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妮
【摘 要】文藝復興時期指的是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是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在歐洲發(fā)生的思想文化運動,表面上是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實際上是宣傳人文主義的思想,是歐洲歷史上非常重大的思想運動,傳播了自由平等理性等觀念,涉及到了哲學、藝術、文學、宗教、政治等各個方面,英國由于其特殊性,其文藝復興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具有顯著的特點,戲劇也正是英國文學和藝術復興的中心,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其創(chuàng)作充滿著屬于英國人文復興特點,同時在其排演劇目的劇場舞臺也與文藝復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我們可以從莎士比亞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看出英國文藝復興的特點。
【關鍵詞】莎士比亞;文藝復興;英國;劇作;舞臺形式
中圖分類號:J8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015-03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詩人、人文主義者,也是享譽世界的著名作家,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他的作品充滿著人文主義情懷,跟社會聯(lián)系緊密,語言運用生動,而莎士比亞本人也參與戲劇的排演,其演出場所和舞臺設計都充滿了英國文藝復興的特點,1985年到1592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生活,不僅擔任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伙人之一。
莎士比亞隨著英國時代的變化,其創(chuàng)作歷程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在伊麗莎白統(tǒng)治的1590年到1600年間。第二個時期是在伊麗莎白女王去世后,1601年到1607年。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其作品主要反映當時的社會矛盾。第三個時期是1608年到1612年,這段時間英國進入詹姆士一世統(tǒng)治階段,這一時期他主要創(chuàng)作傳奇浪漫劇,因此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僅是偉大的藝術作品,更是近代英國社會整體變化的歷史譜系。而文藝復興作為英國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思想運動,莎士比亞作為文藝復性的代表人物,更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貫穿著英國文藝復興的特點,因此,本文將要具體論述英國文藝復興的特點,并通過莎士比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具體分析其與文藝復興的聯(lián)系。
一、英國文藝復興的特點
英國是歐洲大陸上的一個島國,基本與整個歐洲大陸是一個相對隔離的狀態(tài),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最晚開始文藝復興運動,但英國文藝復興的力度絲毫不落后于其他歐洲國家。首先,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英國為沿海國家,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較快,商品經濟發(fā)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因此英國文藝復興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充滿著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的矛盾。第二,也是由于英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在中世紀英國與其他西歐國家相差甚遠,其他西歐國家因為長期處在教會的統(tǒng)治之下,深受黑暗的教會統(tǒng)治,人民與教會的矛盾是當時中世紀歐洲的主要矛盾,而當時西歐的宗教傳入英國時,被當?shù)氐谋就磷诮膛懦夂蛪褐?,因此西歐地區(qū)的教會并沒有占據(jù)英國的領地,英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一直是封建農奴制與人民之間的矛盾,涉及教會的部分相較于其他西歐國家比較少。英國在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開展了圈地運動,進一步加快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社會矛盾很快變成資本主義新貴族與封建勢力的矛盾,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第一個資產階級國家建立。資產階級本身自帶自由、平等的屬性,而商品經濟又十分活躍和開放,需要貿易溝通和往來。
以上所述的特點統(tǒng)統(tǒng)以文學藝術的形式展現(xiàn)在這一時期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演繹之中,其中最典型的作品有《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二、英國劇場中體現(xiàn)的人文主義特點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劇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公共或露天劇場。莎士比亞的戲劇都是在這樣的劇場中演出的。1956年到1624年,倫敦市至少建了9所露天劇院,因為城市的禁令,這些劇場都建立在城市的邊界,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可以來觀看演出??梢钥闯?,此時人文主義在英國已經十分盛行了,大家都本著人文主義精神,提倡人人平等,因此才有了不分階層都可以觀看的戲劇演出。
9所露天劇院中最著名的要屬莎士比亞所演出的“環(huán)球劇場”,該劇院為升起的舞臺,主舞臺是向前深入開放的庭院,而不是傳統(tǒng)的臺口式舞臺,舞臺中心是表演區(qū),能在短時間之內變?yōu)槎鄠€不同的地點,如宮殿的房間、臥室、街道、戰(zhàn)場等。當一群人離開舞臺另一群人進入的時候,通常標志著場景的變化,有時會有人宣布他們在哪里。其他時候,演員在行動中交代地點,舞臺的地板是活動的,升起的主舞臺后是景屋,即化妝室,觀眾們在庭院的三面觀看演出,圍繞庭院的是三層封閉的樓座,舞臺后部有提供入場退場的門,還有兩層可以演出陽臺場面的戲,這個時期非常重要的舞臺特色就是表現(xiàn)陽臺場景的上層表演區(qū)。最經典的“陽臺”戲莫過于莎士比亞的經典巨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在第二場中羅密歐與朱麗葉愛上了彼此,在陽臺上訴說心意,舞臺黑暗,背后月光閃閃,兩個年輕人身上散發(fā)著愛的光芒,體現(xiàn)了極強的個人特色與浪漫主義氣氛,在那時兩個主人公就是舞臺的主體,而我們歌頌的重點不是家境、背景,而是令人稱羨的愛情,非常符合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的特點。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都在強調回歸人的本體,尊重人的欲望,而《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就是兩個人對于愛情欲望的狂熱追求,沖破家族時代爆發(fā)出來,勇敢沖破固有的體制,因此這也是文藝復興的一大特點。
回歸到舞臺本身,上層和下層舞臺表演的結合在當時社會是一大創(chuàng)舉,也屬于當時歐洲的先鋒勢力,開放的庭院式劇場構造,體現(xiàn)出一種開闊、開放自由的風格,這正是文藝復興時期崇尚人文主義的重要內容,人人都追求自由平等,與古羅馬時期半圓封閉式的劇場相比起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劇場設置更為開闊,不限制階級等級,都可以成為戲劇的觀眾,不僅擴大的戲劇的受眾和影響力,同時也能夠體現(xiàn)當時社會人文主義盛行。
莎士比亞在此階段創(chuàng)作的戲劇場面宏大,視覺沖擊力強,關于宮廷的劇本更是比比皆是,像《哈姆雷特》《李爾王》等。有趣的是,同樣作為戲劇高峰的中國元代,在當時的戲劇演出舞臺也屬于露天開放式的,而對于中國歷史時期,元代也的確處于一個相對開放的狀態(tài),因此可以看出社會的開放程度直接影響著文藝作品以及其呈現(xiàn)形式的方式的不同。兩者的舞臺基本類似,露天、木制、圓形、 高出地面、三面看臺。但是因為兩國文化的差異,事實上在元代,戲劇演出中舞臺搭建和布景都相對比較簡陋,元朝的舞臺基本也沒有什么布置,如同今天的京劇舞臺。地點在農村和城鎮(zhèn)的廟臺,在城市有固定場所——勾欄。元雜劇家杜仁杰的《莊家不識構闌》對元代勾欄進行了描述,鄉(xiāng)巴佬進城逛劇院,說“要了二百錢放過咱,入得門上個木坡,見層層疊疊團坐。抬頭覷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覷卻是人旋窩。見幾個婦女向臺兒上坐。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莎士比亞在環(huán)球劇場上演了著名的戲劇作品《哈姆雷特》,在這部劇演出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英國文藝復興的特色,據(jù)歷史記載:“1600年倫敦某個下午早些時候,人們從城市的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泰晤士河北岸,等待船把他們渡到南岸,大家紛紛趕去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p>
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是在有足夠穩(wěn)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支持之下才會有較為繁盛的文化環(huán)境,群眾才會有較強的文化意識,由觀眾對于莎士比亞戲劇的關注和喜愛也可以看出當時英國戲劇的繁盛,就好像意大利的繪畫與雕塑一般,人們對于戲劇充滿著狂熱的熱情,事實上是人們對于享受和娛樂的追求,這種與禁欲主義相對的觀點恰恰是當時文藝復興所提倡和宣揚的,可見在當時英國社會,不僅是一些先鋒人士有了人文主義的觀念,就是英國社會中的普通群體對于這段時間的思想運動也尤為深刻。
“兩點整,演出開始了。舞臺上出現(xiàn)了城堡的矮墻,兩個哨兵在城墻上巡視。接著哈姆雷特出場,討論關于鬼魂的事,鬼魂出現(xiàn)后消失。此時舞臺換景,場景轉為城堡內部,演出中充滿了變化和轉換?!?/p>
由于當時露天舞臺靈活性的設置,因此,才能夠實現(xiàn)這些豐富的場景轉換,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由于文藝復興的影響,社會開化程度十分開放,形成了如此有特點的特殊歷史產物。
三、莎士比亞劇作中人文主義特點
因為時代的影響,莎士比亞在劇作上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同時有著很強的近代化氣息,非常符合當時英國社會文藝復興的特點。莎士比亞的四大戲劇之一的《威尼斯商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威尼斯商人》講述了一個猶太人跟一個欠債的人之間的故事,猶太人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簽了欠條,執(zhí)意要法庭判處安東尼奧割一磅肉給他,無論周圍人如何勸說,夏洛克都堅持己見,后來這件事被機智的女法官用計謀解決了。很多人在解讀這部作品時都認為,這部劇是對猶太人的丑化,是對人性丑惡的抨擊,但事實上,莎士比亞的這部作品充滿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氣息,同時也包含著濃濃的人文主義情懷,提倡人人平等。莎士比亞以一種十分含蓄的方式,表達了對于社會中種族歧視的不滿,借用夏洛克的臺詞發(fā)出對于世界的控訴。
夏洛克:拿來釣魚也好,即使他的肉不中吃,至少也可以出出我這一口氣.他曾經羞辱過我,奪去我?guī)资f塊錢的生意,譏笑著我的虧蝕,挖苦著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壞我的買賣,離間我的朋友,煽動我的仇敵;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為我是一個猶太人.難道猶太人沒有眼睛嗎?難道猶太人沒有五官四肢、沒有知覺、沒有感情、沒有血氣嗎?他不是吃著同樣的食物,同樣的武器可以傷害他,同樣的醫(yī)藥可以療治他,冬天同樣會冷,夏天同樣會熱,就像一個基督徒一樣嗎?你們要是用刀劍刺我們,我們不是也會出血的嗎?你們要是搔我們的癢,我們不是也會笑起來的嗎?你們要是用毒藥謀害我們,我們不是也會死的嗎?那么要是你們欺侮了我們,我們難道不會復仇嗎?要是在別的地方我們都跟你們一樣,那么在這一點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個猶太人欺侮了一個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樣表現(xiàn)他的謙遜?報仇。要是一個基督徒欺侮了一個猶太人,那么照著基督徒的榜樣,那猶太人應該怎樣表現(xiàn)他的寬容?報仇。你們已經把殘虐的手段教給我,我一定會照著你們的教訓實行,而且還要加倍奉敬哩。
這段臺詞是由劇中“冷血的”夏洛克口中所控訴出的,可以從這段臺詞中看出,當時英國社會中的確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大家對于猶太人或者黑人的歧視都十分嚴重,這與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人人自由平等的觀念相悖,這也是文藝復興想要追求的一種真正的精神境界。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部劇中充滿著英國文藝復興的特點,也就是資本主義的精神,正是因為資本主義在英國迅速發(fā)展,英國海上貿易也十分發(fā)達,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社會存在著這么一大批商人,尤其是貿易方面的商人群體,莎士比亞在選材上就直接反映出英國社會當時的社會特點,也形象反映出英國文藝復興與其他地區(qū)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資本主義的繁盛以及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同樣,在這種情況之下作品也能夠反映出一些資本主義思潮,因為文藝復興對于人的地位大大提升,其實在最后,法官的判決是站在人情的角度上耍了“小聰明”,并不是真正依據(jù)法律辦事,這樣的小細節(jié)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人的權利過大之后會凌駕于法律之上,因此故事的結尾事實上非常值得人們思考,這樣利用法律漏洞的行為完全站在“人”的角度,這樣的情況是否真正符合社會公平。同時資本主義往往跟金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唯利至上的觀念是值得社會大眾關心和深思的,這樣的作品深刻體現(xiàn)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獨特的一面。
再看莎士比亞的另一部名劇《哈姆雷特》,這部巨作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在其個人創(chuàng)作期的第二階段,伊麗莎白女王死后,此時英國政治陷入了混亂之中,這樣的時代狀況也大大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但不變的是對于文藝復興精神的貫穿和對于社會的關注,英國文藝復興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社會階級矛盾,是新興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矛盾,這也體現(xiàn)在伊麗莎白女王死后的一段時間,政局混亂,人民陷入苦海之中。這時,這部曠世悲劇講述了關于生存和死亡的內涵,生存的是對于人人自由平等的追求,對于人文主義的追求,對于新時期的追求,而腐朽的封建專制必會隨著時代的流失而死亡消逝。
哈姆雷特是一個具有軟弱性的人,他總是躊躇和憂郁,有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躊躇和猶豫使得他錯失了太多機會,而哈姆雷特精神很像當時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精神,而他的軟弱也代表著資產階級身上的一些特定的軟弱性,這種軟弱性尤其在英國社會得以體現(xiàn),英國在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之下,導致英國國民對于國王和君主有著極強的依賴性,這樣的依賴性使得君主在英國長期存在,在光榮革命后,英國本該徹底走向資本主義道路,但因其軟弱性,出現(xiàn)多次政局混亂的狀況,這也是英國文藝復興獨有的特點。
《哈姆雷特》是一部抗爭封建勢力的劇作,最后所有人都死亡了,正如哈姆雷特在劇中思考的一樣“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死亡的只是個體,但是傳承下去的抗爭精神深深刻印在人們心中,這也是文學作品最有魅力的地方,它可以永恒留存在人們心中。
四、結語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其劇作與文藝復興的精神息息相關,同時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受時代影響深刻,因此其作品中蘊含著英國文藝復興獨有的特點,值得我們研究學習。英國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其文藝復興開始較歐洲大陸晚,但是成為了文藝復興的重要陣地,在遠離宗教的黑暗之下,與封建體制相對曖昧的關系使得英國人民對于社會的思潮看法非常與眾不同。
藝術本身來源于生活,因此此時的藝術作品也都帶有英國本土的特色,在文藝復興的大思潮下,英國進行著一場與眾不同的思想運動,結合英國自身的特點,以戲劇為主要形式,以莎士比亞為領軍人物,用作品去反映生活、滲透思想,讓作品中充滿著近代化的氣氛、資本主義的氣息,以及與封建統(tǒng)治者之間的強烈矛盾,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僅可以稱為極佳的藝術作品,更是可以窺視歷史的史詩巨作。
參考文獻:
[1][美]埃德溫·威爾森,阿爾文·戈得法布.戲劇的故事[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
[2]張俊芳.論英國文藝復興戲劇中的近代觀念——以莎士比亞戲劇為例[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05):115-118.
[3]羅志祥.元朝與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舞臺管理之比較[J].戲劇文學,2013,(11):124-127.
[4]張翅.淺談英國文藝復興戲劇中的近代觀念[J].戲劇文學,2016,(07):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