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芳亮
課堂提問是最久遠也是最普及的教學手法之一,它不僅是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首創(chuàng)的“產婆術”的核心內容,也是當今社會每一位教師都高頻率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為了提高教師在課堂中提問的有效性,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幾個要點:教師在課堂中提問的條理性、教師在課堂中提問的側重性、教師在課堂中提問的全面性以及教師在課堂中提問的啟發(fā)性。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開創(chuàng)了“蘇格拉底問答法”,又稱“產婆術”。他認為問題是接生婆,問題能幫助新思想誕生。我們知道知識是不可能通過教學過程直接投射到學生的心靈和記憶中去的,在知識的獲取方式上以及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只能幫助學生逐漸產生某一種概念。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教育學生時的任務是要成為一名“知識的產婆”,而不在于憑借概念去臆造或者執(zhí)意傳播真理。教師在課堂中提出好的問題,就能成為好的“產婆”,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誕生新思想。
通過對課堂實踐的研究,筆者認為在課堂上提高提問的有效性主要依靠以下幾點:
一、厘清思路——講究提問的條理性
提問的條理性是指當教師在課堂中提問時,從簡單到困難,從淺到深,從單層到繁復,一步一步地,將學生的思維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這一策略體現(xiàn)了兩項原則,一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能夠獲得認知上的進步;二是面向整體,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從而享受成功的喜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問題,了解事物的本質。如: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中的例題中,一共300元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最多剩下多少元?題目中給出了許多的條件供學生選擇,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對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先要求學生說說從例題里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問題,這是第一個層次,學生都能輕松回答出來;然后解決“最多剩下多少元”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提問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說說想法,可以同桌交流,學生在明確了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后,就可以思考解決這個問題了;最后追問“你明白購買怎樣的運動服和運動鞋,剩下的錢數(shù)最多了嗎?”,學生基本有了思路,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抓住重點——強調提問的側重性
教師在課堂提問,應避免隨意性、不分主次地提問,應該在課前思考問題的優(yōu)先順序。圍繞著知識重難點,教師的每一個提問都需體現(xiàn)出目的感,明確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例如,講授“100以內進位加”的筆算算法時,重點是讓學生掌握計算時的進位符號,以及在十位上不能忘了加進位1。根據(jù)教材的分析,教師可讓學生先跟著教師寫一下,接著提問“進位的1去了哪里?十位上計算的時候不要忘了什么,為什么……”,以上此類針對教學內容、有目的性的明確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的問題為學生的思考起到了點睛之筆,突出了學習中的重難點。
三、全面分析——把握提問的全面性
課堂提問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偏重一部分學生而忽視其他學生。需要采取一種策略,讓教師的提問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可以得到適當?shù)倪M步,對于普通學生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性,還可以對成績差的學生有所幫助,這樣面向全體學生才是最有效的提問。要想做到這樣的提問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提問難易程度,然后有目的性地選擇提問的學生,并且采用不同的方式問答,如個別學生回答、小組推選代表回答、全體學生自由搶答等。同時,教師還要注意不能先點名、后提問,這樣的話其他學生覺得這個問題是歸點名的學生的,而不去思考問題,更不能總是請回答問題較好的學生來回答,而要多給相對落后的學生一些口頭表達的機會。因此提問時,教師可以采用“全動員法”, 一些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其他學生聽取他的回答,比如可以這樣引導:“現(xiàn)在我請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一起聽一聽,看看他回答得對不對?”這樣提問所涉及的面廣,使教室里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地傾聽,真正做到提問的全面性。
四、注重啟發(fā)——著眼提問啟發(fā)性
啟發(fā)性是指向學生提出問題,可以觸動學生的思維,從而引導其思維方式、解題靈感和方向。教師的課堂提問是否具有啟發(fā)性,是影響學生智力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我們完全可以說,缺少啟發(fā)性的課堂提問是失敗的提問。為了避免這種失敗,教師要少做“無用功”,處處皆問、不分巨細的提問盡量避免。如果在課堂上,教師的提問過于簡單,導致學生不需要動腦思考就能得出答案,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輕視及厭倦心理;反之如果課堂提問過難,那么學生無從下手,無法厘清思緒,久而久之也會讓學生失去信心,產生退避心理。
例如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中,學習的重點是方法的掌握,在教材中已經(jīng)給出三種方式:“想加算減”“破十法”和“平十法”。首先,直接讓學生思考解題方法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在找尋方法的前面要有預設,課本給出的圖例就對計算方法的得出提供了很好的預設:一個盒子里面10個桃子,盒子外面有3個桃子。通過給出這幅圖,再讓學生思考方法時學生就可以很快地想到“破十法”和“平十法”(當然方法的名稱是要教師給出的)。對于“想加算減”其實相對比較難想到一點,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新課前就為這個方法做好預設了:在講授新課前加上復習,復習前面學習的20以內進位加法。在練習中,學生在解20以內進位加法題時,就會聯(lián)系到教學活動中加法算式的記憶,在遇到減法算式時就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可以通過加法得到減法的方法了。
五、小結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師作為一個肩負著培養(yǎng)祖國下一代重任的職業(yè),不能疏忽日常每一堂課,更要將古人博大精深的教學方法發(fā)揚光大,合理地運用到實踐當中,注意課堂提問的條理性、提問的側重性、提問的全面性、提問的啟發(fā)性。相信我們的課堂將會收獲更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