料借閱程序,讀者可通過“借閱真人書”的方式,滿足自身的信息需求。讀者可在約定的時間、地點,與“真人書”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進而獲取某方面的知識或人生經(jīng)歷,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羅尼·勃格是Living Library的發(fā)起人之一,他曾經(jīng)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對話的時代,因為對話能夠促進了解與寬容。”因此,如何有效開展這一全新的服務,是目前圖書館界關注的一個熱點。
2 Living Library在國內(nèi)外的發(fā)展概況
Living Library最早的活動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丹麥哥本哈根5位年輕人創(chuàng)立的“停止暴力組織”(Stop the Violence)。1993年,丹麥一個名叫艾柏格的混血青年目睹了當?shù)氐囊淮畏N族沖突,看到自己的一個朋友在沖突事件中被刺成重傷,倒在血泊里。事后,艾柏格積極邀約同在哥本哈根的朋友,成立了“停止暴力組織”。該組織經(jīng)過不懈的宣傳和呼吁,在幾年時間內(nèi)僅在丹麥就有超過3萬人實名加入。2000年,丹麥羅斯基爾德音樂節(jié)(Roskilde Festival)主辦方邀請“停止暴力組織”一起籌辦了一次主題為“互相理解”的大型活動,在音樂節(jié)現(xiàn)場該組織與參加者采取了面對面的對話交流方式,為他人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次活動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直接促成了Living Library的成立。但直到2005年,Living Library這一全新的理念才在歐洲流行起來,丹麥、匈牙利、芬蘭、冰島、葡萄牙等歐洲國家在這一年里先后舉辦了十多次基于Living Library的服務活動。2005年,圖書館界也開始摸索嘗試開展Living Library服務活動。隨后,Living Library漸漸傳播到了美國、加拿大、巴西、墨西哥、泰國、日本等國家。
2008年4月,旅美博士曾蕾首次將Living Library這一全新理念帶到了我國。200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辦了“2008年數(shù)字圖書館前沿問題高級研討班”,該研討班首次開啟了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自此Living Library在我國揭開了發(fā)展的序幕。研討班里的十幾名圖書情報方面的專家作為Living Book被參加會議的其他同行“借閱”,大量圖書館界學者首次體驗了這種全新的服務模式。隨后,Living Library服務活動的摸索與嘗試繼續(xù)火熱進行。200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成功舉辦了主題為“以人為書、分享智慧、交大薪火、傳承你我”的薪火相傳Living Library活動,成為我國開展Living Library服務的第一個單位。隨后,同濟大學圖書館推出了“海外大學生生活”“世博會志愿者狀態(tài)”“大學生生活點滴”及“外語學習心得”等一系列精彩活動;石家莊學院Living Library的嘗試主要以“交流知識”和“分享人生”為宗旨,成功開展了“活人圖書讀書沙龍”等活動;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開展了“圓桌漫談”活動等。此外,我國的一些公共圖書館也嘗試開展了Living Library活動。2012年4月23日,重慶圖書館策劃舉辦了一次全民閱讀“新”體驗的特別讀書活動,活動主題為“借你一次親密閱讀——真人圖書館”,開創(chuàng)了我國公共圖書館參與開展Living Library服務的先例。
3 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的可行性
從總體上講,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及信息資源,基礎設施相對比較完備,同時高校也擁有許多高素質(zhì)的學科專業(yè)人才。高校圖書館依靠較好的硬軟件設施及學術環(huán)境,完全有條件和能力嘗試開展Living Library服務,從而變革傳統(tǒng)的服務模式,達到提高服務質(zhì)量的目的。
3.1 基礎設施完備
為了適應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的要求,高校圖書館的職能作用越來越突出,許多高校建設了規(guī)模更大、功能更完備的館舍。目前,許多高校圖書館從建筑外部的整體造型到內(nèi)部閱覽室的館藏分布設計,再到閱覽室內(nèi)的桌椅擺放等細節(jié)都體現(xiàn)了舒適性、便捷性,為讀者營造了溫馨的閱覽環(huán)境。一些高校圖書館還設置了研修室,不僅能有效解決師生開展學術討論活動的場地問題,還可為開展Living Library服務提供適宜的閱讀交流場所。
3.2 文獻資源豐富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不僅要提供信息咨詢服務,還要為全校廣大師生讀者的科研及教學服務。因此,高校加大了對圖書館的投入力度。高校圖書館根據(jù)專業(yè)設置,采購了學術價值較高的紙質(zhì)文獻資源和電子文獻資源,完善了館藏資源體系,滿足了師生的教學及科研需求,也為開展Living Library服務提供了資源保障。
3.3 多學科專業(yè)人才
一所綜合型高校擁有大量高層次的人才,如教授、博士等,他們將是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中最主要的“真人圖書”資源。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圖書館主要以借還圖書為主要服務模式,而在信息環(huán)境下高校圖書館只有轉(zhuǎn)變服務理念,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重視人才儲備,組建多學科背景的服務團隊,才能為開展Living Library服務提供人才支持。近年來,高校圖書館開展了一系列的學科化服務,與教學科研崗位上的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建立了合作關系,為更好地開展Living Library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持。
4 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面臨的困難及對策
4.1 “真人圖書”的不可控性
由可行性分析可知,高校的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是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中最主要的“真人圖書”資源,而這部分資源有別于圖書館傳統(tǒng)的圖書。“真人圖書”是動態(tài)的,且不受圖書館支配。他們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有自己的科研項目,不可能像傳統(tǒng)的圖書一樣24小時等候讀者借閱。因此,“真人圖書”是不可控的資源。當借閱者有需要的時候,他們并不一定能在第一時間給予幫助。高校圖書館要及時了解他們的時間安排,努力將這部分不可控資源轉(zhuǎn)化為可控資源。為了保證約定時間“真人圖書”能夠及時上架,高校圖書館可采取聘任“真人圖書”的形式,吸引本校的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積極參與Living Library服務。同時,高校圖書館也可成立Living Library服務窗口,派專人負責預約“真人圖書”,滿足借閱者的信息需求。
4.2 服務質(zhì)量問題
開展Living Library服務活動的質(zhì)量關系到讀者的滿意度,而服務質(zhì)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該項服務模式能否被進一步推廣。高校圖書館作為Living Library服務的中間橋梁,需要保證每次Living Library服務的質(zhì)量。由于Living Library服務是以聊天的形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高校圖書館在選擇“真人圖書”資源時需要選擇具有親和力、溝通能力較強的教師。高校圖書館可制訂服務滿意情況反饋表,由借閱者如實填寫表格,并將實際的服務效果進行及時反饋。高校圖書館也可根據(jù)反饋情況,與參與Living Library服務的“真人圖書”進行溝通,以達到提高Living Library服務質(zhì)量的目的。
5 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的意義
5.1 創(chuàng)新性
在開展Living Library服務的過程中,高校圖書館雖然運用了傳統(tǒng)的文獻資源借閱流程,但借閱的資源卻是“真人圖書”。讀者可與“真人圖書”約定時間和地點,以聊天的形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進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這種新型的服務模式突破了圖書館傳統(tǒng)文獻資源的單向傳播方式。與傳統(tǒng)的服務模式相比,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強調(diào)溝通與分享,展現(xiàn)了獨特的創(chuàng)新性。溝通,即讀者與“真人圖書”進行面對面交流,獲得的知識更深入透徹,獲取途徑更簡單快捷;分享是一對多或多對多的傳播模式,更能獲得讀者的認同與共鳴,同時“真人圖書”也能得到反饋與提高。
5.2 知識獲取高效性
圖書館傳統(tǒng)的紙質(zhì)文獻或電子文獻的思想內(nèi)涵需要讀者自主挖掘,讀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經(jīng)過總結(jié)、歸納、演繹等一系列邏輯思維過程,才能獲取有用的知識。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是“真人圖書”與借閱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溝通,借閱者不用自主挖掘,對個人需要獲取的重點內(nèi)容可以直接提問,讓“真人圖書”進行解答,獲取知識的過程相對簡單、高效。
5.3 資源利用最大化
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能把高層次的用戶資源無形地融入圖書館資源體系中,實現(xiàn)了圖書館對用戶隱性知識的管理與共享,豐富了圖書館的資源。從實際服務效果看,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拓寬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范圍,提高了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
6 結(jié)語
隨著Living Library服務理念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嘗試開展了這種新型服務,同時,越來越多的讀者也開始選擇Living Library服務。為了保證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多樣化和持續(xù)化,高校圖書館只有積極構建一系列的服務制度及保障機制,才能使Living Library服務得以順利開展,進而滿足讀者的實際需要,真正達到優(yōu)化服務模式和提高服務質(zhì)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敏.基于Living Library服務模式的高校圖書館發(fā)展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S1):107-109.
[2] 張立亞.Living Library對大學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的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5):86-88,103.
[3] 吳芳.中國Living Library的研究主題及主要觀點綜述[J].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2(5):59-61.
[4] 任杰.真人圖書館服務案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鮮悅Living Library”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14(4):52-56.
[5] 李文.基于Living Library的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2(4):3-6.
[6] 曹奔.Living Library在高校圖書館適用性的探析[J].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5(11):118-119.
[7]萬亞萍.基于Living Library的社會科學專業(yè)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7):109-112.
[8] 倪聆.真人圖書館融入高校閱讀推廣的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2017(3):19-20.
[9] 張璐,郭冬梅.基于Living Library的高校圖書館嵌入式學科服務研究[J].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7(5):189-192.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