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法是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國書法文化源遠流長,產(chǎn)生了許多名家、大家,黃道周是其中之一?;诖?,本文以黃道周書法藝術風格特點作為切入點,給予簡述,再以此為基礎,重點就黃道周書法藝術風格形成的文化因素展開分析,給出書法文化積淀、社會文化熏陶等內(nèi)容,為后續(xù)文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黃道周書法;藝術風格;書法文化;社會文化
0 前言
黃道周是我國明代學者、書畫家,其書法造詣極高,與另一位名家劉宗周并稱“二周”。自明代開始,我國文化發(fā)展進入了一個瓶頸期,這與當時的統(tǒng)治政策有關,但也從其他角度為社會文化內(nèi)部發(fā)展提供了思路。在此背景下,書法文化出現(xiàn)了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黃道周在此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
1 黃道周書法藝術風格特點
1.1 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是黃道周書法藝術的主要特點之一,其書法風格與前代名家存在類似之處,又融入了自身對書法的理解。如黃道周的隸書,后世評價為“清截遒媚”,與同時代書法家相比,其隸書帶有明顯的魏晉特色,較為古樸;而與魏晉名家鐘繇等人相比,黃道周隸書又更顯清剛,飄逸靈動之氣超過鐘繇、索靖。對黃道周書法的形成進行分析,可發(fā)現(xiàn)其書法的變化存在多個階段的特點,在對前人進行繼承性發(fā)揚的同時,漸漸形成了具有自身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風格。黃道周的楷書、行草書也均存在與眾不同之處。[1]
1.2 形神兼?zhèn)?/p>
與擅長狂草的張旭不同,黃道周在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上均有較高造詣。由其在行書和草書方面,黃道周的存世作品剛勁、力透紙背,這與王羲之和王獻之帶有相似之處,從形態(tài)上看,黃道周的草書并非狂草,體勢上較為方正,雄健有力。行筆強調(diào)古風,同時點畫多取隸意,其字體較其他書法家略長,向右上橫勢盤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黃道周的行草書代表作《贈蕨仲兄聞警出山詩軸》《聞奴警出山詩軸》等,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意進行了行距的變化,且字句之間、字字之間連綿不絕,與“聞警出山”意境契合,藝術境界猶在書法之上,兼?zhèn)湫紊?。[2]
2 黃道周書法藝術風格形成的文化因素分析
2.1 書法文化積淀
書法文化的積淀,是黃道宗書法藝術風格形成的基本因素。我國書法歷史傳至明代,已超過千年之久。名家輩出、風格不同、文化也存在差異,進入17世紀,針對書法文化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十分豐碩,黃道周的書法風格與前代多位名家?guī)в邢嗨浦?,如鐘繇的楷書,風格上仿古痕跡十分明顯,黃道周的楷書顯然較為清秀,但在轉(zhuǎn)筆之處,與鐘繇如出一轍,在其楷書作品《孝經(jīng)卷》《張溥墓志銘》中,楷體字筆法健勁,與魏晉名家相似。其飄逸的風格則與鐘繇不同,更接近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作品,轉(zhuǎn)折之處靈氣濃厚。此外,明代我國的雕版印刷術已經(jīng)較為成熟,大量前代名家字帖傳世,這也為黃道周書法學習提供了契機。有學者在資料文獻中進行過考證,自嘉靖代起,明代書法家即大范圍進行書法的模仿、交流,其中相當一部分少見的書法作品得以大范圍流傳,黃道周很可能受此風氣影響,進一步對前代名家進行模仿創(chuàng)作,最終在書法文化積淀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2.2 社會文化熏陶
黃道周生活于晚明,萬歷帝30年罷朝,導致朝政昏暗、黨爭日盛,加之明末三大征、中原農(nóng)民起義、遼東滿洲崛起,使當時國家有識之士報國無門,很多社會文化開始出現(xiàn)變化,這種變化的典型特點是“互斥”“極端”,對書法風格的影響則體現(xiàn)在筆法剛勁、特點鮮明等方面。如黃道周之前的書法家,對方正字體的熱衷程度有限,草書奔放、行書飄逸、楷書古拙,而黃道周的草書更顯方正、行書則規(guī)整遒勁,楷書仿古之余,也別具一格。此外,黃道周于天啟二年中的進士,其為官之路較明初、明中時期略有不同,晚年雖官至南明隆武朝武英殿大學士,但在風雨飄搖、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下,黃道周在政治活動中的壓力顯然超過了前代大部分書法家,這使其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也融入了更多的政治訴求,筆法剛勁、獨具特色。社會文化對黃道周書法風格的影響,也與當時官場斗爭存在關聯(lián),嚴嵩于嘉靖年間得勢,其附庸者紛紛仿效嚴嵩書法,導致書法文化發(fā)展為之一滯,黃道周厭惡嚴嵩擅權,因此不屑與之為伍,更愿意仿效古代名家,最終形成了帶有鐘繇、王羲之等人特點的藝術風格。清乾隆帝對黃道周的書法也給予了極高評價,認為其書法可顯出黃道周為人剛直不阿的個性,還稱贊黃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
2.3 多元文化融合
文化的融合與書法存在明顯的隸屬關系,書法發(fā)展實際上是文化融合發(fā)展的一個組成部分。黃道周的書法嚴格來說并無劃時代的獨創(chuàng)性,其更多是在前代行書、草書、楷書、隸書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融入了自身的風格特點,這正是文化融合的主要變現(xiàn),在黃道周《書品論》中,其對古代書法進行了頗為深入的解讀剖析,以學術研究的方式,使自身對書法的理解更具高度,從而為創(chuàng)作時不同風格的運用、融會貫通提供了支持。
3 結(jié)語
黃道周書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我國書法文化的瑰寶之一,其藝術風格特點包括創(chuàng)造性、形神兼?zhèn)鋬蓚€方面。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黃道周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是書法文化積淀的成果,也受到社會文化的熏陶影響,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嘗試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需要重視對書法名家和作品的解讀。
參考文獻:
[1] 夏煜軒.黃道周書法藝術風格形成的文化因素[J].藝術百家,2013,29(S1):236-239.
[2] 吳以默.遒媚勁健? 離奇超妙——黃道周書法藝術[J].東方收藏,2018(05):54-56.
作者簡介:林云瀚(1974—),男,福建福州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