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操作對于臨床治療時必不可少的,其對于患者的治療具有積極作用[1]。其對于改善患者的失血狀態(tài)有積極作用,一般情況下,失血過多的患者常常會有血液循環(huán)受阻、面色發(fā)白、頭部缺血等癥狀,對其進行輸血操作,能夠有效的緩解其臨床癥狀[2-3]。為了確保臨床輸血治療的有效性,需要輸入輸血相溶的血液,故此,需要對其進行交叉配血實驗。在以往的交叉配血實驗中,大多使用鹽水法進行配血,但這只能檢出IgM抗體,而無法檢出IgG抗體,所以會存在一定的漏診情況,無法達到交叉配血的實際要求[4]。故此,使用鹽水進行交叉配血實驗有可能導致患者病情加重,使其發(fā)生更大的危險。低離子聚凝胺技術是一種準確率較高的檢驗方法,其能夠較快的檢測出IgM抗體、IgG抗體,且其具有相對較高的穩(wěn)定性與靈敏度,能夠有效的減少溶血反應的發(fā)生幾率,提高輸血治療的安全性,可以在臨床輸血治療中更為廣泛的應用[5-6]。為研究低離子聚凝胺技術在輸血檢驗交叉配血中的臨床效果,本文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進行數(shù)輸血治療的120例患者進行研究,現(xiàn)將具體的研究情況敘述如下。
抽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進行數(shù)輸血治療的12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應用數(shù)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分為常規(guī)組60例、研究組60例。常規(guī)組有男29例,女31例,其年齡為20~53歲,平均年齡(36.65±5.89)歲;文化程度為小學、初中或中專、大專及以上的分別有9例、36例、15例;其中,患者病程為2~25個月,平均病程為(12.65±4.07)個月。研究組有男31例,女29例,其年齡為21~54歲,平均年齡(36.47±5.12)歲;文化程度為小學、初中或中專、大專及以上的分別有10例、36例、14例;其中,患者病程為2~26個月,平均病程為(12.89±4.09)個月。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其臨床資料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患有嚴重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及傳染性疾病者。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性的鹽水法來進行交叉配血實驗,方法為:使用靜脈采血的方法采集受血者的4 mL血液,將采集到的血液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機的轉運速度設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為2分鐘。分離出其中的血清,調配出濃度為2%的紅細胞鹽水懸液。同時將供血者的血液進行同樣的處理,調配出2%的紅細胞鹽水懸液。把受血者的血清以及供血者的紅細胞鹽水懸液放在試管中,記為①號試管。把供血者血清和受血者紅細胞鹽水懸液放入另一試管中,記為②號試管。在1號試管中滴入一滴受血者血清和一滴供血者紅細胞鹽水懸液,并將其混合;之后在②號試管中滴入一滴供血者血清和一滴受血者紅細胞鹽水懸液,并將其混合;之后進行離心處理1分鐘,離心機轉速設置為1 000 r/min。處理后若是紅細胞處于凝結狀態(tài)則結果為陽性,若是消失則結果為陰性。
研究組采用低離子聚凝胺技術方法進行檢測,方法為:使用靜脈采血的方法采集受血者的4 mL血液,將采集到的血液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機的轉運速度設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為2分鐘。在①號試管中滴入受血者的2滴血清+1滴濃度為4%的供血者紅細胞懸液,在②號試管內滴入供血者的2滴血清+1滴濃度為4%的受血者紅細胞懸液。在①號和②號試管中分別加入0.7 mL的低離子介質以及兩滴polyhrene試劑,分別進行混合處理。之后進行離心處理11 s,離心機轉速設置為3 500 r/min。倒掉處理后的清液,留下試管底部約0.1 mL的殘夜,并把2滴解聚液分別加入①號和②號試管中,若是出現(xiàn)試管中出現(xiàn)凝集現(xiàn)象且在1分鐘之后消失則記為陰性,若是出現(xiàn)凝集現(xiàn)象且未消失則記為陽性。
(1)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檢驗中的陽性率,陽性率=陽性檢出例數(shù)/總例數(shù)[7]。(2)觀察兩種檢驗方法準確率,準確率=準確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8]。
本次研究所獲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統(tǒng)計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 [例(%)]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若P<0.05,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常規(guī)組檢出2例陽性,陽性率為3.33%,研究組檢出9例陽性,陽性率為15.00%,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04 1,P<0.05)。
見表1可知,研究組的穩(wěn)定性、準確率、靈敏度分別為95.00%、98.33%、96.67%,均高于常規(guī)組的80.00%、81.67%、78.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交叉配血是臨床上確認是否能夠輸血的主要依據(jù),其方法主要是將供血者與受血者的血清、紅細胞液進行混合處理,觀察是否具有凝集反應[8-10]。在一般交叉配血實驗中有主實驗和副實驗兩種,主實驗是通過受血者的血清與供血者的紅細胞懸液為實驗依據(jù),其又叫做直接配合,副實驗主要是通過供血者的血清與受血者的紅細胞懸液為實驗依據(jù),其又叫做間接配合[11]。
表1 比較兩組檢測方法的穩(wěn)定性、準確率以及靈敏度 [例(%)]
臨床上進行輸血檢驗方法較多,如凝聚胺法、微柱凝膠檢測法、鹽水法、抗球蛋白法等[12]。鹽水法操作較為簡單,成本較低,但其耗時較長且誤診率較高,無法檢查IgG抗體[13]。聚凝胺主要是通過多聚季銨鹽中的高價陽離子產(chǎn)生的正電荷中和紅細胞表面唾液酸所帶的電子產(chǎn)生凝集反應,進而低離子溶液能夠降低紅細胞的電位,加強抗原體之間的引力,并加強抗原體的反應,在經(jīng)過離心處理后產(chǎn)生的特異性免疫凝集會長時間存在,非特異性凝集能夠被解聚液所消除,通過這種原理可以檢驗出兩種血液是否具有溶血反應[14]。低離子聚凝胺技術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且其成本較微柱凝膠檢測法更低,耗時較短,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以廣泛的應用于交叉配血檢驗中。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陽性檢出率為15.00%,高于常規(guī)組的3.33%,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穩(wěn)定性、準確率、靈敏度依次為95.00%、98.33%、96.67%均高于常規(guī)組80.00%、81.67%、78.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在交叉配血檢驗中,使用低離子聚凝胺技術能夠有效的檢出配血情況,減少誤診率,且其穩(wěn)定性、靈敏度更高。
綜上,低離子聚凝胺技術在輸血檢驗交叉配血中臨床應用效果較佳,能夠有效的提升陽性檢出率,且其靈敏度、穩(wěn)定性較高,更為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