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阿拉伯Jahiliyyah時期的意譯譯法為“蒙昧時期”,音譯譯法為“賈希利葉時期”,“蒙昧時期”的譯法容易讓讀者對該時期產生“愚昧無知”的誤解,雖然該時期確實存在活埋女嬰、飲酒、賭博、戰(zhàn)爭、崇拜偶像等現(xiàn)象,但事實上,該時代并非不開化的時代,所以“賈希利葉時期”的音譯譯法更加客觀公正。
【關鍵詞】 蒙昧時期 賈希利葉時期 誤譯
阿拉伯Jahiliyyah時期是其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時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是研究阿拉伯歷史和文化不可忽視的一個階段。該時代在漢語中的普遍譯法是“蒙昧時期”,是意譯,也有音譯譯法譯作“賈希利葉時期”。雖然該時期確實存在活埋女嬰、飲酒、賭博、戰(zhàn)爭、崇拜偶像等現(xiàn)象,但事實上,該時代并非不開化的時代。本文對Jahiliyyah時期的文化進行分析,探究“蒙昧時期”和“賈希利葉時期”兩種譯法哪個能更加客觀公正的命名該時期。
一、 Jahiliyyah時期的界定和意義
Jahiliyyah時期指的是伊斯蘭教來臨之前的時期。其實,該詞所包括的時間長度在文學家和歷史學家那里是不一樣的。文學上的“Jahiliyyah時期”指的是伊斯蘭教來臨之前的一個半世紀或兩個世紀。因為在這個時期內阿拉伯語已成為比較成熟的語言,被廣泛用于吟詠記事等。因此,阿拉伯文學史上“Jahiliyyah時期”的時間上限截止到伊斯蘭教來臨前的一個半或兩個世紀。歷史學家眼中的“Jahiliyyah時期”超越了伊斯蘭教來臨之前的兩個世紀,一般泛指為伊斯蘭教來臨之前的時期。
“蒙昧時期”的翻譯若按字面理解則意味著愚昧無知、沒有文化、不懂事理。如果按此來理解伊斯蘭教產生前的阿拉伯社會文化狀況顯然是片面的;其次,它更不是指近代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使用的“蒙昧時代”這個術語概念。因摩爾根賦予“蒙昧時代”的含義是泛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即以采集天然食物為主食的時期。這顯然也是與伊斯蘭教誕生前的阿拉伯社會狀況完全不相符合的另一個概念。[1]
“賈希利葉”這個詞在《古蘭經(jīng)》中出現(xiàn)了四次。其一:“在憂患之后,他又降安寧給你們,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瞌睡;另一部分人則為自身而焦慮,他們像蒙昧時代的人一樣,對真主妄加猜測,他們說:“我們有一點勝利的希望嗎?”你說“一切事情,的確都是真主所主持的”(儀姆蘭的家屬章第154節(jié))從這節(jié)經(jīng)文看,“蒙昧時期”和不信奉真主并對他妄加猜測有關;其二:“難道他們要求蒙昧時代的律例嗎?在確信的民眾看來,有誰比真主更善于判決呢?”(筵席章第50節(jié))從這一節(jié)經(jīng)文看,“蒙昧時期”是指還沒確立信奉真主判決的時代,也就是尚未有《古蘭經(jīng)》作為準繩來衡量是非曲直,功過賞罰的時代;其三:“你們應當安居于你們的家中,你們不要炫露你們的美麗,如從前蒙昧時代的婦女那樣。你們應當謹守拜功,完納天課,順從真主及其使者……”(同盟軍章第33節(jié))從這節(jié)經(jīng)文看,“蒙昧時期”是指婦女還沒有像《古蘭經(jīng)》中所提出的要求婦女遵循共同的行為準則的時代,因此,他們往往無所顧忌,我行我素;其四:“當不信道者心懷憤怒——蒙昧時代的憤怒——的時候,真主曾降鎮(zhèn)靜給使者和信士們,使他們堅持敬畏辭……”(勝利章第26節(jié))從這節(jié)經(jīng)文看,“蒙昧時期”是指人們缺乏應有的修養(yǎng)、理智和禮儀,因而易于勃然大怒的時代。從上述4節(jié)經(jīng)文中可以看出“蒙昧時期”不是愚昧時代的代名詞或同義詞,因為“蒙昧”一詞不是派生于與知識文化相對立的愚昧、無知,它派生于魯莽、岔怒等詞,它真正的對立詞應該是順從、正道等。
二、對“蒙昧時期”活埋女嬰的誤解
活埋女嬰可能是使“蒙昧時代”臭名昭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古蘭經(jīng)》對阿拉伯人活埋女嬰的敘述,使人們對這一歷史時期無比痛恨?!豆盘m經(jīng)》在黯淡章第八節(jié)敘述道“當被活埋的女嬰被詢問的時候,你為什么罪過而遭殺害呢?”當時的阿拉伯人活埋女嬰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害怕孩子多加重生活負擔,其二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作祟。在一部分阿拉伯人看來,生下女孩是一種恥辱。真主在《古蘭經(jīng)》中極為嚴厲地駁斥了這兩種人,真主針對那些怕因孩子多而加重負擔的人說:“你們不要因為害怕貧窮而殺害自己的兒女,我供給他們和你們。殺害他們確是大罪“(夜行章第三十節(jié))。在金飾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訓誡,對那些討厭女孩的人,真主這樣描述說“他們妄言至仁主有女兒,當他們的一個人聽說自己的妻子生女兒的時候,他的臉色變成暗淡的,而且他是拗怒的”,(金飾章第十七節(jié))。
從上面的經(jīng)文中可以看出,“蒙昧時期”的阿拉伯人不只是活埋女嬰,他們因為害怕貧窮也活埋男嬰。而且,活埋女嬰并不像想象中那樣在整個阿拉伯半島盛行,實際上,活埋女嬰只是某些部落和一些社會底層家庭的陋習。如果活埋女嬰在當時的阿拉伯半島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那之后的阿拉伯人肯定會男女比例嚴重失衡,試問他們怎樣繁衍和延續(xù)呢?但由于它的慘絕人寰和《古蘭經(jīng)》對它的嚴厲譴責,使“蒙昧時期”的活埋女嬰成為人們大腦中揮抹不去的陰影。
三、對“蒙昧時期”婦女地位的誤解
實際上,在沒有繁文縟節(jié)的“蒙昧時代”,婦女的地位是很高的。從“蒙昧時期”的阿拉伯詩歌中,可以發(fā)現(xiàn)推崇門庭、族譜的阿拉伯人同樣為母親的族譜而感到自豪。
比如有“烈士母親”之譽的阿拉伯著名女詩人罕撒(她是一個成長于蒙昧時代的詩人),她和四個兒子同時參加了著名的嘎底西亞戰(zhàn)役。戰(zhàn)前,她激勵兒子們勇敢殺敵時說:“我沒有背叛過你們的父親,也沒有做過使你們的舅舅羞辱的事情,我沒有混淆過你們的血統(tǒng),也沒有玷污過你們的門第”。詩人在鼓勵孩子勇敢作戰(zhàn)時為什么說這些話呢?很明顯,即使在“蒙昧時代”,一個貞潔、自重女人也是倍受人們尊敬的,甚至是激勵、鼓舞兒子作戰(zhàn)的一個極大動力。結果,四個兒子全部戰(zhàn)死。罕撒得知這一消息后平靜的說:“贊美以他們的犧牲而使我榮耀的真主,我希望真主能夠使我和他們相聚在共同享受恩惠的地方”。
“蒙昧時期”的婦女在婚姻上有很大的自主權,父母在嫁女時也多征求女兒的意見,并不是完全的包辦婚姻。有“阿拉伯人的領袖”美譽的哈里斯·奧福,有一天他很自負地對他的堂弟說:“如果我向任何一個阿拉伯人的女兒求婚,你認為會有人拒絕我嗎”,他的堂弟說;“有,奧斯·哈里斯會拒絕你”,哈里斯·奧福不相信會被拒絕,便前去求婚,結果遭到拒絕,在奧斯妻子的勸說下,奧斯后來又答應了奧福的求婚。他有三個女兒,他把哪個女兒嫁給他呢?在這一點上奧斯并沒有自作主張,而是把三個女兒叫來,把哈里斯的來意說明之后,問她們誰愿意嫁給有“阿拉伯領袖”之稱的哈巴斯·奧福。大女兒和二女兒均對自己的容貌和品德沒有信心,擔心自己以后被離棄而不愿意嫁給哈里斯。聰明漂亮的三女兒答應了求婚?;楹?,在她的勸說下,哈里斯完成了一件名垂千古、彪炳千秋的功績。他以幾千頭駱駝為血金平息了阿比西和祖卜亞尼兩個部落之間長達幾十年的復仇戰(zhàn)爭。如果說哈里斯的這一舉動是可頌的,那他妻子的胸懷則是可敬可嘆的。
四、對“蒙昧時期”的客觀認識
(一)、勇、信、義
阿拉伯“蒙昧時期”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是因為它具有許多令人稱贊的美德和令人向往的高貴精神與氣節(jié)。雖然社會上也有飲酒、賭博、高利貸等惡習,但“蒙昧時期”的主流還是一個崇尚正義、俠義盛行的社會。說到底,“蒙昧時期”的阿拉伯半島還是一個比較單純的社會區(qū)域,那時的阿拉伯人還沒有大規(guī)模的同外族人雜居、交往,再加上他們封閉的地理位置,那時的阿拉伯人除因仇殺和爭奪牧場而表現(xiàn)出兇狠外,基本上是以平靜、純樸的心理與人相處的。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那是一個豪勇俠義的時代;那是一個勇敢與怯懦,真誠與欺騙界限分明的時代。一諾千金,遵守諾言也是“蒙昧時代”的阿拉伯人所推崇的最高道德信條之一。而同時,背信、毀約被稱為是最可恥的行為。
(二)、慷慨與好客
慷慨與好客是“蒙昧時期”所有人追求的共同道德目標,他們?yōu)樽非筮@一目標肯為客人宰殺最后一只羊,自己最喜歡的一只馬,甚至借錢款待客人,他們留下一幕幕的感人事跡對現(xiàn)代人來說就像傳說。但卻是實實在在發(fā)生在貧瘠缺水的沙漠地區(qū)。
阿拉伯地區(qū)多遇旱年和部落戰(zhàn)爭,而慷慨地把錢用于窮人和消除戰(zhàn)爭的人更值得敬仰。上文提到的有“阿拉伯人的領袖”之稱的哈里斯·奧斯用幾千頭駱駝平息了阿比西和祖卜亞尼兩個部落之間的幾十年的戰(zhàn)爭。大詩人艾卜·塞來瑪為他譜寫了很多贊歌,在旱年,哈里斯的門前更是門庭若市??犊咴诤的隇樨毟F者毫無顧忌地施舍,贏得了詩人的尊重。在阿拉伯詩歌中,贊美、頌揚慷慨的美文比比皆是,詩人在描述某人慷慨時說“他家的廚房灰燼多(經(jīng)常待客之故)”,“他家的狗不咬人(家里經(jīng)常來客人,狗已習以為常了,所以不咬人)” ,“他家的幼駝瘦(母駝的奶都用來招待客人,幼駝沒奶吃,所以瘦了)”。與此相對,阿拉伯人對吝嗇的人是討厭的,詩人描述吝嗇之人說他們家廚子的圍裙非常干凈或他們的廚房干凈(不招待客人,不用做飯,所以干凈)。從該時期詩歌對慷慨的極盡贊美和對吝嗇的極盡丑化說明慷慨是他們所追求和認同的高尚道德境界。在一個以慷慨為榮的社會里,助人為樂,濟貧濟友似乎已成為他們的日常。
“蒙昧時期”的阿拉伯人也是極其尊重貞潔、賢淑的婦女,極其推崇騎士、勇士的,也就是說,那時的阿拉伯人是推崇一切我們現(xiàn)代人所認同的美德。一個推崇、追求美德的社會,盡管存在崇拜偶像、酗酒、賭博等現(xiàn)象,但社會主流還是純潔的。
(三)、《懸詩》
《懸詩》是“蒙昧時期”詩歌中的著名篇章,它以其杰出的藝術成就至今被人傳誦。《懸詩》是蒙昧時代幾位著名詩人的詩集。為何稱為“懸詩”,有幾種說法。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詩歌用金水抄錄之后,掛在天房門前,供人欣賞。另外一種說法是這幾位著名詩人的詩歌為大多數(shù)人所喜愛,人們愛不釋手,經(jīng)常吟誦,熟記于心,詩歌就好像懸于他們的心中一般,所以稱為“懸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懸詩”的名字是由詞的本義而來,這個詞有珍貴、貴重的意思,因為這些詩美麗絕倫,人們便以“珍貴”命名它。上面的幾種說法都說明了這些詩篇極高的價值和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懸詩”之所以至今為人傳頌,是因為它的用詞嚴謹、精練、巧妙、無懈可擊、描寫細膩、惟妙惟肖、人物刻畫傳神有力。這些古詩,不但有詩歌的趣味,有優(yōu)美的辭藻,而且有歷史的重要性。要想研究創(chuàng)作這些詩歌的時代,必須以研究這些詩歌為史料。實際上,這些詩歌是我們唯一的當時的資料。由這些詩歌可以推知伊斯蘭教以前的一切生活情況。因為它涉及的主題是多方面的,除了正義、慷慨的描寫外,其中也包括很多愛情、飲酒、放蕩的描寫。
結 語
如果說“蒙昧時期”是一個愚昧無知的時代,又怎么會有詩歌、演講、宗譜學、星象、醫(yī)學、畜牧、卜卦等文化氣息呢?阿拉伯人居住在平沙原野,在那里,空氣清新,陽光燦爛,所以阿拉伯人頭腦清醒,聰穎慧敏,喜歡吟詩作賦,引吭高歌。阿拉伯人熱愛名譽,歌功頌德,所以他們精于修辭,擅長演說。
“蒙昧時代”,這一名字本身就給它帶來永遠洗刷不掉的罪惡,任何人只要一聽“蒙昧”兩個字,好了,既然是“蒙昧時代”,它就應該什么罪惡都有,毫無正義可言,更無值得稱頌的美德。
所以,“蒙昧時期”,這一意譯譯法容易給人留下誤解,如果音譯成“賈希利葉時代”則更加公正客觀。
【參考文獻】
[1] 孫承熙 2001年1月《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綱》,昆侖出版社。
[2] [美]希提 2015年5月《阿拉伯通史》(上冊),馬堅譯,新世界出版社。
[3] [埃及]艾哈邁德.愛敏 1982年《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一冊),納忠譯,商務印書館。
[4] 仲躋昆 2010年12月《阿拉伯文學通史》,譯林出版社。
作者簡介:馬鵑(1993.2—),女,回族,四川西昌人,四川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阿拉伯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阿拉伯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