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 陳曦 郭偉
[摘? ?要]我國的STEM教育在教育政策、理論研究、教育實踐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進展,但仍缺少完善的課程體系和打通學段的整體設計,評估體系尚不完整。吉林省長春吉大附中力旺實驗小學進行了STEM教育本土化的研究與實踐,并取得了一定進展。
[關鍵詞]STEM教育;本土化;科學素養(yǎng)
一、STEM教育的背景與本土化挑戰(zhàn)
由于科技人才資源所占比例縮小,為防止國家競爭力的下降,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重視STEM教育,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學科的整合教育[1]。此后,各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STEM教育的發(fā)展策略和實施規(guī)劃,出現(xiàn)了大批優(yōu)秀的STEM課程和活動[2-4]。
我國也相繼推出了相關政策。2016年,教育部印發(fā)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指出,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眾創(chuàng)空間、跨學科學習(STEM教育)、創(chuàng)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5]。2017年6月,舉辦了“第一屆中國STEM教育發(fā)展大會”,并發(fā)布了《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等,為我國STEM教育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推動了STEM教育的探索之路。
我國對STEM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開始階段,學者較多關注于STEM教育的內涵介紹和報告解讀[6-7]。自2014年開始,研究內容才逐漸轉向課程構建方面,但多數(shù)仍集中于分析國外案例以總結STEM課程的特點、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體系等[8-9];研究方法多以內容分析法、思辨法為主,多直譯外文文獻,缺少深入分析和探討以及針對我國實際的本土化研究??傮w上,理論層面的研究較多,實踐層面的討論較少。
盡管STEM教育在中國已得到廣泛認可并在不斷推進,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嚴重的水土不服:一是STEM教育推廣不均衡,在經(jīng)濟發(fā)達省份推廣較快,欠發(fā)達地區(qū)普及困難;二是課時有限,缺少打通學段的STEM課程整體設計,難以在常規(guī)教學中實施;三是評估體系較繁瑣,在實際運用中存在困難;四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教師與學生還不適應STEM教育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師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需要逐漸培養(yǎng)。
二、 STEM教育本土化的依據(jù)
吉林省長春吉大附中力旺實驗小學的STEM教育本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批判思維”的宗旨,依據(jù)“兩個融合”進行了STEM教育的本土化改進和構建。一是STEM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2017年發(fā)布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倡導跨學科學習模式,鼓勵教師將STEM教育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二是STEM教育與學?!皢l(fā)潛能”教育相融合。STEM教育以跨學科融合為核心理念,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動手實踐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以及整合能力[10]。而“啟發(fā)潛能”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尊重、信任、樂觀。將兩種理念融合的STEM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三、 STEM教育本土化的過程與方法
學??茖W組在“中國STEM教育2029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課題的引領下,致力于打造STEM本土化課程,構建打通學段的課程體系。學校成立了“教師STEM科創(chuàng)工作坊”,組織STEM教學沙龍,促進本校與其他學校及社會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組織相關教學與研討,促進教師成長。
1.課程建設
學校突破經(jīng)濟成本、時間與空間、傳統(tǒng)評價方式的限制,基于“讓內容容易習得、讓思維具有可見性、幫助學生向他人學習、促進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四大原則[11],參照美國STEM教材并結合校情,以小學科學教材為基礎,以不同難度且有價值的實際生活問題為主題設計課程,并多選擇廢報紙、棉簽、超輕黏土等生活中易獲取且便宜的材料。
2.課程實施
學校在小學科學課堂階段性開展STEM基礎課程,在蓓蕾計劃時間開展STEM科創(chuàng)選修課,在周五下午的活動時間開設STEM實踐活動,以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課堂教學主要以項目式學習為主,四人一組并分配不同職責,如物料經(jīng)理、工程師、設計總監(jiān)、測試總監(jiān)等,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升個人責任感。角色定期輪換,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體驗機會。協(xié)作學習貫穿整個STEM項目,教師僅作為引導者和輔助者,將更多時間還給學生,促進學生交流與互助,增強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
3.特色評價體系
評價可以使項目的各個部分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是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工具。學校構建了有特色的真實性評價體系,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不僅有師生評價,還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同伴評價以及組間評價等。通過定制化評價量規(guī)給學生提供定期反饋,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不足,調整學習過程,并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四、STEM教育本土化的成果與創(chuàng)新點
1.STEM課程創(chuàng)新理念與教學方法
學校參考了其他國家STEM教學的模式[12-13],結合相關研究[14-15]及實踐經(jīng)驗,總結了STEM本土化教學模式的“八步教學法”(見圖1)。教師選擇合適的STEM項目創(chuàng)建問題情景,學生通過明確問題與結果展開調查研究,進行自主設計、制作、測試與優(yōu)化,在小組合作與交流中不斷反思、改進、優(yōu)化產(chǎn)品,并根據(jù)評價量規(guī)對小組及成員進行過程性評價。學生通過評價明確各自的優(yōu)勢與不足,在后續(xù)學習中加以改進。隨著知識的拓展與遷移,學生將逐漸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xiàn)、勤于思考的習慣,全面提升科學素養(yǎng)。
2.STEM課程內容本土化與創(chuàng)造性實施
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課程中,各年級每學期均開展四個STEM項目,可將常規(guī)科學教材的部分內容打造成多個STEM項目。如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的“設計制作小賽車”,融入STEM課程理念與工程設計流程后,形成了“重力賽車”項目。作為基礎課程的延續(xù),STEM拓展課程面向部分學生,根據(jù)各年段學生的學情進行相應的課程設計,如中年段的“創(chuàng)意紙牌”項目,高年段的“捕捉風力”項目等;STEM科創(chuàng)社團定制課程面向少數(shù)愛好科技與創(chuàng)新實踐的學生,可通過工程設計的“七大流程”,將創(chuàng)新想法融入實踐產(chǎn)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校通過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有效突破了學習空間的限制。如將科學教室劃分成不同功能的學習空間,即聆聽區(qū)、活動區(qū)與安靜區(qū)。打破傳統(tǒng)教室的界限,利用大學、科研院所及相關社會資源,邀請專業(yè)人士為學生作科普講座,使學生了解科技前沿。同時開展參觀科技館、汽車廠、客車廠等實踐活動,為“車輪滾滾”等相關STEM項目提供豐富的資源。
3.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真實性評價體系
學校研發(fā)了STEM非筆試項目評價量規(guī),并采用了課堂反饋系統(tǒng)。打破傳統(tǒng)期末考核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保衛(wèi)雞蛋”等非筆試項目,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相應的評價量規(guī)檢驗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量規(guī)內容豐富,不僅包括知識目標,還能考查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質疑能力等。
基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STEM教育本土化研究在實踐中也走過彎路,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如教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代替學生預設結果、設計方案,讓學生按圖索驥地開展動手活動,將課堂變成了讓學生使用相同的材料進行批量組裝的“加工場”。在不斷探索與改進過程中,教師們認識到,STEM教育的目標達成主要取決于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未來,學校將站在新的起點審視STEM課程建設與實踐,正視問題和瓶頸,深入研究與探索,進一步把STEM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燕軍,李震峰.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教育的問題及其應對[J].比較教育研究,2013(3):21-24.
[2]Bybee R W. What is STEM education?[J]. Science,2010,329(5995):996.
[3]楊亞平.美國、德國與日本中小學STEM教育比較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5(8):23-30.
[4][12]陳強,趙一青,常旭華.世界主要國家的STEM教育及實施策略[J].中國科技論壇,2017(10):168-176.
[5]任友群,鄭旭東,吳旻瑜.深度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創(chuàng)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2016)解讀[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5):3-9.
[6]丁杰,等.科學、技術、工程與數(shù)學教育創(chuàng)新與跨學科研究——第二屆STEM國際教育大會述評[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2):41-48.
[7]王洋,柏毅.美國教育中技術素養(yǎng)的內涵分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S4):154-156.
[8]余勝泉,胡翔. 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4):13-22.
[9]葉兆寧.美國優(yōu)秀STEM課例評析及其本土化[J].中國科技教育,2016(11):20-22.
[10][11]Capraro M M, Jones M. Interdisciplinary Stem Project-Based Learning[M]//STEM Project-Based Learning. SensePublishers,Rotterdam,2013.
[13]王小棟,王璐,孫河川.從STEM到STEAM:英國教育創(chuàng)新之路[J].比較教育研究,2017,39(10):3-9.
[14]江育奇.對在中小學推廣STEM教育模式之我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3):71-72.
[15]祝智庭,雷云鶴. STEM教育的國策分析與實踐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 2018(1):75-85.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