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冊 劉運佳
摘要: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日益陷入苦難的深淵,“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成為中國近代的主線,也是近代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任務和近代中國人民的“中國夢”。把傳教士置于近代“中國夢”的背景之下,探討傳教士在晚清中國思想文化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即考察傳教士在“開眼看世界”思潮、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活動中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來探討美國傳教士對晚清思想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夢;傳教士;晚清思想文化
一、傳教士與“開眼看世界”思潮
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給中國人最大的沖擊是器物層面的,這迫使地主階級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一時之間形成了“開眼看世界”思潮。
“開眼看世界”思潮的主要著作有林則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畬的《瀛環(huán)志略》等。其中林則徐組織編譯的《四洲志》作為近代“新地志之嚆矢”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1]魏源的《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士大夫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海國圖志》中的《合省國說》則是中國人撰寫的第一部美國史地著作,徐繼畬的《瀛環(huán)志略》中贊賞民主制度,為近代引進西方的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礎。這些著作向國人展示了異國的歷史、疆域、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向國人展示了一個與中國全然不同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看法,為中國人認識世界提供了一盞明燈,成為中國思想界擺脫傳統(tǒng)桎梏、學習西方的開端,對中國的影響持半個世紀。在當時中國的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情形下,撰寫這些著作的材料主要是通過訪談和在對時人書報著作中輯錄的途徑。提供這個途徑的主要是在廣州、澳門和后來四個通商口岸活動的基督新教傳教士。林則徐的《四洲志》是其在廣州禁煙時,根據(jù)廣州、澳門和南洋等地的外國報刊上的資料而編撰形成的。魏源的《海國圖志》除了繼承了林則徐的思想,錄自林則徐的《四洲志》外,其他的資料也來自于歐美傳教士的著作。徐繼畬的《瀛環(huán)志略》資料收集的途徑主要是與傳教士雅裨理、甘明和在廈門的英國領事館訪談而得來的。傳教士在“開眼看世界”思想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傳教士與洋務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面對內(nèi)憂外患的清王朝的統(tǒng)治危機,以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為主要代表的洋務派官僚又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企圖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綱常倫理的前提下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以實現(xiàn)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傳教士參與洋務運動,并在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傳教士參與洋務學堂和翻譯機構;傳教士與教會學校;傳教士與報刊;傳教士與譯書。
傳教士通過順應中國社會的變化,同時也滿足了洋務派對西學的需要,對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傳教士對思想文化的傳播在洋務運動時期得到了過渡,為進入戊戌變法時期的高潮起到推動作用。
三、傳教士與戊戌變法
甲午海戰(zhàn)之后,西學的主要傳播者依然是傳教士,所以傳教士對維新派變法思想的產(chǎn)生有很大的影響。從甲午戰(zhàn)爭到戊戌變法的3年里,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的舞臺上上演了極為精彩的一幕,他們不僅傳播西學,還參與維新運動,從而把其對晚清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推向高潮。
傳教士與西學書刊出版。傳教士不僅傳播西學,在一定的程度上喚醒了維新派的變法和維新意識,而且“還幫助形成了改革派自己的方法、思想甚至是世界觀”。[2]這些思想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出版書籍。例如1887年,成立了廣學會,該會出版了大量的西學書刊,出版的書籍主要有翻譯外國的作品和在華傳教士自己的著述。其中譯述最多和影響最大的有林樂知、李提摩太和李佳白。這些書籍受到謀求維新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熱情歡迎。如林樂知《文學興國策》、《新治安策》、《中國歷代度支考》、《自歷明證叢書》;李提摩太的《西鐸》、《中西四大政考》、《喻道要旨》、《百年一覺》、《中西年表五彩圖》、《農(nóng)學新法》等。這些書籍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促進了西學的廣泛傳播和變法思想的興起??涤袨?、梁啟超等人正是通過廣學會的書籍刊物接觸西學和了解西方世界的,開始謀求用變法的觀念來實現(xiàn)“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廣學會的機關報刊《萬國公報》在戊戌變法期間主要是批評時政和鼓吹變法。廣學會自稱《萬國公報》是“一個影響中國領導人物的最成功的媒介”。[3]《萬國公報》是戊戌變法前后中國發(fā)行量最大的中文報刊,其不僅影響了一般民眾和中國的知識分子,還影響了一些政府高級官員,它無疑促進了維新思想的廣泛傳播。
傳教士對戊戌變法的推動既是傳教士影響晚清中國思想文化的高潮,同時也是影響其走向衰落的起點。傳教士傳播的近代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和進化論思想,對晚清中國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傳教士是按照教會和西方的意志來規(guī)范、干預和設計中國的思想文化的,中國人不再容忍西學籠罩一層基督教的“圣光”,中國的知識分子轉而用所學這些西學知識來抵制基督教,從而使傳教士逐漸喪失了西學傳播者的“教師”角色,恢復其本來的布道傳福音的身份,他們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開始逐漸下降。
參考文獻:
[1]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國書店根據(jù)1936年中華書局于1985年影印,323.
[2]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633.
[3]《同文書會年報,1891年》,《出版史料》,1988 (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