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頻
【摘 要】《裴洞篇》是蘇格拉底在獄中服毒前的最后一次哲學談話,回答哲學家如何對待生死問題。蘇格拉底認為死亡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靈魂不生不滅、高于并主宰著身體,身體阻礙和干擾靈魂到達純粹世界,只有死亡才能真正擺脫身體的干擾,實現(xiàn)靈魂的純粹。靈魂不朽也是道德至善的根據(jù),由此論述了靈魂不滅和回憶說。在這篇對話中,柏拉圖系統(tǒng)地論述了“相”的特征,“相”和眾多具體事物的不同以及與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柏拉圖;裴洞篇;靈魂不朽;相論;蘇格拉底
一、審判日期的解讀
《裴洞篇》開篇由裴洞交代向“阿波隆”還愿的事件背景,由此知曉蘇格拉底在監(jiān)獄里談?wù)撜軐W的緣起,因為“恰好在審判的前一天,雅典人派往岱洛進香的船掛上了花環(huán)”。雅典城邦對此立有法律,“在香期開始以后,城邦必須清靜,不得將任何人處決”,阿波隆的祭師為香船船尾懸掛花環(huán)之時香期便開始。
尊法守法是雅典人民整體高素質(zhì)的體現(xiàn),而以法律的形式進行規(guī)定,說明在雅典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里“神”是真切的存在,對神的祭奠彰顯著雅典人民對神的尊崇。從文中我們知道在蘇格拉底審判的前一天“進香儀式”已經(jīng)舉行,整個城邦的人都知道進香期間的習俗,但是他們依舊選擇在儀式的第二天對蘇格拉底進行審判,這讓蘇格拉底的存活始終受著法律的保護,“恨之欲其死”,這說明了人們對蘇格拉底的“罪行”并不是那么深惡痛絕,反面體現(xiàn)了人們對蘇格拉底“愛之欲其生”的愿望。香期究竟會持續(xù)多久?人們不知道,人們似乎把蘇格拉底的命運交給了“神”,一切得看“神”的旨意。
判決者之所以把審判日期定在“進香儀式”后一天,出于兩種結(jié)果的考慮:一是如果民主投票投不判處死刑的多于投判處死刑的,那么蘇格拉底便可以被釋放,這是好的結(jié)果;二是如果投不判處死刑的少于投判處死刑的,那么蘇格拉底將被判處死刑,這是壞的結(jié)果。綜合這兩種結(jié)果之后,最佳的審判日期就是“進香儀式”的后一天,這樣,無論結(jié)果好壞,都能為蘇格拉底的生命多爭取一些時間。說到底,主觀意愿上人們希望蘇格拉底活著。
二、靈魂不朽的論證
哲學家蘇格拉底對死欣然接受,慨然以赴,但普通大眾不懂死為何物,內(nèi)心恐慌,因此,為了讓一般人能理解“死”的意義,認識到死只是肉體脫離靈魂單獨存在的狀態(tài),以及靈魂脫離肉體單獨存在的狀態(tài),他在面對死的過程中,論證了“靈魂不朽”。
多數(shù)人認為人不享樂、不關(guān)心肉體方面的快樂生活就沒意義,蘇格拉底則認為真正的哲學家不關(guān)心肉體,一心專注于形體之外的靈魂,視肉體為靈魂獲得真知的一種障礙。形體使大眾困于各種感情、欲望、恐懼以及各種幻想和愚妄,阻礙人們進行深層次思考,若想要得到純粹的知識,就必須擺脫肉體的困擾,單用靈魂來關(guān)照對象本身。因而活著的人由于肉體的困擾無法獲得智慧,智慧只有在死后才能獲得。
死是靈魂與肉體分離的唯一方式,既然人活著的時候靈魂與肉體同在,那么人死之后,肉體作為有形實物存在自然就消逝無影,而靈魂作為無形的存在,是真的還存在呢還是也消逝了呢?在此,蘇格拉底給出了靈魂不朽的論證。
(一)靈魂存在于死后
蘇格拉底由古老的傳說入手,認為靈魂是從死者托生,說明靈魂一定存在于彼處,活人是來自死者的。在具體事物中,萬物都來自自己的對立面,對立面相輔相成,如大與小、強與弱、好與壞、美與丑、增與減、生與死等等,生是死的對立面,生與死是相互產(chǎn)生的,從生產(chǎn)生死,從死產(chǎn)生生,“死者的靈魂存在于某處,再從那里回到活”。蘇格拉底還說,“如果產(chǎn)生的過程不是從對立的一方到另一方,然后再反過來,兜著圈子轉(zhuǎn),而是永遠以一直線向前,沒有返回或轉(zhuǎn)折,那么,你明白,到了最后一切事物都成了一樣的,都達到同一狀態(tài),就根本停止產(chǎn)生了?!?/p>
“一切生物都是從死物中生出來的”,如果活不是從死產(chǎn)生,而是從別的產(chǎn)生,而活的又必須死,那么一切都會死不會有活,這不符合世界生生不息的運行規(guī)律,由此可知靈魂在死后依舊存在。
(二)靈魂存在于生前
學習就是回憶是靈魂存在于生前的有效證明。
當一個人聽到、看見或者以其他方式覺察到一件東西的時候,不僅知道那件東西,而且覺察到某個別的東西,對這個個別的知識并不是原來的知識,而是不同的知識,這個不同的知識是人本身就具有的。舉人和豎琴的例子來說明,人和豎琴是不同的知識,看到豎琴就會想象那個擁有豎琴的人的樣貌,這種想的過程就是回憶。另外就是相等的“等”,我們說有“等”這樣的東西,意思不是一個籃球等于另一個籃球,一分鐘等于另一分鐘之類的,而是這個“等”是離開具體事物的,抽象的“等”本身。那么這個“等”本身的知識是從哪里來的呢?自然,我們必須先已經(jīng)有‘等的知識,如此才能看見相等的事物,具體事物力求接近‘等本身但始終又不是“等”?!暗取钡闹R先驗地存在于“等”的感覺之前,但是要想獲得關(guān)于“等”的知識,只有通過視覺、觸覺或其他方法。
利用知識的先天性,柏拉圖論證了靈魂是先然存在的,在獲得人形之前就存在,與身體分離,具有心智。
(三)靈魂獨立存在
柏拉圖論述了靈魂與身體之間的關(guān)系。首先,靈魂是獨立于身體的,靈魂單獨自身察知的時候,就進入那純粹、永恒、不朽、不變的領(lǐng)域,是永遠如一,常住不變與永恒相通。其次,靈魂和身體之間的關(guān)系是靈魂是處于統(tǒng)治和領(lǐng)導,身體適于服從和隸屬,“靈魂像神明,身體像凡夫”。最后,柏拉圖說明了哲學具有凈化靈魂的功能,哲學教人擺脫肉體的糾纏,同時只有死亡才能使靈魂真正得到解放。在此蘇格拉底為自己死亡做了辯護,這是哲人的命運。
柏拉圖反駁了“靈魂是一種和諧”的觀點。首先如果靈魂是一種和諧,當身體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過分松弛或過分緊張的時候,靈魂就必定消滅。其次,組合而成的事物是依賴于其組成要素或元素的,先有元素然后才能產(chǎn)生這個組合物,而且這個組合物不僅不能領(lǐng)導和控制元素,反而要被元素所控制,這和靈魂的本性相違背的。最后,柏拉圖認為所有靈魂都是一樣的,是理性和善的,不包含任何不和諧和惡的,如果說靈魂是和諧的,那就意味著有其反面即不和諧和惡,這和靈魂本性是相違背的,所以說“靈魂是一種和諧”是錯誤的。
綜上所述,靈魂獨立的存在,既存在于生前也存在于死后,在生生滅滅的生命輪轉(zhuǎn)中,靈魂始終存在,即靈魂不朽。
三、相論
《裴洞篇》中,柏拉圖關(guān)于“相”的論述在論證“學習就是回憶”的時候就開始了。
文中說:我們說有“等”這樣的東西,意思不是一塊木頭等于另一塊木頭,一塊石頭等于另一塊石頭之類的,而這個“等”是離開具體事物的“等”本身,此處的“‘等本身”就是“等的相”,具體的事物力求趨近“等”本身,卻都無法和“等”一樣。
文章在接下來的對話中提到的“大”、“小”、“美”、“好”、“壞”等,都是從具體的事物中來談及,進而去思考其自身。當我們說一朵花美的時候,是因為花美才說美還是因為這朵花上有“美本身”才說這朵花美。周敦頤在《愛蓮說》里寫到“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見具體對象都可被另外某個對象認為可愛、喜歡以及美等等,雖然世間事物千千萬,意見也是千千萬萬種,但凌駕于某類具體事物之上的“其本身”是一樣的,即同類事物所存在的“相本身”是一樣的。
柏拉圖稱這種永恒如一的存在為“是者”、“相”、“實體”、“有”,柏拉圖關(guān)于“相”的論述構(gòu)成了他的相論,后來被高度概括為為“理念論”。每一種實存之物都有其理念,比如樹有“樹的理念”,花有“花的理念”,人有“人的理念”,美有“美的理念”,面包有“面包的理念”,語言也有“語言的理念”。
理念是“一”,因為本質(zhì)是一,它所指稱的這類事物的所有個體是“多”,理念與具體事物的關(guān)系就是“一”與“多”的關(guān)系。以一統(tǒng)攝多。理念是純粹的形式,其中不含有任何感性事物的質(zhì)料成分。
我們窮其一生都想盡力展現(xiàn)“理念”本身,“理念”是不生不滅的、不動的,完整的,不可分的,沒有缺陷的。“理念”太完美,但具體的人是有缺陷的,因而很多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四、蘇格拉底之死
生死問題是我們活著的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我們對于出生沒有選擇的余地,所以怎么“活著”、怎么“死”成了我們?nèi)松凶畲蟮碾y題。
蘇格拉底,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人對待死亡的勇氣和智慧讓我敬嘆,讓我真的相信,哲人的一生就是練習赴死和死亡的。蘇格拉底活著的時候,講授哲學,擁護雅典民主政治,捍衛(wèi)雅典法律,他的一生是自由的一生,而這自由源于他的自律,他知道“人生如在獄中,不能自己越獄潛逃”,所以就算臨死之前有離獄的機會他也拒絕了,他人性所綻放的美,讓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卻不覺悲傷,他連死亡都孕育著生的力量。就像裴洞說的那樣,“他言談舉止都很安詳,是很從容、很高尚地辭世的。因此我以為他之走向另一世界也是出于神意,他到了那里的時候會非常之好,有若天人。所以我并不感到悲痛?!?/p>
中西哲學雖然切入的理路不一樣,但在面對人類共同的“死亡”問題上,是有共通之處的,柏拉圖筆下的“靈魂不朽”和老子、莊子“死而不亡”的人生境界是類似的。司馬遷也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在此,蘇格拉底之死是比泰山還重的,形體的蘇格拉底死在了兩千多年前,理念的蘇格拉底永遠如一的存在,他就是那個死了還活著的人。
五、結(jié)語
為何蘇格拉底在死前討論死亡問題?蘇格拉底過著哲學的一生,在此蘇格拉底代表“覺者”,是一個證悟生死之人,其他人代表著普通人,都是“迷者”,迷者被世間萬象所牽絆,怕死貪生,對死的討論是為了拯救生者。
生死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過程,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或死都是具體事物本身存在的不同狀態(tài),變化無常,這變化中的不變者就是靈魂,靈魂是沒有生死,一直存在。靈魂不朽源于理性不朽,用理性去言說信仰,通達信仰,從而不朽。在普通人眼里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但在哲學家眼里生死如常,慨然赴之。
【參考文獻】
[1]柏拉圖著.王太慶譯.柏拉圖對話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20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