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濮建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要重視學生的圍坐方式、學習時間占比、目標問題的選擇以及教師的深入引導。只有各方面準備充分,才能有效開展合作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合作學習;有效開展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4-0023-01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新課程理念最核心的內容。如何在課堂中貫徹落實這一理念,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進行合理的組織,進行深入的引導,這就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小組合作學習時,不少教師會把學生的課桌四張一起擺放成一張大的長方形桌子,讓四個學生面對面坐著,方便進行合作交流。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卻遭到了不少教師的反對,甚至有些名校沒有一個教室是這樣擺放桌子的。究其原因,在新課程理念還沒有被大家所徹底接受的背景下,對于教師的“滿堂講”“滿堂灌”,這種課桌擺放方式當然不便了,但是對于經常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班級來說,這種課桌擺放方式卻是最恰當的。
一節(jié)語文課,不可能整堂課的時間都在進行小組合作。那么,一節(jié)語文課到底應分配給小組合作學習多長時間呢?筆者認為,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進行靈活調整,這并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簡單地說,如果需要合作學習、深入探究,就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進行深入討論;如果覺得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一知識點,就不要再花大量的時間來讓學生討論了。與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相比,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往往會對課堂的時間失去把控,這是教學的常態(tài)。例如,在教學《尋陸鴻漸不遇》時,在小組討論中,學生提出了“桑麻”到底是不是郁郁蔥蔥的問題,這是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始料未及的,因此需要教師耗費一定的時間來解決??梢姡诤献鲗W習的過程中,課堂的生成是不斷的,教師的預設也會不斷被打破。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問題選擇其實是最不好把握的。問題的選擇要注意深淺適度,多少適宜。目標問題設置得太深,學生無法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白白浪費時間;目標問題設置得太淺,學生不需要經過激烈的討論就已經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不到有效的培養(yǎng),其實也是浪費時間。而目標問題太多,學生在課堂上會來不及完成討論;目標問題太少,學生學習時就會感到意猶未盡。因此,對于每一堂語文課,教師都要預設合理的目標問題。從筆者個人的實踐情況來看。一堂語文課最多設置三個難度適中、體量恰當的目標問題,而且這三個目標問題,最好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能組成一個小的系列,以便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系統(tǒng)性。
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理想的風箏》時,就設置了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欣賞細節(jié)描寫的好處、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感情的教學目標。短短的40分鐘時間,要學生解決如此多的“宏大”問題,對于過去的傳統(tǒng)課堂,可能是能夠完成的,但是對于通過小組合作來探究的課堂,可能就很難實現了。就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而言,教師可以將大問題細化為幾個難度適中、體量恰當的小問題:(1)找出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概括其特點。(2)這樣的環(huán)境對于下文來說,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3)通過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能夠體會到人物的什么感情?這三個問題并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需要學生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經過討論、辯論得出比較準確的答案。而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會發(fā)生很多教師預設不到的情況,這些情況教師也是不能回避的。因此教師在選擇目標問題的時候,要慎之又慎。
傳統(tǒng)的課堂往往只給學生以閱讀、聽講的機會,剝奪了學生探究、實踐的權利。新課程從“學習”的概念入手,厘清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認識,明確了學生、教師各自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但是,這個“學習主人”的地位如何體現呢?其實還是要以深刻認識教師的地位為前提。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地進行引導,讓學生的思維不斷走向深處,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認知、能力的提升、思維品質的優(yōu)化等任務。
例如,當學生在課堂上發(fā)生認知偏差的時候,教師是直接加以否定呢,還是讓另一個小組的學生發(fā)表不同看法呢?當另一小組發(fā)表了不同看法之后,教師是要像個仲裁者一樣,發(fā)表自己“權威”的答案呢,還是請第三個小組的學生的學生繼續(xù)發(fā)表看法,甚至可以反過來讓前面兩個小組的學生在聽取了別人的意見之后,或進行糾正,或繼續(xù)辯論呢?這個過程是學生思維不斷深入的過程,這種深入,是在教師不斷的引導中實現的,如果教師粗暴地打斷學生的探討,學生的探究就隨時可能夭折。
總之,對于新課程提出的這個理念,我們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要端正態(tài)度,要用一種勇于嘗試的心態(tài)來面對它,接受它,嘗試著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不斷思考、體會、感悟、總結、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步,不斷進入教改的深水區(qū)。
(責編 劉宇帆)