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摘 要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根本。如何優(yōu)化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必修課,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和充分備課是提高閱讀教學的基礎(chǔ)性條件,教學過程中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途徑,而知識的運用則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
關(guān)鍵詞 閱讀教學;充分備課;課堂講授;學習愿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6-0195-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閱讀及閱讀教學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因此,優(yōu)化閱讀教學也是語文課的重中之重。那么,該如何來優(yōu)化閱讀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以作為語文課程重點的閱讀教學也應在遵循這一基本特點的基礎(chǔ)上,夯實基礎(chǔ),拓展延伸。
一、課前準備充分
(一)教育素養(yǎng)。教育素養(yǎng)是由什么構(gòu)成的,這首先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認識。語文是一門基礎(chǔ)性學科,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對于其他學科也有不同的滲透,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既要有扎實的語文學科的知識,同時還要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生活常識,同時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充分備課。教師要想優(yōu)化閱讀教學,必須充分的備課。在研讀教材的時候,只有對本學段學生應具備的能力掌握清楚,同時對本班學生的實際已具備能力了如指掌,才能高屋建瓴,明白本節(jié)課的重點,才能將自己置身于學生的地位,用學生的眼光來看教材,知道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努力構(gòu)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應該讓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盡情的施展,盡情的享受。要達到這種和諧的效果,要靠教師的引導,更需要學生的配合。
(一)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一條教學建議。閱讀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課堂上首先應該做的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法,有利于大面積的教育學生,同時,有利于知識傳授的系統(tǒng)性,但是單純的教師講述,卻忽略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也磨滅了學生的主動性。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原來那種教師講授,轉(zhuǎn)變?yōu)榻處熞龑W生去主動思考,教師不再告訴學生應該獲得的感受,轉(zhuǎn)為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景,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體驗。這樣,學生才真正能夠去獨立思考,深入體會。
(二)精心設(shè)計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是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感受體驗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課堂提問,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指揮棒前進。提問的問題要有目的性。出題者必須要認真弄清楚每道練習題的訓練目的,也就是:這道題要解決什么問題,提高什么能力。閱讀能力主要是能讀懂文章,解釋、說明、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和特點,理清文章的層次,正確分析新的語言材料,準確回答一些綜合性問題。只有有目的的提問,才能使問題有的放矢。提問的問題可以在備課的時候準備好,但是,該提問那些學生,則要根據(jù)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而定。在學生帶著微笑隨著教師的講解頻頻點頭的時候,說明他理解的很透徹,這時,可以通過提問,讓他說出他的想法,使他產(chǎn)生共鳴的喜悅;如果,有的學生額頭緊縮,說明他在這里遇到了問題,這時候就可以通過提問來解決他的疑點,及時地疏通思路;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走神,還可以通過提問將他的注意力拉到課堂上來。同時,提問時要注意一些細節(jié)問題,尤其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程標準對每個學段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學生對文章的感受和理解,必須要靠語言表達出來。
三、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一)及時個性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及時的表揚和鼓勵,特別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很有成就感,這種感覺越強烈,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越高,同時,他回答的正確率也會不斷提高,因為有了動力,他就會積極思考,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在表揚或評價學生時,要注意評價的細化。比如,在讀課文時,可以表揚學生的聲音好聽、普通話標準、感情投入、這樣既能避免單純的只說“很好”,讓學生不知道好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個學生總體表現(xiàn)不好,可以找到他其中一個閃光點,既保護了他的積極性,又讓他知道好在哪里。這種方法尤其適合于那中回答不很到位的學生。但老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為單純地保護積極性,而對學生的錯誤不敢批評,那樣就會起到誤導作用了。
(二)讓知識“活起來”。蘇霍姆林斯基就曾經(jīng)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來說明這個問題。當學生只是為了回答問題而聽課時,那他對語文的興趣肯定會降低,而且他的課堂所學也是毫無意義的。這樣學得的知識就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他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變成了毫無興趣可言的事,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爸挥挟斨R變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發(fā)人的興趣和熱情的時候,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識。這樣一條規(guī)律性才開始起作用: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去獲取新知識就越容易?!币箤W生“學有所用”,教師必須給以正確的引導。教師可以通過向?qū)W生推薦閱讀書目,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和閱讀方法在讀這些書的過程中可以得到運用,能夠用課堂所學獨立解決問題,在閱讀中有知識的重逢感,這樣學習的積極性勢必會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17.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412-41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