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率性教育是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去促進兒童發(fā)展的教育,旨在保護天性、尊重個性、培養(yǎng)社會性。從根本上講保護天性是起點,尊重個性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社會性,為孩子們將來成為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實踐中,我們以率性教育理念為統(tǒng)領,立足教育本質、遵循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在教育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適度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親身體驗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實踐,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社會性培養(yǎng)途徑。
關鍵詞:率性教育 小學生 社會性
一、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新的知識,增強自主精神
“少年獨立則國獨立”。當前看,受“倒金字塔型”家庭結構影響,小學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識強但自主意識、獨立意識弱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對父母過分依賴而導致自信心缺失的表現(xiàn)。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種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特征和心理狀態(tài)。自信心的個體差異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習、競賽、就業(yè)、成就等多方面的個體心理和行為。學生擁有自信心,就會不斷地超越自己,產生一種來源于內心深處的最強大的力量。這種強大的力量一旦產生,就會產生一種很明顯的毫無畏懼、“戰(zhàn)無不勝”、自主獨立的精神。當學生擁有自信心之后,原本不能輕易解決的問題也能在不經意間迎刃而解,這也是學生適應社會的必備能力!志愿服務活動可以讓學生獨立的面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掌握新技能,從而增強學生面對社會的自信。在組織學生開展“走進敬老院”志愿服務活動中,孩子們和爺爺奶奶一起包餃子,由開始的餃子餡放得太多捏不上皮,到餃子包的歪歪扭扭,最后能包出可愛的小餃子,整個過程中,孩子們一直在很努力地學習。活動結束后,有的學生笑著對爸爸說:“爸爸,這次我學會了包餃子,回家后我一定包給奶奶吃”。有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參加敬老院的志愿者活動,我收獲很大,我終于明白了:其實每一項工作都不是那么輕松,能夠學會包餃子,我真的太開心了!”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孩子們學到了課堂上無法涉及的內容,了解到各行各業(yè)工作的辛苦,切身體會到勞動的意義,更讓他們懂得社會上的許多事情“做則不難”,即便不依賴父母和老師,也能獨立自主的為他人提供幫助,這為他們自信地踏入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交流分工,增強合作態(tài)度
分工是人類社會重要特征。率性教育強調尊重個性、尊重差異,打破完美主義,少搞一刀切,這種尊重個性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在課堂上是差異化教學,在教育活動實踐中則與社會化精細分工高度辯證統(tǒng)一,為每名學生提供了彰顯個性、分工協(xié)作的舞臺。特別是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面對多種多樣的服務需求,單個學生靠一己之力是無法全部勝任的,必須具備與別人溝通的能力,調動、激發(fā)、貢獻自己的特長,凡事需多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而不是只從自己角度去考慮問題,在個體行為上就表現(xiàn)出能理解寬容別人、能與人和諧相處、能自發(fā)進行分工協(xié)作,促使學生初步萌生了“讓擅長的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如果沒有社會分工,社會就難以正常運轉”等意識。在組織學生開展“走進幼兒園”志愿服務活動中,學生們要分布到幼兒園各班去服務,孩子們認真商量,根據自己的特長進行分組。會跳舞的同學走進中班指導小朋友跳舞;而外語好的學生則到外教課堂中去當助教;朗讀好的同學去小班給幼兒講故事;擅長運動的同學則到學前班教幼兒做游戲。分成小組后,小組成員通力合作,互相幫助。如:在做鉆山洞游戲時,3個個子高的學生負責扶住圓環(huán),而個子矮的同學做示范,孩子們在活動中相互取長補短,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幫助本組成員共同提高。通過類似的活動,學生們既體會到了個性張揚、才藝展示的“成就感”,也認識到了個體差異可以通過分工合作有機的形成合力、更好的解決問題。
三、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遵章守紀,增強規(guī)則意識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孩子們在學校里能夠逐漸了解遵守校規(guī)校紀,但面對學校以外的社會生活,還顯得無所適從。率性教育強調要讓學生們不斷接受社會的各種規(guī)則、準則和習俗,并將其滲透在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和教育活動之中,使孩子們認識到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是有邊界的。同時,率性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要“有道理”,育人傳道、澆花澆根,老師要求孩子需要遵守什么規(guī)則必須講出道理來,增加學生的直觀體驗,讓孩子認同,他才能夠更自覺地去做。而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增強學生遵守規(guī)則的幸福體驗,增強學生接受道理的情感認同,情感越豐富、體驗越深刻,就越容易接受道理、遵守規(guī)則。在組織學生開展“走上交通崗”志愿服務活動中,學生手拿小旗提醒過馬路的行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看紅綠燈過馬路。學生的個子雖然不夠高,但是都認認真真的引領行人過馬路,認認真真的協(xié)助交警叔叔維護交通秩序。在組織學生開展“走進圖書館”志愿服務活動中,學生分為“圖書分類整理組”和“讀書秩序督導組”?!皥D書分類整理組”負責把桌上凌亂擺放的圖書先分類,然后把圖書整整齊齊地擺放在書架上;“讀書秩序督導組”負責在兒童讀書區(qū)進行巡視,當發(fā)現(xiàn)小讀者說話或吃東西時,學生會舉起安靜指示牌或用手勢示意讀者不要說活。在學生的努力下,圖書館內秩序井然。學生良好的表現(xiàn)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圖書館的叔叔、阿姨還為孩子們頒發(fā)了“圖書小衛(wèi)士勛章”。孩子們在維護秩序的過程中更深刻的明白了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
四、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服務他人,增強責任觀念
責任感,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guī)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21世紀的教育重心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正如杜威所言“責任感是完整的人重要的品質,只有高度責任感的人,才會主動承擔起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學生的責任感從對事物產生喜愛開始,逐漸發(fā)展成為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對朋友負責,逐漸形成更抽象、更理性的責任心。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應當出于向善的本心,而不能過分強制,否則會造成對兒童的壓抑。實踐中,我們以“感恩”為情感共鳴,組織學生開展“走進孤兒學?!敝驹阜栈顒樱c孤兒孩子們結成“手拉手聯(lián)盟”,引導學生力所能及的在物質上捐贈禮物,在精神上真情陪伴。學生在活動中真實了解感悟了孤兒孩子們的艱辛和堅強,在反思中更加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生活,特別是這次活動所引起的社會廣泛關注和認同,使學生們無意間收獲了奉獻愛心的快樂、取得了履行社會責任的正向激勵,志愿服務他人、投身社會公益的種子破土萌發(fā)。
“小志愿者們”憑借自己的雙手、頭腦、知識、愛心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幫助那些處于困難或危機中的人們,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團結合作,懂得為他人著想、幫助別人,責任意識不斷增強,適應社會能力顯著提高。
作者簡介
王冬巖(1976.11—),女,吉林省長春市人,工作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教師,職稱: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