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國強 李震
揚之水在《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一書中,根據(jù)南宋人編撰的《碎金》所列的各種金銀器日用器皿的介紹,以及宋人詩詞、筆記中的相關(guān)描述,再結(jié)合各地博物館收藏的紀(jì)年文物實物的考訂,分別從款式與工藝角度入手,將宋元金銀器分為:臺盞、盤盞、散盞、酒船、槎杯、屈卮、酒注、玉壺春瓶、馬盂、馬杓、果盤等。為了便于我們?nèi)嫦到y(tǒng)地考察調(diào)查宋元時期龍泉窯生產(chǎn)燒制的具有同時代金銀器風(fēng)格造型特征的青瓷產(chǎn)品,不妨以此為線索,展開對珍藏于各地博物館、民間收藏家中的經(jīng)典代表性作品以及公開出版物出版的相關(guān)資料進行調(diào)查考察與比較研究。
(一)臺盞
臺盞是放置茶盞的托盤與茶盞的合稱。置茶盞的茶臺亦稱茶托,茶托的名稱出現(xiàn)時間較早。據(jù)唐人李匡乂的《資暇集》所記載,這種“茶托子始建中(780—783)蜀相崔寧之女”。唐人李匡乂《資暇錄》卷下《茶托子》條載:“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撫啜而杯傾,乃以蠟環(huán)碟子之中,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環(huán)代蠟,進于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于賓親。人人為便,用于世。是后傳者更環(huán)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苯ㄖ袨樘频伦谀晏?,崔寧是當(dāng)時的西川節(jié)度使兼成都府尹。但就目前出土資料所見,瓷質(zhì)的茶臺與茶盞配套組合的茶具(酒具)的發(fā)明權(quán)并非如唐人李匡乂的《資暇集》所稱為建中蜀相崔寧之女。茶臺與茶盞相配成套使用,早在東西兩晉與南北朝時期就較為流行。就這類器物的出土實物而言,常見的臺盞器型以圓盤形、餅足或圈足多見。為了固定茶盞,一般均在茶托中心做成圓形凹槽,也有的在盤中心凸起一周柱狀托圈以置茶盞,亦見有盞托與盞連成一體的出土實物。就我國南方青瓷窯口而言,越窯、甌窯、德清窯、婺州窯等均有大量燒制。
口徑13.9、盞托高6.6、盞高6.9、口徑14.9厘米,底徑9.3厘米,1953年蘇州虎丘云巖寺塔基出土。此秘色茶盞為圓口,深直腹,下承圈足。盞托外形如豆,盤口外翻,束腰,下承高圈足,外撇。托心平整,正中鏤空直通器底,圓孔邊刻有“項記”二字。盞與盞托外壁、盞托盤面和圈足均飾以仰覆蓮紋,線條柔和流暢,釉色瑩潤翠綠內(nèi)斂。
據(jù)此可見,茶盞配托是古代中國茶具的一種經(jīng)典款式。就宋元時期的這一類金銀茶具的考察而言,其代表性的器物有:五代北宋時期蓮花式茶托;宋代“陳官人宅用”茶臺;南宋“史氏妝奩”款銀花盤盞以及南宋鎏金銀盞托。
此茶托1957年于浙江省杭州西湖出水。茶托盤徑14.5、底徑9.3、高6.5厘米。臺面加工成蓮蕾狀,口內(nèi)凹,口下腹部加工成浮雕狀的蓮瓣紋,置于托盤內(nèi)。托盤成葵口,寬沿,弧腹,瓜棱狀圈足,高足外撇,足面開光,鏨刻如意云紋為飾。
浙江義烏市博物館收藏的一組七件宋代“陳官人宅用”茶臺與茶盞,于1986年12月在浙江省義烏市柳青鄉(xiāng)游覽亭村宋代窖藏出土。承盤高5.5、盞盤高5.5、盞高3.8、口徑11.6厘米。盞臺六出葵花形,圓唇內(nèi)卷,圈足外撇,足沿亦六出葵花形,與盤面對應(yīng)。盤口沿內(nèi)側(cè)鏨刻一周纏枝卷草紋。盤心一個凸起的淺臺,用以放置銀盞。銀盞六出花口,外撇,圓唇,腹斜收,圈足外撇??谘貎?nèi)側(cè)鏨刻纏枝卷草紋并鎏金。七只茶盞盞心分別鏨刻以飲酒為主題人物圖案并鎏金,圈足外側(cè)陰刻楷書“陳官人宅用”五字。此套金花銀臺盞,共計七件,保存完整,工藝精湛,較為完美地詮釋了宋代此類茶具的造型、裝飾以及制作工藝的風(fēng)格特征。
1993年四川彭州市西大街窖藏出土南宋代金銀器350多件,其中有一件銘款為“史氏妝奩”款銀花盤盞。此盤盞,高5.7厘米,盞方唇,器口呈六瓣菱形,口部起伏不平,瓣尖高而外撇。盞身成六瓣桃形,呈內(nèi)外兩層疊壓,每層三瓣。內(nèi)底中心凸飾六瓣花朵,花鎏金,花蕊為圓形,上用魚子紋飾蕊心。盞足外壁刻名款“史氏妝奩”。
盞托口徑7.3、盤口徑14、底徑6.2、高5.8厘米,福建省福州市茶園山許峻墓出土。盞上部形如杯,下部如盤,作六出菱花形,盞托圈足外撇,素面,杯口、盤口及圈足底部一圈鎏金。
受這類宋代金銀茶具造型以及裝飾風(fēng)格的影響,龍泉窯也燒制生產(chǎn)了一批具有當(dāng)時金銀器茶托風(fēng)格特征的青瓷茶具。目前所見公開出版與博物館所收藏的具有宋代金銀器風(fēng)格特征的青瓷盞臺與盞有以下三件。
盞托高6.9、盞臺口徑5.1、足徑7.4厘米。盞之形制為喇叭口底足承一淺碟盤,中置一柱狀盞臺。盞臺臺面內(nèi)凹,以便利擱置茶盞,盞柱刻倒置蓮瓣紋為飾。盞托淺盤外圈卷曲內(nèi)翻,有內(nèi)凹六處,成葵口狀,內(nèi)沿刻劃卷曲如意云紋。
盞托高3、口徑10.3、足徑3.4、盞高4.9、口徑7.1、足徑2.9厘米。盞,上腹直,下腹向內(nèi)斜收,臥足。內(nèi)壁素面,外壁刻重瓣仰蓮紋,其中上層瓣內(nèi)劃篦紋。托,口唇外卷,斜腹,近底處弧收,形成內(nèi)底大外底小,圈足。盞與盞托,胎質(zhì)呈灰色,青綠釉色,釉不透明,外底無釉。1986年云和縣梓坊宋墓出土。
通高9.8、盞高6.5、口徑8.4厘、足徑4.8厘米,托高3.5、口徑14.6、足徑6.8厘米。盞,直口,筒腹,腹外壁刻劃蓮瓣紋,圈足。弧形蓋,蓋面刻八瓣覆蓮,蓋內(nèi)有子口。盞蓋合燒,蓋口合縫,釉色一致。托敞口,弧腹,圈足,內(nèi)底下凹,腹外壁刻仰蓮瓣。白胎,施青釉,釉層豐厚滋潤。1991年四川省遂寧市南強鎮(zhèn)金魚村窖藏出土。
(二)把杯
把杯是對一種斂口碗、杯或盞之一側(cè)出現(xiàn)有一小環(huán)耳指鋬的單把杯的稱呼,古稱“屈卮”。就其形制而言,把杯是漢唐以來受中亞地區(qū)金銀器之造型影響而出現(xiàn)的一種杯盞款式。唐代“屈卮”杯身較高,多見以金銀材質(zhì)所制。入宋以來,“屈卮”形制較唐時風(fēng)格已有很大變化,最突出的變化是杯身變矮,器口變大,以便飲茶。就其使用功能而言,唐代的“屈卮”主要是飲酒的杯具,而入宋以來則成為品茗的盞具。唐宋之間,“屈卮”形制的變化,正好詮釋了唐代貴族與文人之間崇尚飲酒的風(fēng)潮漸退,而被晚唐入宋以來的品茗飲茶之風(fēng)所取代的變化過程。把杯是宋代達(dá)官貴人和文人雅士所喜歡的茶具之一。宋代文人,北宋末大臣曹勛有《龍笛曲》一首,這樣吟誦金屈卮:“美人滿酌金屈卮,勸我行樂當(dāng)及時。艷歌流舞揚光暉。揚光輝,照春日。壽萬春,歡未畢?!蹦纤螘r編纂《碎金》一書中的《家生篇》第二十三“酒器”條所列舉的器具有把杯“層卮”之稱謂。今之出土的宋代金銀材質(zhì)所制的“屈卮”,經(jīng)典款式有以下幾種:
由以上出土文物所知,屈卮是宋元時期流行的一種酒具之一。屈卮這一酒具的名稱也多見于宋元時期的文人詩詞或筆記之中。如宋人吳自牧編撰的《夢粱錄》卷三“四月,皇帝初九日圣節(jié)”就有“御宴酒盞皆屈卮,如茶碗樣,有把手,殿上純金,殿下純銀”的記載。元代馬致遠(yuǎn)也曾留下“淺斟著金曲卮,低謳著白雪歌”之句。宋元時期龍泉窯為了滿足上層社會達(dá)官貴人飲酒品茗所需,也曾依此款式燒制具有金銀器屈卮風(fēng)格特征的青瓷把杯。目前所見此類杯盞主要有以下幾款:
此把杯,口徑9.2、足徑4.7、高3.6厘米,斂口弧腹,如意單把,矮直圈足。施釉晶瑩潤流澈,柔和如玉。色呈粉青,釉面開片,色調(diào)一致。胎骨細(xì)密堅硬,色呈灰黑。器物造型優(yōu)雅,制作精良。
此把杯,口徑9.2、底徑4.7、高3.7厘米。斂口,腹微鼓,腹上部一端置如意云紋形把手。平底,圈足細(xì)小,施粉青色厚釉,開冰裂紋。口沿與圈足底端無釉,呈紫色。1972年浙江湖州山塘村皇墳山宋墓出土。
(三)貼花杯
貼花杯,是指杯盞之內(nèi)底有貼花裝飾之杯。杯中所謂之“花”,不單是指植物之花,而且也包括瑞獸蟲魚之類的花紋。在此類杯盞碗盤中常見的貼花之紋有梅花、菊花、桃花以及壽龜、雙魚等。此類杯盞,按南宋時《碎金》中的分類可以稱為散盞??疾焖卧獣r期具有金銀散盞風(fēng)格特征的龍泉青瓷茶盞主要有以下幾類。
1.貼花盞
宋元時期金銀材質(zhì)的散盞,于盞底流行以打、炮、收、鏨、軋等制作金銀器工藝裝飾各種貼花。其經(jīng)典代表為江蘇溧陽平橋南宋金銀器窖藏出土的三件銀質(zhì)鎏金貼花盞。
2.龜游蓮葉盞
考察南宋時期金銀材質(zhì)散盞之紋飾圖案,常見有于盞底置一游龜?shù)奶厥饧y樣款式。這類裝飾款式的杯盞就是宋元時期流行的用于祝壽祈年的“龜游蓮葉”紋盞。龜是人們發(fā)現(xiàn)的一種最長壽的動物之一,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之中靈龜是長壽的代名詞。其亦稱神龜,與龍、鳳、麒麟在中國古代并稱為四靈,古人謂可以知吉兇,視之為祥瑞。張衡《靈憲》云:“蒼龍連蜷于左,白虎猛據(jù)于右,朱雀奮翼于前,靈龜圈首于后。”可見靈龜在我國古代神話中是作為一種靈獸出現(xiàn)的。劉向《說苑》這樣描述神龜?shù)男蜗笈c作用:“靈龜五色,色似玉。背陰向陽,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轉(zhuǎn)運應(yīng)四時。蛇頭龍膽,左精象日,右精象月,知存亡吉兇之變?!薄抖Y統(tǒng)》也這樣介紹神龜:“神龜之象,上圓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盤法丘山。玄文交錯以成列宿,五光昭若玄錦,運轉(zhuǎn)應(yīng)四時。長尺二寸,明吉兇,不言而信。”古代還將靈龜之出視為明君興邦之征兆。《尚書中候》載:“堯時曾沉上璧于洛水祭神,有玄龜負(fù)天書而出,背甲有赤紋朱字,言天下之德運變遷。周成王時亦有其事?!薄秾O氏瑞應(yīng)圖》:“龜者,神異之介蟲也。玄彩五色,上隆象天,下平象地,生三百歲,游于蕖葉之上,三千歲尚在蓍叢之下。明吉兇,不偏不黨,唯義是從。王者無偏無黨,尊用耆老,不失故舊則出?!惫湃俗讫敿诪椴芬灾獌吹湼W兓^其神靈明鑒之龜兆,亦名之曰靈龜。任眆《異述記》謂龜千歲生毛,壽五千歲為神龜,壽萬年為靈龜。《史記》中《龜策列傳》云:“龜千歲乃游蓮葉之上,蓍百莖共一根,又其所生,獸無虎狼,草無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龜飲食之,以為能導(dǎo)引致氣,有益于助衰養(yǎng)老?!边@種文化信仰,賦予了靈龜養(yǎng)生及長壽的神話色彩,使它成為古代中國傳統(tǒng)祝壽民俗活動之中的重要代表性吉祥圖騰。如此,神龜?shù)男蜗髴?yīng)用出現(xiàn)于祝壽的器皿杯盞之中,自然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此類盞按宋人之說法,可以稱為祝壽之專用盞具,具有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與使用功能。宋人洪適有詞《生查子》,其題記中這樣介紹宋代祝壽之專用盞具“龜游蓮葉”盞:“姚母壽席,以龜游蓮葉杯酌酒?!逼湓~中云:“碧澗有神龜,千歲游蓮葉。七十古來稀,壽母杯頻接。繡衣牽彩衣,喜慶相重疊。龜紫看孫曾,鶴發(fā)何須鑷?!蹦壳埃娝卧獣r期金銀材質(zhì)的“龜游蓮葉”盞之代表性作品有以下幾款。
3.雙魚洗
宋代金銀制作工藝主要是以模壓成型和捶揲成型為主。此外,以銀代金而降低成本的鎏金銀器,在宋代也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青睞。同時,宋代特有的夾層套接工藝以及高浮雕凸花和立體裝飾工藝,為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工藝注入了新活力,并為元代以后金銀器工藝的發(fā)展奠立了基礎(chǔ)。宋代金銀器在器型上,雖沒有唐代那樣的夸張華美,然為適應(yīng)人們生活之需更加生活化。其花式品種繁多,器物造型尺度與比例精準(zhǔn),雅致、洗練、精純,亦非唐人所能及。與唐代的金銀器相比,宋代金銀器更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精思巧作。如宋代金銀雙魚紋樣的杯盤碗盞就是其經(jīng)典代表佳作之一種。
雙魚紋樣的主體內(nèi)容一般為雙魚及水波、浮萍與水草,雙魚鱗鰭清晰,搖頭擺尾,追逐嬉戲,形象生動,逗人喜歡。以魚紋飾為主體的圖案何以成為我國人民寄托人們祈求“年年有余”“節(jié)慶有余”的經(jīng)典款式呢?就其文化的原因有三。其一,文化傳統(tǒng)的使然?!棒~”與“余”諧音,我國早在遠(yuǎn)古的新石器晚期的大汶口的陶器之上就出現(xiàn)了以魚為裝飾的器物,后來成為傳統(tǒng)民俗表達(dá)“節(jié)慶有余”的裝飾經(jīng)典圖樣。其二,在中國的民間傳統(tǒng)信仰觀念之中,魚是一直善化的神奇動物。相傳飛行在天上的神龍就是鯉魚通過跳躍龍門變化而來的。于是,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作為期盼科舉高中金榜題名的一種美好愿望的表達(dá),在中國民間代代相傳。其三,魚腹中多籽有極強的生命繁殖能力。以魚紋飾為主體的圖案就成為人們祈求多子多孫,祈盼家族人丁興旺的生命崇拜圖騰。
此碗高2.1、口徑11.7厘米,1970年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出銀碗由捶揲打制工藝制作而成,碗底部飾以凸出半浮雕雙魚紋。此碗中的雙魚形象生動寫實,一條為鯉魚,一條為鯰魚,寄寓“連年有余”之義。金銀器捶揲浮雕工藝盛行中亞于薩珊的栗特地區(qū)。此碗的工藝制作承受了薩珊栗特地區(qū)的金銀器制作工藝,但裝飾紋樣的雙魚題材卻是極富中國特色。這件作品是詮釋唐代金銀器制作工藝承受薩珊栗特工藝影響而實現(xiàn)中國本土化的一件典型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