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
【摘要】奧爾夫動作教學的目的不僅是音樂或者是動作,而是使學生的身心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因此,本文試圖初步梳理奧爾夫動作教學的歷史發(fā)展和主要來源,結合哲學上對身體動作的理論以及腦科學對動作發(fā)展的研究歸納奧爾夫動作教學的特點,為教育工作者在實踐動作教學中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學;動作教學;創(chuàng)造;即興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奧爾夫動作教學的歷史概述
奧爾夫是從1924年開始在京特學校中真正實踐他的教學理念,開始探索音樂結合動作的教學,也出現了一些舞蹈結合音樂的作品。但當時整個社會對這種教學方式不感興趣。1948年“孩子們的音樂”在巴伐利亞電臺播出。節(jié)目完全是由兒童自己演奏、演唱和跳舞的音樂劇,并且在表演中開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但由于廣播媒介沒有運動場所在內,沒有辦法以書面形式重現音樂結合舞蹈這種想法和行動的場景。因此,很長的時間內,人們總覺得關于舞蹈、運動和表演行為的原本性的理念只是一帶而過。把奧爾夫教學法普遍理解為一種專門為音樂教育的方法,而完全忽略動作這一最核心的概念。
1963年,奧爾夫學院建筑完成,這里的教學重新真正地引入動作領域,主要內容包括:從傳統(tǒng)的兒童舞蹈中衍生出來的舞蹈形式;兒童通過自己的音樂伴奏和即興創(chuàng)作,進行聲勢和指揮的動作訓練,然后變成自創(chuàng)音樂中動作。因為音樂和舞蹈、動作是分不開的,它們產生了彼此,彼此啟發(fā)彼此。
二、多元化交流下的奧爾夫動作教學
奧爾夫動作教學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學生了解動作與舞蹈在不同文化中的各種表達形式。例如來自世界各地的動作元素,還有來源于各種教育和藝術潮流的刺激,例如瑜伽、氣功、太極拳、生物能學等,也有現代舞動作和舞蹈技巧,或是豐富多樣的游戲場景中演變成的“動作劇場”。原本性理念在不斷地吸收各種文化的能量,漸漸豐富起來。
在知識鏈接越來越密切的今天,我們可以從其他學科找到奧爾夫動作教學的理論支撐,從而論證奧爾夫與他的團隊關于原本性音樂動作教學理念不只是一種音樂教學法更是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三、從人學的角度
法國現象學家梅洛—龐蒂“確立了身體主體的地位,把人的存在確定為作為身體的存在”,他認為,身體并非完全物質的,它是靈性化的身體。行為應該看作是一個整體的過程。身體不是機器的運轉,意識不只是身體行為的高級形式。
中國古代音樂哲學中,身與心是有聯(lián)系的,在《詩經》中提到:“情動于中,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歌詠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弊C明心靈與肉體與藝術之間密不可分,音樂與身體動作和心的感覺是一個整體。
非洲人對音樂的看法是一種“社會分享和社會參與”,演奏音樂的人和音樂作品是無法割離的。在非洲傳統(tǒng)思想中,動作使運動中的個體沉浸在身體的情感中,運動中的人用肢體去體驗動作、去激活情感,舞蹈使個體的身體沉浸在音樂與時間中,這種單純的個體的體驗是無法用符號記載的。
又如東方音樂歌舞一體的表演形式,表演的人邊唱邊跳,用身體動作結合節(jié)奏及情感的整體性,表達,形成了社會交流;又由于這種歌舞表演是在一種日常生活場面,氛圍很舒適,身體對于音樂的學習更容易自主獲得 。
綜上例子說明,非西方音樂在身體的表現方式都是動作與音樂綜合出現的表演形式,奧爾夫音樂動作教學理念則與此相同,從生活出發(fā)的教學理念,從心靈出發(fā)的即興教學以及音樂動作語言表演綜合一體的教學方式都是在后現代哲學視野下,對音樂“身體地位” 的突出,以及對音樂身體社會性經驗的重視。身體對音樂的體驗,即身體經過動作運動后的感受,體現出動作教學在音樂身體經驗的重要性。
四、從腦科學的角度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生態(tài)發(fā)展觀和建構主義發(fā)展觀的推動下,人們認識到動作的發(fā)展與學習與人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關系。這也證實了奧爾夫提出的音樂與動作結合的教學不僅僅是對音樂本體的教學,更是促進人發(fā)展的教學。
腦科學研究指出,動作是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更是個體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價值。人類大部分的動作是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也是動作從條件反射性到操作性,從刻意到隨意,從簡單的到復雜的,從低效到高效的發(fā)展過程。 從生活出發(fā)的奧爾夫動作教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音樂課堂中模擬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的簡單動作在課堂中創(chuàng)編,提高學生的動作技能。
奧爾夫動作教學強調的音樂、語言與動作結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可以被視為動作類的表演。腦科學研究指出,動作類表演的益處可促進腦皮層系統(tǒng)的成熟,而閱讀、數學、語言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與腦皮層系統(tǒng)的成熟有關,因此,表演伴隨的挑戰(zhàn)性、新穎性、反饋、協(xié)調以及時間的管理能力讓腦皮層更有效地實現成熟。普通的動作教學可以訓練人的身體健康或訓練動作的準確性,但是,結合音樂的動作教學比普通的動作教學更能開發(fā)個體的身體機能,在音樂傾聽中運用動作教學使身體像表演音樂一樣感知音樂,使個體的全身心得到最大的發(fā)展。
五、結語
奧爾夫動作教學的發(fā)展借鑒不同領域的理論與經驗,歸結成獨特的教學理念,在達爾克羅茲律動教學體系、拉班現代舞動作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奧爾夫動作教學加入游戲,從自然、生活找到動作元素,加上即興的內容,結合各種藝術一起,形成綜合性動作教學。
奧爾夫動作教學在幼兒音樂活動中不僅僅是輔助為感受音樂而成,可以作為開發(fā)幼兒動作的可能性,讓幼兒在感知自然、生活經驗后,自己去探索出表現自然、表現生活的動作或是各種風格的動作,這種原本性的動作來源是不需要教的,是幼兒與生俱來的,這種動作或許不像舞蹈的整齊和優(yōu)美,那么只有成人以開放的視角去看待,一切動作皆有可能。在幼兒早期探索經驗得到滿足后,沉淀在他身體的即興因子便會在聽到不同風格音樂響起時迸發(fā)出來。那么,藝術活動的創(chuàng)造就不再是在模仿影子下的創(chuàng)造,而是真正的主動創(chuàng)造。最后,在有一定動作積累的幼兒班級中,教師還可以嘗試以動作結合現場音樂的音樂劇模式讓幼兒參與到音樂現場表演氛圍中,這種經驗是只有跟著音響舞蹈的幼兒無法體驗到的。
參考文獻
[1]譯自HaselbachBarbara.Reflections on the Dance Educational Aspects of Orff-Schulwerk.(1984/2010) HaselbachBarbara,Basic Texts on the Orff-Schulwerk:Report from the Years 1932-2010(196-220).Schott&Co.ltd.
[2]楊大春.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M]三聯(lián)書店,2007:156-158.
[3]管建華.音樂、身體、空間文化與后現代性[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1):104-114.
[4]董奇,陶沙.動作與心理發(fā)展(第2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Eric Jensen. Arts With the Brain in Mind藝術與腦的開發(fā),腦科學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譯[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7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