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悅
人生到了晚年,很多老夫妻一路走來,感情路并不平坦。早些年,生活壓力重,且分開要面臨不小的輿論壓力,因而哪怕感情不好,也多是面和心不和地湊合著過日子。如今,日子好了,且沒有了顧慮,很多老夫妻也出現(xiàn)了白頭夫妻不到老的情況。特別是,很多恩愛的老夫妻,之所以最終選擇分開,原因卻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
沒有感情嗎?不見得。能在一起大半輩子,且曾經恩愛,光靠裝是做不到的。所以,感情是有的;但同時,矛盾也不少。這些所謂的矛盾,很多都是些雞零狗碎的小事。甚至在分開后,連當事人都忘了,當初是為什么而爭吵的。
那么,有了矛盾,該怎么辦?
有個詞兒,多數人都不陌生,就是同理心。易地而處,體會對方感受,從而找到調和矛盾的辦法。這也是很多人在面臨沖突時,所做的第一反應。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對方的想法,并未因此而有所改變。因此,在自認為懷有同理心的一方看來,對方自然是沒事找事,且缺乏解決問題的誠意。而一旦對方被扣上了這個帽子,當下次兩人再度面臨沖突時,自然誰也不肯退讓,長此以往,矛盾日積月累,分開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但有沒有想過,有時候不見得是對方太偏執(zhí),可能是自己沒有足夠的同理心?所謂的同理心,是指走進別人內心,理解他人的一種能力。對于很多人來說,同理心的作用,僅在于感受對方的感受。接下來,則是在理解感受后,試圖說服對方,改造對方。
感受對方,僅僅是一種工具;而說服對方,才是最終的目的。這么一來,這種同理心的潛臺詞再明顯不過:能理解你,但是對的一方還是我。這種帶有“但是”的同理心,最終往往會使得對方更加反感,從而走向同理心的反面。
怎么加重同理心呢?贊同對方,且不企圖說服對方。不指責,不說教,用同理心接住對方的情緒,美好的事情自然也就來了。很多老夫妻,一路走來,雖然磕磕碰碰,但每次磨合過后,卻比年輕時更恩愛。為什么呢?當事人常常就這么一句“和稀泥唄!”不較真,不鉆牛角尖,自然不會將自己置于與對方對立的位置上。同時,也更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這種心態(tài),說白了,也就是同理心。
對于老年夫妻來說,邁過了一道又一道的坎兒,也就更能明白,夫妻之間要白頭到老,同理心至關重要。而兩人一路走來,感情日漸深厚,其實也是逐漸加重同理心,不斷磨合成功的過程。
(摘自《當代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