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瑩
摘 要:“教學做合一”是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立的教育理論,即把“教學做”看作是一體,“做”是核心,主張在做中教,在做中學。“教學做合一”對新課程的實施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對新課改更是有著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陶行知;教學做合一;小學數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1-098-1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論”三個基本觀點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它強調要在做中學、做中教,做是教和學的中心,脫離了做的學和教,都是沒有質量的?!敖虒W做合一”要求教育應該走出校園,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動手發(fā)現,主動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
一、“授人以漁”,教師從做中教
在傳統教育中,學生就像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無需思考,全盤接受。當然,這種教育模式也曾有過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需求的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fā)展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統一。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線段》時,教師在課前給每一位孩子都分發(fā)了一根線,然后在課堂伊始,教師提問,“怎樣知道誰的線長,誰的線短”,讓學生同桌之間比比看。根據已有經驗以及孩子們爭強好勝的心理,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想到把線拉直了,再去比較長短。這樣一來,教師無需多說,“線段”的概念也就很順利地在孩子腦海中扎根了。
再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課時,我組織學生四人一組觀察杯子,使每個學生都有序的從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進行觀察。之后,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1.在不同位置看到的杯子形狀一樣嗎?分別是什么樣的?2.從左邊和從右邊觀察到的杯子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對于學生來說,通過主動動手操作、探索得到知識,遠比被動接受知識,更直觀、更清晰、更容易掌握。數學是和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因而教師要經常給學生提供親自參與活動的機會?!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不妨適當的把手放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自主探索,嘗試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知識。
二、重視活動教學,學生在做中學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活動的過程,數學是“做”出來的。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為主的發(fā)展階段,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積極創(chuàng)設條件,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操作過程中發(fā)展思維,養(yǎng)成仔細觀察、認真分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實踐能力。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動,都是他們的心頭好。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一課時,我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實物,創(chuàng)設游樂園情景,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的活動,發(fā)現這些圖形有哪些特點,再進行小組交流,并且嘗試在身邊找一找,讓學生對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有具象直觀的感受。
再如,蘇教版一年級下“認識人民幣”單元,在認識了人民幣后,我們在教室里開辦“小小商店”。用課桌擺成貨架,擺上孩子們喜愛的商品,明碼標價。然后,讓孩子分別扮演售貨員和客人,“客人”買東西,付錢,“售貨員”負責準確地找給客人零錢。通過活動,學生不僅對元、角、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能夠更為靈活地、合理地選擇人民幣付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自己“做”數學,才能使他們在探索活動中,“發(fā)現某個對象的某些特征或與其他對象的區(qū)別聯系”,獲得知識,同時,理解和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并逐步提升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聯系生活實際,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生活教育的內容”。很多知識都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它們來源于生活,最終也服務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把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的巨大魅力。
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在學習了《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后,我?guī)е鴮W生走出教室,走到操場,以小組為單位,自選一個地點,利用自制的方向盤來觀察,并記錄出所在觀察點的四面八方各是什么。由于各小組的觀察點不一樣,觀察出的結果也各有不同。學生在不斷變換觀察點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到,觀察地點不同,觀察到的事物也就各不相同,更清晰地感受到物體間的位置是相對的。
在這樣的數學活動中,學生經歷、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又發(fā)展了動手、觀察、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時還體會到了探究數學的樂趣,何樂而不為?
再如,在學生學完《認識平面圖》后,我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一張以自己家為中心的簡易地圖,并在課上給其他同學介紹自己家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對于這一次的作業(yè),學生們情緒高漲,繪制的地圖十分詳細;在交流時,也十分積極。通過動手做一做,學生們對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也感受到了方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數學是一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科,數學的學習也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因此,我們要以“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地讓他們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師要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做中教”,讓學生在“做中學”,引導學生到現實生活中去發(fā)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數學問題,真正做到聯系生活,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