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春梅
摘 要 古詩的習得可以提高中小學生的各種能力及素質,它能深刻了解歷史,陶冶情操,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個性品德,并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精于寫作。教師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訓導學生:(1)了解時代背景;(2)了解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及思想;(3)精讀作品的本身;(4)批判地繼承吸收。
關鍵詞 古詩;誦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7-0181-01
經(jīng)典詩文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誦讀古詩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推薦小學階段必背古詩75首。怎樣教學生讀這些經(jīng)典詩文?我的經(jīng)驗是古詩要“四讀”。
一、讀詩題觀大意
這75首古詩多數(shù)題目相對簡單,朗讀詩題就已經(jīng)知道古詩要寫什么。《風》、《蜂》、《詠柳》,題目簡單明了,讀詩題就能明確作者是要寫什么。有的詩題概述了詩人要寫的事件,如《芙蓉樓送辛漸》、《江畔獨步尋花》;有的詩題表明了作者的心境,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憫農(nóng)》;有的表達了自己的感慨,如《春夜喜雨》、《觀書有感》;有的則告訴了讀者寫詩的背景,如《尋隱者不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讀詩題,不僅僅是告知學生我們要學什么詩,而是要通過詩題,向學生傳遞一種關于這首詩的信息。所以讀好詩題,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意,不能一帶而過。
二、讀詩句解句意
古詩是要朗朗成誦的?!豆沤駡D文集成·學行典·訓學齋規(guī)》云:”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讀詩首要讀正確,特別是古詩中的多音字、通假字,誤讀了,勢必導致誤解。如《敕勒歌》詩中“風吹草低見牛羊”,“見”同“現(xiàn)”的音和義。《長歌行》詩中“焜黃華葉衰”,“華”音義都同“花”,“衰”詩中讀“cuī”,意思是凋謝,凋零。
再讀準確停頓。古人寫詩是要求平仄的,所以古詩是有節(jié)奏,有韻律的。準確停頓,適當換氣,才能讀出詩的抑揚頓挫,讀出詩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來。
反復朗讀,熟讀成誦。《朱子語類》云“書只貴讀,讀多自然曉”。讀得熟了,不懂的自然就懂了,已經(jīng)懂的,越讀越有味了。
三、讀詩人悟詩情
觸?生情,作者總是有感而發(fā)。讀詩悟情,讀出詩的感情。我們從“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中讀出袁枚對牧童的喜愛,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讀出李白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讀出杜甫對友情的珍惜。
詩言志,在讀詩的時候先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詩,體會詩中的“言外之意”?!讹嫼铣跚绾笥辍肥翘K軾的一首寫景詩,初始學生讀出了詩人對景物的喜愛之情。當學生讀到蘇軾的生平時,特別是讀到“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余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筑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時,學生恍然大悟,再讀詩,便讀出了詩人身為父母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自豪之感。
《江雪》一詩,初讀課文,學生讀到的是冬天的寒冷,詩人的孤獨之感;了解這是詩人一再被貶,流放永州所作之后,學生讀出了悲憤之情;再讀背景,知道詩人后又被啟用,壯志得酬之后,學生感受到了“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孤獨中又讀出了淡淡的喜悅,充滿了希望。
四、讀詩文品韻味
讀詩不僅僅是為了“讀出來,背出來”,而是要在朗朗成誦中品出詩的韻味,就是前面所說的詩要“越讀越有味”,漸漸的,它就融進了你的骨血里,當相似的場景,相似的情節(jié)出現(xiàn)在你眼前時,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吟出某句詩。這幾年好像蠻流行賞櫻花,當你走進櫻花園,看到滿眼紅紅白白的花朵時,“淺白深紅,一一斗新妝”是不是已經(jīng)脫口而出了呢?我記得《紅樓夢》里面寶黛一干姐妹們談起詩的時候,總是說在哪首哪首詩里面可以看到哪首詩的影子,借鑒了哪首詩的寫法??梢姽湃藢懺娨彩腔ハ鄬W習,互相借鑒的。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就有漢樂府“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實在是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品讀詩文,能夠從詩中讀出作品的特點,詩的故事出處,誦讀才算進入了一個境界,才算品出了詩的韻味。
當你把詩讀到了這個境界時,寫詩的沖動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我是個愛詩的人,我的許多小詩就是這樣,在走路上班的時候,在飯后散步的時候,在與群友打羽毛球的時候,就想起了某句詩,再一琢磨就成了兩句。我的學生們在反復誦讀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之后,有一次我們沿著小東江步道騎自行車,他們突然就來一句:千福塔下江水東,綠水如玉山如龍。大家看著江邊的景色一琢磨,又湊成一句:櫻花幾樹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詩句雖粗淺,摹仿的痕跡也很重。但勝在隨感而發(fā)。要知道,他們還僅僅是三年級的孩子呢,連韻律都沒學過。
古詩如此“四讀”,才能越讀越有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