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省濟寧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張寶華
細菌性痢疾俗稱“菌痢”,是一種由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夏秋季節(jié)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以結腸化膿性炎癥為主要病變。主要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膿血便等。中醫(yī)認為,痢疾主要是由于濕熱毒邪侵及腸道或飲食不潔,損傷脾胃,致濕熱內蘊所致。治療菌痢除了遵醫(yī)囑按時服用抗菌藥物外,若能配合藥膳輔助治療,常會收到加速痊愈的效果?,F(xiàn)介紹幾款取材方便、制作簡單、無副作用且效果頗佳的藥膳,供有需要者選用。
1.魚腥草山楂粥。鮮魚腥草60克(干品20克),山楂30克,大米100克,紅糖適量。將魚腥草去除雜質,洗凈,切成小段;山楂洗凈,去核;大米淘凈。將魚腥草、山楂入鍋內,加適量水煎兩次,用兩次的藥液與大米慢火煮成粥,每日早晚溫熱服食,食時加入適量紅糖。有清熱解毒、健胃消食、調血止痢的功效,適用于急性菌痢。
2.赤石脂石榴皮粥。赤石脂12克,石榴皮9克,干姜6克,粳米100克。將赤石脂、石榴皮和干姜放入砂鍋,加水500毫升,煎10分鐘后將藥液濾出,加水再煎,然后將粳米淘凈放入兩次的藥液中,煮至粥稠即可服用。每日早晚各1次,空腹熱食,10天為1療程,間隔3~5天再行第2療程。有溫中散寒、收斂止血、燥濕利水的作用,適用于腹痛腹瀉、便血等慢性菌痢。
3.烏梅白術粳米粥。烏梅(去核炒黃)60克,白術30克,粳米50~100克。將烏梅、白術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粳米淘凈,倒進鍋內,加適量清水,慢火熬成稀粥;每次取藥末3~6克,放入熱粥中,攪拌均勻趁熱服用。每日3~4次,連服7~10日為1個療程。有健脾益胃、殺菌消炎、澀腸、生津的功效,適用于病程超過兩個月的慢性菌痢。
4.蘿卜姜汁蜂蜜茶。青蘿卜1個,鮮姜100克,蜂蜜60克,綠茶5克。將蘿卜、鮮姜洗凈,分別榨汁裝瓶備用。用80攝氏度開水沖泡綠茶,蓋燜5分鐘后,取濃茶1茶杯、蘿卜汁1酒杯、姜汁1湯匙、蜂蜜少許,攪拌均勻,溫熱飲服。每日2~3次。有溫化寒濕、行氣導滯、解毒殺菌、止瀉治痢的功效,適用于下痢白多赤少或純白黏凍等。
5.莧菜麻醬拌蒜泥。紫莧菜250克,芝麻醬50克,紫皮大蒜2頭,醋50克,鹽、味精各適量。莧菜洗凈切段,用開水焯2分鐘撈出瀝水,裝盤;大蒜去皮搗成泥,與芝麻醬、醋、鹽、味精攪拌均勻,倒在莧菜上,調勻即成。早晚佐餐食用,每日一劑。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除濕止痢的作用,適用于菌痢,對腹瀉、腸炎、痔瘡等亦有良效。
6.黃連木香燉豬大腸。豬大腸1段(約30厘米),黃連5克,木香9克,米醋適量。將黃連、木香共搗碎為末,填入洗凈的腸內,扎緊兩頭,放入砂鍋,加米醋及水適量,煮至腸熟爛為度,去藥末,飲湯食豬大腸。每日早中晚各1次,空腹溫熱服食。有健脾益胃、行氣止痛、清熱燥濕、解毒止瀉的功效,適用于瀉痢不止、里急后重、有膿血和黏液之菌痢。
7.大蒜紅糖飲。紫皮大蒜50克,紅糖30克。將大蒜去皮搗如泥狀,浸入100毫升溫開水中約2小時,用紗布過濾,加入紅糖,攪拌融化即成。日服80~100毫升,分4次服。適用于急慢性菌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