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增 李 冰
法官員額制的實施打破了原有司法人員分類格局,助理審判員序列消失,法官助理群體出現(xiàn)。“法官+書記員”資源配置模式被“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所取代。但是,作為員額制改革催生的一項次改革,法官助理問題隨著員額制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落地實施開始顯現(xiàn),法官助理輔助職能發(fā)揮不充分,“1+1<2”現(xiàn)象在一定范圍內存在,人案矛盾有所凸顯。而且,從長遠來看,法官助理直接轉身為員額法官,在司法經(jīng)驗和技巧的儲備上也存在隱憂。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法官助理的職能設計和養(yǎng)成模式應該如何進行修訂和完善。
改革政策的演進,既能反映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也能體現(xiàn)出越來越成熟的發(fā)展思路?!?〕莫運垠、王宇:《繼承與變革:人員分類管理視野下聘用制書記員管理研究》,載《法院改革與民商事審判問題研究(上)——全國法院第29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91頁??v觀二十年的改革歷程,法官助理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法官分擔審判輔助事務,推進法官的精英化,因此,法官助理依附于員額制改革的次改革性質非常明顯?!耙晃甯母锞V要”首次規(guī)定“法官助理”的起因是要對法官進行定編。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祝銘山在《關于〈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的說明》中指出,“要通過對法官的定編,將具有較高素質,真正符合條件的審判人員確定為法官,對于不符合條件的人員,只能做其他工作,如作為法官助理,協(xié)助法官進行工作”。隨后“二五改革綱要”明確提出“法官員額”概念,要求研究制定各級法院的法官員額比例方案,在其后的“三五改革綱要”“四五改革綱要”中,法官助理改革隨著員額制改革的進退快慢而波動,法官助理的次改革性質越發(fā)明顯。
鑒于法官助理的次改革性質,其主要功能一開始就被定位為審判輔助,養(yǎng)成模式被相應確定為在法官指導下從事審判輔助事務,這從法官助理的職能設計可窺一斑。法官助理職能主要規(guī)定在三個文件中,從演變歷程來看,審判輔助的功能定位一直比較穩(wěn)定,但具體職能經(jīng)歷了限縮和再次擴張的過程(見表1)。2004年試點期規(guī)定最為詳細,細分為12項,2007年推廣期簡化為6項,2015年重塑期再次增至7項,但相比前兩次,職能更傾向于審判輔助業(yè)務,增加了草擬調解文書、研究案件涉及的相關法律問題等內容。不過,考慮到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法官助理行使審判權的詬病,2007年和2015年的文件將2004年規(guī)定的“代表法官主持庭前調解”分別修改為“協(xié)助法官進行調解”和“協(xié)助法官組織庭前調解”,進一步消除了法官助理“行使審判核心事務”的疑慮,將法官助理與助理審判員、候補法官等嚴格區(qū)分開來。
但改革進程并不順利,“二五綱要”中不再出現(xiàn)“取消助理審判員”的字樣。一些試點法院將之前任命的法官助理又重新任命為助理審判員,改革再次回到原點。2008年之后,法官助理試點工作逐漸放緩并趨于停滯。在近二十年的改革歷程中,法官助理的養(yǎng)成問題并未受到過多的關注和重視。
表1 涉及法官助理職能的文件規(guī)定情況
2014年,隨著本輪司法體制改革啟動,法官助理又重新大規(guī)模開啟,并伴隨員額制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強勢鋪開。由于需求劇增,各地法院紛紛招聘聘任制法官助理,法官助理由最初的單一來源,開始呈現(xiàn)雙重(政法編、聘用制)或多重(政法編、聘用制、事業(yè)編)來源,出現(xiàn)了內生型法官助理〔2〕內生型法官助理包括政法編和事業(yè)編法官助理。但由于政策限制,事業(yè)編無法入額,故本文論述的內生型法官助理僅限政法編法官助理。和外聘型法官助理〔3〕外聘型法官助理主要包括聘任制法官助理和勞務派遣的法官助理。兩大類(從圖1可反映出這一點)。同時,員額法官的來源更為明確和清晰,即主要從內生型法官助理中擇優(yōu)選任。至此,較少受到重視的法官助理的法官養(yǎng)成功能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登堂入室,對原有的法官助理養(yǎng)成路徑提出挑戰(zhàn)。
圖1 Z市兩級法院法官助理身份情況
與外聘型法官助理審判輔助的單一定位不同,內生型法官助理具有審判輔助和法官養(yǎng)成的二元功能。然而,本輪司法改革之前,理論界和實務界鮮有對法官助理的法官養(yǎng)成定位予以重點關注和論述。其實,從縱向來看,我國法官助理制度設計之初,就是二元定位。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發(fā)布的《關于加強法官隊伍職業(yè)化建設的若干意見》規(guī)定,法官助理符合法官法規(guī)定條件的可以被選任為法官。不過,由于我國法官助理制度是在取消助理審判員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法官助理的首要功能為輔助法官審判,從法官助理中優(yōu)選法官又賦予其法官養(yǎng)成功能?!?〕高翔:《“程序養(yǎng)成型”基層法官養(yǎng)成機制的構建——以候補法官中國化的漸進改革為切入點》,載《法院改革與民商事審判問題研究(上)——全國法院第29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148頁。故而長期以來,制度設計始終圍繞審判輔助功能展開,對法官養(yǎng)成的定位重視不夠,形成了二元定位一強一弱的失衡局面。這種局面在改革過渡期,由于未入額法官的大量存在,弊端并不會立即顯現(xiàn),但隨著未入額法官存量的減少和消失,法官養(yǎng)成定位弱化的弊端將逐步凸顯,影響到法官精英化的實現(xiàn)。
從橫向來看,我國的法官助理制度借鑒于美國,論者也多拿美國法官助理制度作為論證的依據(jù)?!?〕孟高飛:《論法官助理制度的思維重構》,載《知與行》2017年第2期。但無論是最早實行法官助理制度的美國,還是1999年修訂“法院組織法”開始引進法官助理制度的我國臺灣地區(qū),都沒有把法官助理作為法官的直接來源?!?〕劉練軍:《法官助理制度的法理分析》,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 年第4 期。美國法官幾乎都從律師中選任,其法官助理是單一審判輔助定位,走的是職業(yè)化道路,且多為短期的法律學徒式法官助理,盡管美國聯(lián)邦大法官皮爾斯·巴特勒的一位助理曾經(jīng)干了16年,而歐文·羅伯茨大法官甚至曾雇用過一位終身助理,〔7〕[美]戴維·M.奧布萊恩:《風暴眼:美國政治中的最高法院》,胡曉進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但多數(shù)法官助理經(jīng)過一兩年歷練后,就會離開法院進入律師事務所或另覓其他發(fā)展機會。這種學徒式法官助理類似我國的外聘型法官助理,與我國內生型法官助理在職業(yè)晉升通道上明顯不同。因此,在具體職能設計上主要借鑒美國的內生型法官助理,難以完成法官養(yǎng)成的歷史使命。從更廣視野來看,部分國家甚至不存在法官助理這一稱謂,僅將法官助理之責分解給低等級法官(見表2),如法國、英國、日本,〔8〕陸曉燕、張琨:《論我國“法律學徒”式法官助理制度的構建——以法官精英化的實現(xiàn)為視角》,載《中國應用法學》2017年第5期。因此,也不存在由法官助理直接選任為法官的制度設計。
由于與國外相比,我國法官助理承載了法官養(yǎng)成的功能,但具體職能設計僅體現(xiàn)了審判輔助功能,導致法官助理的二元功能定位和現(xiàn)有養(yǎng)成路徑產(chǎn)生了沖突。于是,在制度設計之初,法官助理改革便出現(xiàn)了功能過載,為后續(xù)改革的順利推進留下了隱患。
由于法官助理的具體職能和二元功能的不匹配以及頂層設計的不科學,導致現(xiàn)有法官助理養(yǎng)成路徑在司法運行中存在各種隱憂。本文將以Z市法院樣本為支撐展開論證?!?〕Z市是中部地區(qū)省會,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案件量較大。筆者以Z市法院為研究樣本,采取問卷調查、個別走訪、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等方式進行了實證研究。其中,發(fā)放問卷216份,收回有效問卷213份(基層法院130份,中院8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8.61%;走訪員額法官26人、法官助理43人、院庭長21人、書記員15人,共105人,搜集了較為翔實的素材。
當兩種功能具有同質性或者互補性時,并不必然導致功能沖突甚至可能在兼容互促中實現(xiàn)功能優(yōu)化,但若兩種功能抵牾排斥,則可能導致功能沖突,難以實現(xiàn)兩全其美。審判權的本質是判斷權和裁量權,體現(xiàn)在法官適用法律和認定事實的全過程,而事實認定是體現(xiàn)判斷權和裁量權最直接的場域。事實認定過程是法官自由心證過程,邏輯法則與經(jīng)驗法則是法官心證形成的兩大基石,這兩大法則須結合案件具體事實不斷磨煉、長期積累才能準確運用。法官助理的審判輔助事務雖具一定專業(yè)性,但呈流程化、重復性特征,本質為非判斷性事務。由于非判斷性事務和判斷性事務的本質區(qū)別,審判輔助功能和法官養(yǎng)成功能雖然不是截然沖突關系,但卻是非同向關系,審判輔助功能的積淀并不對法官養(yǎng)成具有當然正效應,精通于審判輔助事務的法官助理未必是法官最佳人選?!?0〕前引〔4〕,高翔文。75%的受訪者也認為,缺少獨立判斷性訓練的草擬文書、協(xié)助調解等淺層次工作積累無法獲得未來合格法官所需的全部職業(yè)鍛煉(見圖2)。
圖2 沒有獨立承辦過案件的法官助理能否勝任員額法官工作的調查
循序漸進、由低到高是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大陸法系國家及地區(qū)普遍將候補法官作為晉升法官的必經(jīng)程序,盡管稱謂有所不同,但整體模式趨同,均在擔任全權法官之前設置5至10年,甚至更長的強制成長階段,〔11〕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官從律師中選任,與我國的法官養(yǎng)成模式有很大不同,在此不再對比論述。從表3可窺其一?!?2〕相關比較法資料源自《德國法官法》第12條、《韓國法院組織法》第42條、我國臺灣地區(qū)“法院組織法”第42條、李邦友:《日本法官遴選工作機制及其運作》,載《法制資訊》2014年第8期。本輪司法體制改革后,我國法官的主要養(yǎng)成路徑已從“書記員—助理審判員—法官”轉變?yōu)椤胺ü僦怼ü佟薄7ü倥c助理的本質區(qū)分在于審判核心事務和輔助事務的區(qū)分。審判核心事務體現(xiàn)審判權的判斷權性質,包括低判斷事務和高判斷事務,前者主要包括非訴、程序性裁定等案件中的判斷,后者包括普通訴訟案件中的判斷。從承擔非判斷性輔助事務的法官助理直晉為履行判斷性核心職權的員額法官,實際飛躍了低判斷事務階段,而直接達到高判斷事務階段,〔13〕前引〔4〕,高翔文。與法官養(yǎng)成規(guī)律不符。改革伊始,Z中院現(xiàn)有從事過審判工作的經(jīng)驗型法官助理75人,當這一群體因入額或轉崗在數(shù)年內消化殆盡,身為旁觀者從未進行獨立司法判斷的法官助理將成為員額法官的主要來源,屆時能否成長為符合精英化標準的法官,值得懷疑。從圖2也可看出受訪者的憂慮。
表3 部分大陸法系國家及地區(qū)候補法官養(yǎng)成情況
員額制改革后,被迫轉入法官助理的“老人”,雖然薪酬待遇也增長20%,但不能獲得作為一名法官原本可期待的較高物質利益及社會名譽,成為法官助理改革最大的權益受損方。由于未能最大限度地遵循帕累托最優(yōu),〔14〕帕累托最優(yōu)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tài)到另一種狀態(tài)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法院現(xiàn)有人員的重新排列組合非但未能提升隊伍整體戰(zhàn)斗力,反而造成改革的邊際效應遞減(見圖3)。更深一步分析,內生型法官助理能力強但積極性不高,相比改革前,職能發(fā)揮不到1/3;〔15〕Z中院未入額法官作為內生型法官助理,改革前人均辦案150件左右,改革后有的只負責草擬維持原判的文書,有的只做一些調查取證和調解工作,年齡較大不想入額的法官助理基本處于休息狀態(tài)。外聘型法官助理積極性普遍較高,但能力偏低,無法適應崗位需求,甚至產(chǎn)生畏難情緒。Z市Y基層法院招聘的1名法官助理上班不久就被安排草擬文書,導致其畏難辭職。對內生型和外聘型法官助理采取同樣的培養(yǎng)模式顯然不符合司法現(xiàn)實。由于配置不到位、業(yè)務素質參差不齊等原因,法官助理與書記員職能交叉混同比較嚴重,不利于法官助理的精細化培養(yǎng)和能力提升,更無法培養(yǎng)出合格的初任法官(見表4)。
圖3 審判團隊中法官助理積極性發(fā)揮情況
表4 法官助理和書記員分工程度統(tǒng)計〔16〕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源自筆者對Z市法院60組審判單元的調研內容整理,其中,基層法院30組,中院30組。
續(xù)表
具體職能的設計源于功能的定位。鑒于外聘型和內生型法官助理一元和二元功能的區(qū)別,兩者的具體職能設計也應該有所不同。只承擔審判輔助事務的現(xiàn)有職能設計可以滿足外聘型法官助理的一元定位,但卻無法涵蓋內生型法官助理二元定位所需的全部職業(yè)鍛煉。因此,在內生型法官助理的職能設計中必須加入能夠實現(xiàn)法官養(yǎng)成功能的制度設計。筆者認為,應建立內生型法官助理三階式養(yǎng)成路徑。三階即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法官助理在1年的試用期內,被稱為試用助理,為初級階段;轉正以后,進入中級階段,主要承擔審判輔助性事務,被稱為輔助助理;考核合格后,進入高級階段,主要承擔低判斷性審判事務,被稱為候補法官。建立三階式養(yǎng)成路徑,除了法官養(yǎng)成功能的需求外,還出于以下價值考量。
盡管仍然存在案多人少命題的真?zhèn)沃疇?,但隨著立案登記制和員額制改革,在案件增多和法官減少的一增一減中,人案矛盾在多數(shù)地區(qū)呈越演越烈態(tài)勢。這從最高人民法院開始重視法官辦案飽和度的研究可窺一斑。在員額法官案件壓力劇增的同時,大量轉任法官助理的未入額法官處于悠閑狀態(tài),與員額法官的繁忙形成鮮明對比,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為緩解人案矛盾,法院靠大量增加審判輔助人員,主要是聘任制,來替法官分擔壓力。如Z市G基層法院員額法官33人,去年結案30183件,人均結案近千件,均配8名審判輔助人員。一名法官配多名助理且在“案多人少”的現(xiàn)實情況下大幅度限縮法官人數(shù),勢必出現(xiàn)案件審理工作實質上由法官助理承擔,但最終裁決由法官把關以及判決書由法官署名的情況,從而加劇“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問題,〔17〕薛永慧:《從臺灣法官與司法輔助人員的關系看大陸法官員額制改革》,載《臺灣研究集刊》2015年第6期。精細化審判無從談起,發(fā)改率逐年上升(見圖4)。
圖4 Z市兩級法院2015年至2018年7月發(fā)改案件情況
其實,員額法官作為精英型法官應主要辦理疑難復雜案件,一些適用表格式、令狀式和要素式判決書判決的簡單案件,講究快審快結,而非精英化的“辨法析理”,完全可以交由高素質的法官助理審理。正如朱蘇力教授所說,“中國基層法官并不一定需要專業(yè)化”,〔18〕朱蘇力:《送法下鄉(xiāng)——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頁。訪談中,高達89%的受訪者認為不必所有的案件都由員額法官辦理。英美為緩解聯(lián)邦法官的案件壓力,設立不占用聯(lián)邦法官員額的治安法官。治安法官職責有限,但對具體案件的事實與法律問題具有完整的裁判權?!?9〕張欣、李進行、楊秋萍:《“額外”法官協(xié)助辦案模式中國化的邏輯與路徑——兼論未來法官之分類構想》,載《深化司法改革與行政審判實踐研究(上)——全國法院第28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年版,第336頁。目前,美國聯(lián)邦司法系統(tǒng)共有531名全職治安法官、42名兼職治安法官。2013年司法年度,美國聯(lián)邦治安法官共處理案件和各類事務1179358宗。〔20〕何帆:《美國法院如何配置“員額”外法官》,載“法影斑斕”微信公眾號,2019年6月24日訪問。在英國,治安法官數(shù)量已遠超職業(yè)法官數(shù)量。至2003年3月1日,英國共有各類職業(yè)法官(包括助理法官)3593人,而2000年時,英國的治安法官已達30400名,審理超過95%的刑事案件,〔21〕龐小菊:《治安法官制度及其借鑒意義》,載《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為職業(yè)法官分擔了大量案件。如何定位改革設想中的法官助理的角色和權限?這取決于中國司法實踐中案件類型和程序結構更迫切需要的是審判輔助人員,還是限權法官?!?2〕傅郁林:《法官助理抑或限權法官?——法官員額制改革后審判輔助人員的定位》,載《中國審判》2015年第17期。如果建立內生型法官助理三階式養(yǎng)成路徑,法官助理步入高級階段后,可以以候補法官身份辦理大量低判斷性案件,有效緩解人案矛盾。
員額制改革后,Z中院民商事法官從2016年人均收案181件上升為2017年的235件,2018年人均收案突破300件。受訪者A表示,之前案件較少,每個案件的信息都記得很清楚,現(xiàn)在案件一多,當事人名字都記不住,自己都感覺辦案件沒以前精細?!?3〕受訪者A進院工作21年,法學博士,員額法官,2017年結案231件,2018年結案315件。培養(yǎng)精英型法官的改革初衷能否實現(xiàn)令人擔憂。英美國家設立治安法官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案件分流,保障法官的職業(yè)化和精英化。正是因為治安法官辦理了大量簡易案件,才成就了英美精英化的大法官群體。該價值取向與我國司法改革的價值導向頗為契合。因此,賦予高級助理候補法官身份,為員額法官分流大量簡易案件,與我國培養(yǎng)精英型法官的司改目標是不謀而合的。
如前所述,員額制改革迫使那些之前奮斗在審判一線、辦理大量案件的未入額法官一夜之間轉為法官助理,其直接結果造成員額法官壓力猛增,未入額法官人才浪費。這并非我們期望的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因此,必須通過帕累托改進最大限度接近帕累托最優(yōu)。追求帕累托最優(yōu)的過程,就是管理決策的過程,即通過政策調整,優(yōu)化資源配置,爭取實現(xiàn)以最小的成本創(chuàng)造最大的效率和效益。細究法官助理職能發(fā)揮不佳的原因,主要是員額法官難以對未入額法官轉任的法官助理形成絕對權威,由于選任方式的不科學性和老法官不想入額等原因,是否入額不能成為精英化的絕對劃分標準。長期在一線辦案卻喪失審判權的未入額法官,認為審判輔助事務難以彰顯自我價值,懷才不遇之感明顯。建立內生型法官助理的三階式養(yǎng)成路徑,將未入額法官直接晉升為候補法官,賦予有限的審判權,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這部分群體的職業(yè)尊榮感,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而且,無論是從業(yè)務能力還是職業(yè)品德來看,未入額法官都比在人案矛盾重壓之下實際承擔審判權的聘任制輔助人員更為優(yōu)秀。從長遠來看,新招錄的零經(jīng)驗型法官助理在階梯式的培養(yǎng)路徑中,更能明確自己的職業(yè)預期,不斷激發(fā)前進的動力。
三階式養(yǎng)成路徑作為一種制度設想,雖然受各地法院審判單元人員結構和人員素質的影響,難以做到整齊劃一,但基本的制度設計應是相同的。
為科學設計三個階段法官助理職能,有必要對審判工作事務進行科學分類(見圖5)。審判工作事務根據(jù)其重要性程度可分為審判核心事務和審判輔助事務。前者體現(xiàn)審判權的判斷權性質,又可分為低判斷事務與高判斷事務。后者包含司法智識性事務、司法程序性事務和專業(yè)技能性事務。司法智識性事務是對法律專業(yè)知識要求較高的、與審判核心事務密切相關的實體性事務,如主持調解、草擬法律文書等。司法程序性事務是對法律專業(yè)知識有一定要求的、推動審判核心事務順利開展的程序性事務,如傳喚當事人、辦理訴訟保全手續(xù)等。專業(yè)技能性事務是無涉法律專業(yè)知識的事務,如庭審記錄、打印、訂卷等,一般由書記員負責?!?4〕前引〔20〕,張欣、李進行、楊秋萍文。以上四類事務隨著訴訟程序的推進相互穿插進行,并無嚴格的、明顯的階段性區(qū)分。在此分類基礎上,對內生型法官助理職能分段規(guī)劃如下:
圖5 審判工作事務分類
1.初級階段。培養(yǎng)期間為試用期內,一般為1年。這個階段,試用助理剛接觸法院工作,對一些基本常識尚不熟知,需要通過2至3個月短期的代行書記員職責,熟悉掌握送達、庭審準備、訂卷歸檔等基礎性程序事項。這個過程不要求精通只要求熟悉即可,主要是為后期職業(yè)順利發(fā)展打下基礎。代行書記員職責期過后,試用助理主要承擔司法程序性事務,但由于受資歷經(jīng)驗限制,不宜承擔草擬裁判文書、主持調解等司法智識性事務,以保證審判輔助質量。
2.中級階段。培養(yǎng)期間以2—3年為宜。重在培養(yǎng)普適性規(guī)范和基礎性審判技能,在承擔司法程序性事務之外,開始承擔司法智識性事務,在員額法官指導下,歸納案件爭議焦點、草擬裁判文書、組織庭前證據(jù)交換等。
3.高級階段。該階段承擔法官養(yǎng)成功能,培養(yǎng)期間應比中級階段更長,可設置為3—5年。該階段采取候補法官培養(yǎng)方式,重點培養(yǎng)更為靈活、高階、全面的審判技能,對審判權限可設定如下:第一類,簡易程序刑事案件。Z市基層法院刑事案件簡易程序適用率為75%,均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被告人自愿認罪、對指控犯罪事實無異議的案件。對此類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可劃分為候補法官的權限范圍。第二類,小額速裁案件。Z市基層法院小額速裁程序適用率為22%,均為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標的額在10萬元以下的民商事案件。這類案件爭議不大、風險可控,可劃為候補法官的權限范圍。第三類,訴前調解案件和司法確認案件。這類案件以當事人合意為基礎,非司法強制力促成。由候補法官處理,可節(jié)省后續(xù)審判資源。第四類,部分非訴程序案件。主要包括選民資格等特別程序案件、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案件。該類案件為非爭議類案件,較容易辦理,如產(chǎn)生爭議,可靈活轉換為訴訟案件由員額法官處理,故可由候補法官承辦。
在組織變革公式中,不滿足感提供了打破現(xiàn)狀的必要性和推進變革的動力;不滿足感是催生對現(xiàn)狀的不滿情緒,將員工從自滿和組織慣性中釋放出來,為變革流程提供最初動力的變革要素。〔25〕[美]蘭杰·古拉蒂、安東尼·J·梅奧、尼汀·諾里亞:《管理學》,楊斌等譯,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年版,第227頁。在工作職能相對固定的模式下,法官助理對超出職能事項的事務會因慣性而漠不關心,從而形成職業(yè)倦怠。三階晉升模式可通過工作職能的不斷深化,營造不滿足感,從而提升工作質效,保持持續(xù)的工作激情。為此,在三階晉升中,要綜合運用等額和差額晉升。初級晉升中級時,主要是對試用期內是否適應工作要求的初步考量,應以等額晉升為主。中級晉升高級時,為保障候補法官制度的規(guī)范化和嚴謹性,應設置晉升比例,晉升比例不宜太低,可設置為80%—90%,既能體現(xiàn)一定的競爭性,又能營造一定的不滿足感,防止形成工作惰性。進階時重點考察法官助理履職情況,聽取庭室領導、員額法官對法官助理的評價意見,經(jīng)綜合評定后,進階輔助助理由政治部決定,進階候補法官由院長決定。
內生型法官助理采取三階式養(yǎng)成路徑后,其組織管理模式也必須根據(jù)三個階段的變化有所變化。初級階段實行兩層管理模式(見圖6)。這個階段,法官助理主要處于熟悉工作階段,其具體職能更多接近于書記員職責。法官助理和書記員之間更多的是相互配合關系,二者均直接接受法官的指導和安排,相互之間也會有信息溝通,但沒有指導管理關系。中級階段實行三角管理模式(見圖7)。一方面,這個階段,法官助理對整個審判工作流程已經(jīng)熟悉,對書記員專業(yè)技能性事務也胸中有數(shù),已具有賦予法官助理對書記員指導管理職能的現(xiàn)實基礎。另一方面,書記員工作雖不需要太多專業(yè)知識,但涉及審判程序性工作的嚴密性,若程序出現(xiàn)紕漏,將直接導致案件出現(xiàn)硬傷。但若讓員額法官事必躬親,員額法官精力實難達到。因此,有必要讓法官助理對書記員承擔的純事務性工作的完善性進行核查,如開庭前核查是否已全部有效送達。當然,這部分工作出現(xiàn)差錯,應由法官助理和書記員共同承擔責任。這一模式下,法官助理既要在法官的安排指導下開展工作,也要根據(jù)工作進度核查書記員工作,承擔指導管理職能。高級階段實行垂直管理模式。因為身份和職能的轉變,候補法官將重新定崗,開始審理簡單案件,并獨立承擔責任,但員額法官對候補法官仍然具有培養(yǎng)指導職責。由于該階段的主要功能是法官養(yǎng)成,候補法官不必再承擔審判輔助事務,根據(jù)工作量和書記員隊伍大小可以為其配備書記員,并承擔對書記員的指導管理職責。
圖6 二層管理模式
圖7 三角管理模式
圖8 垂直管理模式
我國內生型法官助理制度效法于美國,卻被賦予二元功能,如果不進行分階設計,法官養(yǎng)成功能必難實現(xiàn)。而我國居高不下且不斷攀升的案件總量和法官精英化的司改目標,為推行內生型法官助理三階式養(yǎng)成路徑提供了現(xiàn)實動力和價值支撐。相比在法官助理和法官兩個序列之間,再另行設立候補法官的建議,在不改變本輪司法體制改革人員分類管理架構的前提下,通過三階式養(yǎng)成路徑的建立設立候補法官,更具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