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洮舟
記得第一次,我在四圍漸合的傍晚,匆匆劃過了鄂爾多斯的邊緣。車窗外,城市在半暗的黃昏和半明的燈火里,隱沒了真實的輪廓。腦中切換著諸如“小香港”“空城”等媒體報道的城市形象,身后的鄂爾多斯已遠遠遁去。
心緒跳躍,沒有專注的思想。兩束光拖著一輛車,沖進無邊的昏暝,天地沒了清晰的分際。夜把大漠草原,糅合成了一道謎。在疾馳的夜圍里,隱隱意識到,這不是一片平凡的蒼野。黑夜掩蓋不住粗糲遼闊的草原下,那幾欲蓬勃而出的底蘊。里程碑一個個消失在身后,我努力搜尋著,同樣消失在時間身后的故事。
心中凜然一動,我抬起頭來暗呼,是他。幾乎在同時,遠遠地,路邊迎來一個鐵質(zhì)交通牌,上面寫著“成陵”二字。是的,就是他,成吉思汗。我暗暗感到震動。這腳踏的土地,在我眼中隔著一層紗的鄂爾多斯,就是他一生的終點。
“成陵”鐵牌一晃而過。夜色如鉛壓頂,北方大地陷入了混沌。
第二次去鄂爾多斯,它是我一趟參會旅行的終點。時隔多年,早已沉寂的震動,又在心中如鼓擊敲。我即將靠近的,是一個草原的兒子,更是一個3300萬平方公里的帝國與它的締造者。當然,令人神往的不只是一個英雄的歷史,還有在他的英雄長戈下,這個世界在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上發(fā)生的那些文化與精神的碰撞和交融。歷史的創(chuàng)造如果缺失了文化的緯度,它便構(gòu)不成歷史完整性,只能算作一段烽煙四起的過往。蒙古帝國在世界的建立除了攻城略地,更多的是完成了對征途多個民族國家在精神文明上的解構(gòu)重組,時至今日,這一影響仍在延續(xù),依然被鑲嵌在萬千人心中,在廣袤的中亞細亞薪火相傳。
而這一切的原點,都是成吉思汗。
在進入鄂爾多斯之前,多少做了功課。鄂爾多斯,意為“眾多的宮殿”,這個地名,也是源于成吉思汗的一個典故。相傳成吉思汗率大軍南下攻打西夏,途經(jīng)河套地區(qū)時所乘馬匹受驚,成吉思汗被摔下馬背,自此落下傷?。硪环N說法是,成吉思汗在西征西夏途中圍獵受傷)。成吉思汗心有所感,駐足打量,發(fā)現(xiàn)這是一片“花角金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xiāng),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發(fā)老翁享樂之邦。”他隨即口諭:“我死后便葬于此處?!?/p>
當然只是傳說,成吉思汗作為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真正看重的,可能是鄂爾多斯具備的樞紐關(guān)塞意義的地緣位置:鄂爾多斯位于黃河幾字彎河套腹地,地處現(xiàn)在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西北東三面黃河環(huán)繞,南臨古長城,毗鄰晉陜寧三地。水草肥沃可養(yǎng)生息,與多地近鄰可利戰(zhàn)事,出可用奇兵,退能迅速固守,修筑壁壘。
1227年,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在六盤山下的清水縣(今甘肅境內(nèi))舊傷不治,英雄折戟,終年66歲。部將遵循遺愿,將他運回了河套地區(qū)。大地埋新骨,自此英雄黃土兩相眠。成吉思汗戎馬一生,樹敵眾多,陵寢新砌,自然需要護陵人,蒙古眾多部落中有一鄂爾多斯部落接受委派,駐地守陵。久而久之,鄂爾多斯遂成地名。當然,因為蒙古族的“密葬”傳統(tǒng),成吉思汗真身葬于何處迄今仍是世界之謎。深埋在鄂爾多斯的成陵白宮下的,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弓刀,之外,還有一個英雄最后的意愿向往。
草原天幕低垂,烏云欲墜,落在青石板上的雨滴,疏密有致,仿佛倒置了夜空的繁星。一陣急風,雨被吹走了。我站在廣場,與一座石質(zhì)“蒙古包”無言相對。它黃頂青瓦,主殿呈淺棕色,左右兩邊各牽出一座偏殿,兩排漢白玉雕欄如積落在殿前的雪,排在正偏三殿之前,清冷如草原的天。遠遠望去,那白色柵欄之后,一大牽兩小,宛若并坐的三個蒙古包。
這就是成吉思汗陵。
我踏上臺階,進入了正殿,高聳的成吉思汗雕像擋住了視線。他巋然端坐,凝視遠方。順著他的目光,我回身一望,大殿的門外是茫茫的草原,草原上散布著他的族人,還有叢叢的敖包和遍地的牛羊。
遠近而來的拜謁者們虔誠地撲倒在石像下面,此起彼伏。金盞酥油燈點點閃爍,長燃不熄八百年,指引照亮著一個民族的前方。蒙古人,已將成吉思汗奉為靈魂。抑或者,是成吉思汗把強健的靈魂注入了一個民族的肌理。世人盡皆稱道的,是他留下的那份曾經(jīng)震驚世界的帝國榮光,卻忽略了他真正惠及于后的,是一個民族可以恃之前行的文化發(fā)端。
比如蒙古文字。
有記載,蒙古族誕生于斡難河流域之時,本來是沒有文字的,記事傳令都是沿用刻木結(jié)繩的古老傳統(tǒng),或借用其他民族文字。1204年蒙古人滅乃蠻部,俘虜了乃蠻國師畏兀兒人塔塔統(tǒng)阿。塔塔統(tǒng)阿雖然被俘,卻依然保存著故國印信,以示絕不忘本。這反而得到成吉思汗的賞識,因塔塔統(tǒng)阿精通畏兀兒文字,遂命他在畏兀兒文字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制蒙古文字,并使其掌管蒙古國文書印信,教授太子、諸王修習畏兀兒文字以書寫蒙古語。文化上的包容,用人上的大度,是成吉思汗帝國崛起的重要因素。
從那一刻起,歷史分流,蒙古人進入了有文字時期。
發(fā)展到今天,蒙古文在原有的畏兀兒體古蒙古文基礎(chǔ)上,有了很大的改良。無源則無流,溯及根源,成吉思汗借文造字,文化血脈自此源遠流長,這才是破天荒的創(chuàng)舉。
城市的街道,像一個身著新裝的老人,修整的衣衫里,散發(fā)著掩藏不住的滄桑。一座淺棕色的方形建筑切出一角位置,靜靜坐落在鄂爾多斯小雨漣漣的下午。這座四方的建筑,就是“蒙古秘史博物館”。風云三尺弓,春秋一支筆,盡括其中。筆墨立于幾案,刀弓藏在筆尖。
博物館里,《蒙古秘史》被印被刻,或制成匾額懸掛在整間寬闊的展室內(nèi),一框一框如列方陣,框內(nèi)一行一行似持刀引弓,嚴陣以待;或被印在天藍色的布幡上,布幡彎曲成弧形,如天穹藍蓋,護擁著綠色的草地;或浮刻于灰白的石柱,根根矗立,像執(zhí)戟的戰(zhàn)士,守護著冬天的草原……
《蒙古秘史》從成吉思汗遠祖起筆追述,一直寫到了窩闊臺汗十二年止。全書共分十二卷,體例雖是編年體,卻以小說、詩歌的手法,生動雋永地再現(xiàn)了十二到十三世紀蒙古游牧社會在政治、經(jīng)濟與軍事活動上的變化。它既是史,也是詩。自蒙古鐵騎把蹄印踏遍大半個歐亞大陸以來,世界學術(shù)界研究蒙古史都離不開它的存在。在蒙古族文學蔚為壯觀的今天,它是起點與基石。對蒙古族而言,它是立史之根,修文之源。
作家張承志曾寫過一篇散文《掩卷追懷亦鄰真》,文中述及蒙古史研究泰斗亦鄰真先生和其蒙古史研究文章《元朝秘史及其復(fù)原》,因?qū)I(yè)性太強,雖讀卻無多少消化能力,但自此卻將亦鄰真先生和其文隱約記在了心里。后尋得此文的一些節(jié)選,粗粗了解了《蒙古秘史》的一些邊角常識。
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蒙古秘史》本身就是一個謎。它無作者人名,學術(shù)界認為不是一個人撰寫的,而是在不同時期由不同作者合撰成輯。成書年代也沒有統(tǒng)一定論,只在書末淡淡留下一筆“大聚會,鼠兒年七月”及一行長長的音譯地名。按時間推算,可以是1228年7月,也可以是1240年7月,如果是1228年,便可理解為成吉思汗歿后一年開始動筆。成吉思汗殞歿,是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以此契機,作為修史的開端,似乎更在情理。當然,這只是文學化的感性理解。
《蒙古秘史》成書以來,一直秘藏于元大都國史院,是一般人無法接觸的圣典,“秘史”二字也即秘不示眾之意。直到元朝覆滅后,才輾轉(zhuǎn)流入明人之手。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翰林院四夷館翻譯此書,原文畏兀兒體的《蒙古秘史》,被火原潔與馬沙懿黑二人以漢字讀音翻寫出來才得以保存。原版《秘史》,卻在歷史滄桑中遺失不見。今天的蒙古文版《蒙古秘史》,就是從漢字讀音的基礎(chǔ)上還原出來的。
“火原潔”與“馬沙懿黑”這兩個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身居翰林院四夷館,表明他們負責整理域外文化部分。域外文化,自然需要涉及外邦文字,那么里面的官員,如果不是精通外文,就必定是外邦來華入仕者。為此我請教了語言專業(yè)的學者,詢問這兩個名字的出處含義。最終得知,“火原潔”為波斯語,最初是波斯薩曼王朝的官職名稱,從十世紀以后被伊斯蘭蘇菲派接受,用來特指教主和其家人,意為“領(lǐng)袖”。查閱史料,發(fā)現(xiàn)這個名詞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有不同音譯,如元代文獻碑記中多譯成“火者”,明代文獻中為“火者”“火原潔”“華者”,清代多譯成“和卓”“霍加”“禾加”等,現(xiàn)在的中文音譯為“華哲”,依然專用于伊斯蘭教蘇菲派老人家身上?!榜R沙懿黑”為阿拉伯語復(fù)數(shù)名詞,意為“長老們”,中文音譯也作“曼沙伊黑”。
綜上可以推斷,火原潔和馬沙懿黑的身份,是元朝時來華的中亞或西亞人。元朝覆滅后,他們作為特殊人才,被招進明朝四夷館,負責典籍修撰。當年阿拔斯王朝的百年翻譯運動,保存延續(xù)了西方文化的命脈。火原潔與馬沙懿黑音譯《蒙古秘史》,同樣起到了為異族文化存亡續(xù)斷的作用。
當然,深入的考察,需要嚴謹?shù)膶W術(shù)去完成。我的推斷,只是基于蛛絲馬跡上的聯(lián)想。
事情的源頭依然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以冠絕天下的武功,遮蓋了他在文治上的遠見卓識。如果令塔塔統(tǒng)阿創(chuàng)制文字是在干涸的蒙古高原挖掘了一眼泉,那么《蒙古秘史》就是這眼清泉中流出的第一脈活水,長流不竭八百年,它無聲地滋養(yǎng)了蒙古人民的精神氣質(zhì),讓一個民族的過去有了來處,未來有了憑據(jù)。
八月末的鄂爾多斯,數(shù)日不見艷陽天,陰郁的秋季,逢雨便成冬。我徘徊在周邊的草原牧場,足踏著寥廓的蒼涼。鄂托克、烏審旗、詩歌林,令人憂傷的長調(diào)和淳樸壯碩的蒙古漢子,都帶著難以名狀的歷史感,給人以深深的心靈撞擊。
滄桑八百年,龐大的帝國榮光已成后世人心的追想和博物館里綠銹斑駁的馬鐙刀弓。王圖霸業(yè),盛世功名,都腐朽了。在時間的激流里,沒有一段恒定的止水。揚鞭立馬挽弓,氣吞萬里如虎,終須英雄遲暮,深眠一堆黃土。這是萬物的常道。
不朽的,唯有照耀后人的精神遺留。它如一個光源,在時間的虛空里逐漸發(fā)散,四野漫漶,最終給一個馬上的天下,照亮了一方暗室,擺放了幾張桌案,研磨了數(shù)池墨香,讓勁馬草原變得袍帶舒緩,步履從容。生前身后多少事。要我說,這才是多民族歷史敘事中,少數(shù)人的勝利。
在鄂爾多斯所轄烏審旗的邊郊小鎮(zhèn),藏著一個民間的圖書館,館內(nèi)萬余冊藏書,全是蒙古文的古籍新著,當?shù)厝朔Q之為“書敖包”。敖包是蒙古族祈禱祭祀所在,以書砌成敖包,自然是對文化的祭祀祝禱。從成吉思汗借文創(chuàng)字,到“書敖包”里書籍豁厚,一個民族在精神上的成長路線,從發(fā)光的一點,漫布了整個草原。
“書敖包”上幡旗飄揚,我佇立一旁舉目四望,鄂爾多斯大地蒼茫,視野盡頭,草原與天空合成一線,灰蒙蒙如墨渲染。
那里,正是英雄的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