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向春
摘 要:教學的目的不單單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常識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從而促進他們未來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而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有利于其在學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升自學能力。而學生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可以幫助他們塑造強健的體魄。
關鍵詞:行為習慣;新生;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是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的起步期,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在現(xiàn)階段的新生教學現(xiàn)狀中,常常出現(xiàn)課上打鬧、遲到、隨意說話等狀況。本文從解決策略的角度對學生現(xiàn)階段的行為予以解析,希望可以為廣大同仁提供借鑒。
一、構建具有紀律性的班集體
對于新生而言,他們才步入班集體,紀律性較差。他們多以自身的角度思考問題,而這給教師的行為習慣的教學帶來了難度。小學教師可以以協(xié)商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制定相關的學生行為公約,讓他們在理解相關行為公約的基礎上,執(zhí)行相關的要求,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起草行為公約。教師可以根據(jù)本班的教學實際,并參考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從而制定具有全面性和時效性的新生行為公約。第二,講授行為公約內容。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相關行為公約的內容,比如,上課為什么不允許遲到、說話等,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其中的合理性。與此同時,教師也要針對學生不理解的內容進行適時的引導,從而讓學生在理解相關公約內容的前提下,通過具有表決的方式確立公約,并將其制定成班級班規(guī)。第三,成立檢察小組。教師可以尊重學生的主觀意志,并讓學生以自愿的方式參與檢察小組的競選活動,并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贏取其他學生的支持。因為檢察小組的成員是由學生集體投票選出的,所以他們在日常的工作中會得到學生的支持,從而增強班級的凝聚力,進而讓整個班級學生的行為更為規(guī)范。
二、構建家庭、學校聯(lián)動的管理系統(tǒng)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小學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行為習慣的過程中要堅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并重的原則,從而讓整個行為系統(tǒng)的教學更具有完整性和可持續(xù)性。小學教師可以借鑒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注重信息溝通的及時性。小學教師可以全面地關注學生在學校中的表現(xiàn)情況,并針對有問題的學生,及時向家長溝通,并了解具體的原因。而通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行為產生的原因,從而針對性地與家長制定解決策略,進而更好地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第二,讓家長與教師的管理模式相協(xié)調。小學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或是電話的方式,了解學生家長的管理方式,并介紹教師在行為管理方面的原則和方法。而在此過程中,家長的管理模式與學校的管理模式會有磨合轉為相互適應,從而讓整個學生行為管理的整個系統(tǒng)更貼合教學和生活實際,提升教師的行為管理能力。第三,定期組織家長會。小學教師可以以家長會的形式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介紹。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各個家長發(fā)表自己的管理心得,而家長之間的交流不僅有利于提升管理學生的能力,而且能夠幫助教師更加全面地分析和總結學生出現(xiàn)各種行為的具體原因,進而增強教師制定教學策略的科學性。通過與家長實行聯(lián)動管理,小學教師可以更加立體、全面地掌握學生在學校和家庭的行為動態(tài),并讓家長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從而建立更加和諧有效的家庭、學校行為聯(lián)動系統(tǒng),提升教師的行為規(guī)范管理水平。
三、樹立行為習慣的標桿
小學生的年齡小,但是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以及自我約束能力。加之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他們具有較強的爭強好勝的心理。而小學教師可以運用這兩種情況,創(chuàng)設相關的行為習慣實踐活動,并從中樹立相應的行為標桿,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我曾舉辦“誰是最助人為樂的人”的活動,并鼓勵學生做幫助他人的事情,從而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會到幫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幫助的快樂。筆者具體從以下三點進行執(zhí)行:第一,搜集助人為樂的事情。我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助人為樂的事情,并登記好每個學生的姓名和對應的事件。第二,挑選評委,挑選助人為樂小標兵。我會以選舉的方式,讓學生挑選自己內心認可的小評委,并組織相應的評審活動。而學生也會在活動的過程中分享自己的活動體驗,從而增強對助人為樂習慣的認知。第三,總結教學。我為了鼓勵學生養(yǎng)成助人為樂的好習慣,我會為每一位學生頒發(fā)不同獎項,激發(fā)學生助人為樂的積極性。此外,由于新入學的學生的缺乏必要的自我約束能力,因而我會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時常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更好地約束自身的行為,提升整體的行為習慣教學效果。
四、總結
新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不應僅僅局限于學校,更應擴展到家庭和社會,從而更大限度地發(fā)揮行為習慣的教學效果。而這對教師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要從學生入手,從家長入手,從自身的教學習慣入手,從而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出更加符合教學實際、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的行為教學模式,進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
參考文獻:
[1]朱枚.小學生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5).
[2]王坤.淺析小學生的良好習慣養(yǎng)成教育[J].群文天地,2017(1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