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馬進,楊文俠
(蚌埠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皖北煤電集團總醫(yī)院新生兒科,安徽 宿州 234000)
臍靜脈置管是通過臍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術,其不僅可迅速建立靜脈通道,而且管徑大,輸注藥快,不良反應少,主要用于搶救用藥、出生后1周的早期靜脈營養(yǎng)及換血治療[1]。近年來,隨著新生兒醫(yī)學與重癥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臍靜脈置管在高危新生兒的搶救和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然而,早產(chǎn)兒皮膚嬌嫩,對置管后導管的固定和維護要求較高。目前,臨床上臍靜脈置管大多采用外科手術荷包縫合,但該方法臍靜脈置管的風險較高,而且容易發(fā)生臍靜脈導管脫落[2-3]。為了減少弊端的發(fā)生,臨床上開始出現(xiàn)許多改良導管的固定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皖北煤電集團總醫(yī)院收治的35例早產(chǎn)兒,設為為對照組,同時收集35例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5例早產(chǎn)兒設為觀察組。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胎齡(31.28±2.66)周;出生體質量(1.40±0.41)kg;基礎疾病:肺透明膜病27例,呼吸窘迫綜合征6例,輕度窒息2例;順產(chǎn)16例,剖宮產(chǎn)19例。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胎齡(32.26±2.29)周;出生體質量(1.77±0.37)kg;基礎疾?。悍瓮该髂げ?5例,呼吸窘迫綜合征7例,輕度窒息3例;順產(chǎn)15例,剖宮產(chǎn)20例。兩組的患兒一般資料經(jīng)檢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為:(1)胎齡27~36周,體質量<2 350 g,出生時間<24 h;(2)均采用臍靜脈置管,符合插管適應證[4];(3)患兒血小板計數(shù)、D-2聚體、凝血時間等正常;(4)家屬均簽署留置UVC知情同意書;(5)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需要外科手術治療者;(2)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3)結腸炎、腹膜炎、臍炎、臍膨出、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4)菌血癥、嚴重的全身感染;(5)臀部或下肢血液循環(huán)障礙;(6)因各種原因放棄治療者。
兩組早產(chǎn)兒住院期間接受的治療方法均衡,如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使用抗生素抗感染、血管活性藥物,進行腸外營養(yǎng)支持等,置管均由取得新生兒科職業(yè)資格由責任醫(yī)生及護士共同操作。具體方法如下:
1.2.1 相關物品 選擇3.5 F-5 F臍導管(法國美德)1根(體質量<1.5 kg,使用3.5 F;體質量≥1.5 kg,使用5.0 F),無菌穿刺包1個,三通管、肝素帽1個及肝素生理鹽水等。
1.2.2 置管過程 參照《實用新生兒學》第4版[5],病房內紫外線和空氣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將患兒置于輻射臺保暖,仰臥位,給予密切的心電、呼吸監(jiān)護、血氧飽和度,測量劍突至臍根部的距離。適當制動患兒四肢,嚴格無菌操作,常規(guī)消毒臍部及周圍皮膚、鋪巾(以臍部為中心直徑10~15 cm),用無菌刀片在距臍部3~4 cm切斷臍帶,辨認臍靜脈(需在24 h內行置管手術)。置管前,使用無菌生理鹽水持續(xù)濕敷臍帶殘端。根據(jù)患兒體質量選取不同型號的導管,插管前將含有肝素的生理鹽水針筒連接臍靜脈導管,用止血鉗或無菌鑷子提起臍靜脈邊沿,與水平面呈60°向頭側逐步插入臍靜脈,導管向患兒頭部方向插入,插入深度為(患兒體質量×1.5+5.6+臍殘端長度)cm[6],回抽有血順利流出后,X線射線證實導管頭端位于膈肌上0.5~1.0 cm后進行靜脈輸液(若導管末端置于門靜脈內,可將導管外拔使末端位于3-4腰椎水平)。若導管位于膈下、肝臟靜脈、門靜脈或打折則視為置管失敗。
1.2.3 導管固定方法 (1)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荷包縫合膠布搭橋術,將導管與臍殘端縫合并固定,外敷無菌紗布,固定于胸腹壁。常規(guī)檢查患兒生命體征,靜脈輸液速度不低于1 mL/h。每4 h用1~2 mL生理鹽水脈沖式?jīng)_管1次,以防止管道阻塞[7]。置管后每天至少行臍部護理2次(安爾碘消毒),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患兒周圍循環(huán)改善情況,四肢皮膚水腫程度,每日、每班記錄導管外露長度,及時發(fā)現(xiàn)導管移位[8]。臍靜脈導管的留置時間一般為7 d,最多不超過14 d。因此,對于觀察組置管時間在14 d以上的患兒給予拔除臍靜脈置管。(2)觀察組:采用臍帶結扎包內帶有尾線的氣門芯套扎臍帶與導管,無需縫合,然后采用膠布搭橋式固定。導管固定后的護理方法同對照組。
(1)置管時間:從置入導管至拔出導管的總天數(shù)。(2)置管相關并發(fā)癥:統(tǒng)計兩組患兒置管期間發(fā)生脫管、移位、出血、感染的情況,相關診斷標準見文獻[7]。
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年齡、出生體重、基礎疾病、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的置管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脫管、感染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移位、出血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患兒置管留置時間比較
表3 兩組患兒置管并發(fā)癥比較[n(%)]
近年來,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及高齡產(chǎn)婦的增多,我國早產(chǎn)兒(尤其是低體重早產(chǎn)兒)的出生率明顯上升。在成功救治早產(chǎn)兒的過程中,需要輸注多巴胺、脂肪乳、高糖等刺激性藥物,迅速建立可靠的靜脈通道是一項重要的護理措施。常規(guī)靜脈輸液方式,在反復穿刺及藥物輸注過程中容易誘發(fā)患兒靜脈炎的出現(xiàn)[9]。臍靜脈置管術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應用于臨床以來,取得了突破性的發(fā)展。臍靜脈置管常用于危重患兒的治療,操作簡單,在搶救、復蘇新生兒及外周循環(huán)不良的危重新生兒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臍靜脈插管術已經(jīng)成為醫(yī)療機構的評審項目之一。但臍靜脈置管術是一項侵入性操作,可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置管并發(fā)癥。有研究[10]報道,臍靜脈置管并發(fā)中心靜脈置管相關的靜脈感染的風險較高。既往臍靜脈置管的固定中采用外科手術荷包固定,由于患兒的臍帶細小,操作困難,對施術者及護理人員的要求較高。
為了減少臍靜脈置管并發(fā)癥,促進患兒靜脈輸注的順利進行,本研究采用改良橡皮筋結扎固定搭橋法進行臍靜脈導管的固定。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外科手術荷包固定相比,該固定方法的脫管、移位、出血、感染的發(fā)生率降低,其中移位、出血的發(fā)生有顯著性差異(P<0.05)。姜春梅等[11]研究顯示,采用采用橡膠圈固定臍靜脈插管可顯著減少臍靜脈置管出血、移位的發(fā)生。本研究中,脫管與感染的發(fā)生率并未見明顯下降可能與研究的樣本量過少有關。采用橡膠圈固定臍靜脈插管一方面不用外科縫合,操作簡單宜行,降低了操作難度;另一方面,該固定方法采用膠布搭橋式固定在腹壁,避免了對導管的牽拉,而且絲線代替原有尾線纏繞使線的長度延長,纏繞周數(shù)增加,減少了滑脫和移位的風險。而常規(guī)的固定方法在患兒哭鬧或對患兒進行翻身拍背時,極容易造成留置導管的脫落。同時,由于常規(guī)的外科縫合固定方法使臍帶殘端暴露時間較長,感染的可能性會增加。而橡膠圈固定縮短了臍帶殘端暴露的時間,減少了感染的幾率。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常規(guī)外科手術荷包固定相比,改良橡皮筋結扎固定搭橋法延長了導管留置的時間(P<0.05)。這可能與該固定方法減少了置管相關并發(fā)癥有關。盡管改良橡皮筋結扎搭橋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臍靜脈置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延長了置管時間,但置管期間的導管維護、護理觀察工作仍然十分重要[12]。
綜上所述,臍靜脈置管中采用橡皮筋固定法能夠顯著減少導管移位及出血的發(fā)生,延長置管時間,且操作簡單,可提供有效的給藥途徑,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